底氣、骨氣、大氣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在一個記者招待會,豪言壯語指出,中國百年的屈辱史已一去不復返,今後會以「底氣,骨氣,大氣」來面對世界。

Be-strong

底氣是指以國家的強盛為後盾,骨氣是體現於對國家利益的維護,大氣表明中國外交將從文明積澱中汲取養分和力量,在保持外交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向世人展示從容、自信、開放和進取。

王毅又擧了三個重要年份:「1894,1914,2014」。對歷史毫無認識的人士,可能對上述首兩個年份發生的大事,一無所知,但該兩個年份發生之大事對中國影響極爲深遠。

中日甲午戰爭就是發生在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明治二十七年),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由慈禧太后主政,朝野腐敗不堪,國力衰退,而日本卻自1868年通過明治維新運動,國力日漸雄厚。這場戰事日軍僅以二十四萬的兵力,就打敗了六十四萬的清朝北洋水師。戰敗後,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及所有附屬各島割讓給日本,另外還要「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一個沉重打擊,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日本趁德國陷入歐戰而無力東顧之機,於8月23日對德國宣戰。最諷刺的是,這場日德戰爭是在中國的山東地區進行,日本戰勝德國並奪取了其夢寐以求的青島、威海衛的控制權。當時主政的是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其後在1915年5月由袁世凱和日本所簽訂的辱國喪權的二十一條款等議程。清朝和北洋政府在這些年的失誤和無能,都是導致五四運動發生的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衞國家利益。1919年的五四運動發生於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的運動。

五四運動爆發加快了中國民主運動的進程。這個運動令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界開始覺醒國家前途匹夫有責。在政治上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在經濟上要大力發展民族工業,抵抗列強的經濟侵略;在文化方面,則是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而在文學上則是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今年是2014年,是甲午戰爭後一百二十年,中國一洗積弱多年的頽風,重振威望,沉睡多年的獅子終於醒過來,無論是國力、軍力、經濟等多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但中國仍然要面對多項挑戰,內部方面包括貧富懸殊,貪腐問題嚴重,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公民教育和素質仍與西方強國有頗大差距;外圍要應對日本的挑釁,美國的圍堵和打壓,歐洲國家在科技上的封鎖和常打貿易戰,所以未來的前途依然是崎嶇不平,絕對不會是一帆風順地發展。

不過,中國有底氣是以國家的強大為基石,有骨氣來保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有大氣來展現大國的風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一個底子薄弱的國家飛躍式的發展是有極大的難度,誠如習近平所說,再大的成就除以十三億人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人都會變得很大。

由於香港的教育,以及社會的功利風氣,甚少人會對中國過去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有興趣深入研究,對過往西方列強和日本的施壓,欺淩和掠奪資源,國人受到羞辱和屠殺,先驅們為國捐軀,抛頭顱,灑熱血的壯舉和歷史,好像是茫然一無所知。

最可惜和更令人難過的是,香港社會現今烏雲密布,其中有些議員,報紙專欄的文人墨客,和一些偏激分子,不僅無視國家的發展成就,更常常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控國家種種負面事件,和整天以譏笑、謾罵,揶揄大陸同胞的行徑,在推崇西方的文明、民主、自由和人權時,卻以兩套標準來對待國家和自己的同胞。香港只是塊容易破爛的靚玻璃,稍一不慎就會支離破碎,後果不堪,這絕非危言聳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