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查理周刊》讓西方媒體陷入精神分裂

林書友:媒體人

《查理周刊》遭恐怖分子血洗,令人同情。然而該刊500萬份最新雜誌出街,令西方媒體神經再次高度緊張。法國政府也像《查理周刊》一樣,繼續走在與伊斯蘭世界針鋒相對的刀尖上,「夏爾·戴高樂」(英文拼法也可讀作:查理·戴高樂)號航母將前往敘利亞,參加圍剿「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總統奧朗德打算站在航母甲板上發表他的反恐宣言。

capricious-Charlie-Hebdo

但在屠戮面前,以往總是同仇敵愾的西方媒體並沒有完全「陪綁」,似乎因為此次恐襲陷入精神分裂,各自為戰。新舊媒體有不同,歐洲與美國媒體也不一樣。中國人對於「西方媒體」這個詞並不陌生。他們就像一體的同一個戰士,總是不約而同給中國的恐怖襲擊打上引號,異口同聲地抨擊中國的人權問題。然而這個整體現在仿佛已經四分五裂。這廂鳳凰衛視的閭丘露薇還在爭辯「為自由自我設限是為恐怖張目」,不少西方媒體卻都開始「自我審查」了。

一重人格:支持《查理周刊》,堅決不向恐怖主義妥協!

慘案發生後,筆者詢問在法國留學的朋友當地人對《查理周刊》的看法。他說本來就是一本左翼極端雜誌,「平時就靠這種勁爆的封面吸引讀者,但法國人對於這種恐怖組織的行為感到憤怒。」

BBC駐巴黎記者稱,法國新聞也有諷刺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查理周刊》是繼承這一傳統,包括左翼的激進主義與挑釁性的謾罵相結合,有時往往接近傷風敗俗的地步。早在18世紀,這種諷刺的對像往往是皇室,比如皇室的風流韻事等。而今天諷刺的對像可以是政客、警察、銀行家等等。而《查理周刊》正是這種精神的倡導者。該雜誌決定刊登諷刺穆罕穆德的漫畫與法國新聞界的這一傳統是相輔相成的。

法國《世界報》1月11日文章稱:「《查理周刊》的存在令人安心:這是我們思想自由的保證。」它的存在傳達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在法國,即使是「不能說的」,也可以說。

同行遇襲,法國《世界報》、《回聲報》、法國電台、法國電視台、法新社、《觀點報》、《快報》、法國國際廣播電台、AEF新聞社、法國Obs、Telerama、Rue89等紛紛在1月7日發出聲明,譴責恐怖分子實施的襲擊。

法國電台、法國電視、《世界報》聯合發出的聲明明確表示「捍衛新聞媒體獨立的原則、自由的表達與報導,捍衛我們的民主」;

le-parisien

《巴黎人日報》(Le Parisien)的頭版寫著「他們殺不死自由」,配圖上數十人高舉「我是查理」的標語牌;

《費加羅報》(Le Figaro)采用全黑版頭和槍手持槍在街上開火的照片,標題為「被謀殺的自由」;

4db741cb

2013年曾遭攻擊的《解放報》(Liberation)的黑底頭版僅有一句話:「我們全都是查理」。

Nosotros-somos-todos-Charlie-Libération


似乎沒人記得《查理周刊》的前身叫《HARA KIRI》,1970年因諷刺去世的戴高樂將軍而被禁,隨後才改名,而且1981年至1992年間由於諷刺名人而被停刊。

德國媒體也站在法國媒體的身側,正如巴黎反恐大游行中,德國總理默克爾挽起了法國總統奧朗德的手。

《法蘭克福彙報》1月7日的報道以「新聞自由的殉道者」為題。該報采訪了法國《費加羅報》記者讓。讓表示:「鉛筆(《查理周刊》的標誌物)表現的是自由表達以及新聞自由的可貴。」報道更是援引了一名法國官員的言論,毫不掩飾對《查理周刊》的同情與支持。這名法國官員擲出斬釘截鐵的話語:「絕不允許新聞自由的敵人分裂法國!」

《明鏡周刊》網絡版11日刊登專欄作家亨利希·穆勒的文章。作者強調「獨立媒體」是民主和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言論自由只會造成腐敗」。穆勒還借機發揮,順帶抨擊了中國。他認為,盡管中國的工業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言論自由仍受壓制;而這對於西方社會來說恰恰是一種「首要的善」。

「巴黎襲擊事件將進一步激化有關伊斯蘭和難民的激烈爭論,但決不能讓這一事件影響到我們的自由和寬容。」德國之聲8日發表的評論文章如此說道。

作者克裡斯托夫·哈塞巴奇(Christoph Hasselbach)認為,是否允許一份雜誌對宗教及其聖人進行搞笑?當然可以,只要符合所在國的法律規定。《查理周刊》經常惡搞教宗,甚至還為此和一個基督教組織對簿公堂,並最終勝訴。基督教徒大可對蔑視教宗的諷刺作品暴跳如雷,但他們必須忍受。在這個問題上,政府也不能出手干預。2006年,時任丹麥總理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拒絕通過立法的方式禁止這些所「褻瀆神靈的表現方式」,這是完全正確的。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必須能夠對此容忍。而且一個國家必須期待所有公民都能表現出這種忍耐。不能對穆斯林有特殊待遇。

支持《查理周刊》的人自然是極多的,然而總有一些意外的消息讓他們心驚。德國漢堡警方發言人說,11日早晨,有人向轉登法國《查理周刊》諷刺伊斯蘭漫畫的《漢堡早郵報》辦公樓內投擲石塊、燃燒物。辦公樓低層兩間房屋受破壞,不過該報工作人員比法國同行幸運,火很快就被撲滅,無人受傷。現場的兩人因行蹤可疑被逮捕。

《漢堡早郵報》在其網站上說,遭縱火時辦公樓裡沒有人。該報還說,這起事件是否與法國《查理周刊》槍擊案有關,仍在調查中。

二重人格:我是有職業操守的!我才不要轉那些漫畫呢!

美國人民可是法國人民的好朋友。部分好萊塢人士1月7日發布聲明聲援《查理周刊》,甚至聯想起了近期因惡搞朝鮮而引發言論自由爭議的《刺殺金正恩》

「我們對《查理周刊》今天發生的恐怖攻擊感到震驚與難過。」美國電影協會主席托德在聲明中說,「我們業界親身經歷卑劣的(摧毀)言論自由企圖,我們對受害者、他們的家人以及法國人表示支持。」

但面對潛在的恐怖襲擊威脅,那些美國傳統大媒體對是否與法國盟友「無條件團結」顯得有些猶豫。那姿態有點像是在說:「唔……美國媒體一致譴責巴黎襲擊案,美國人民與法國人民站在一起,但在言論自由及其界線問題上存在細微差別。」

被稱為「灰貴婦」的《紐約時報》被認為是美國嚴肅媒體的代表,平時雖然沒有少登傷害基督徒感情的文章與漫畫,這會兒倒是跟那些花花草草的小報劃清界限了。

先是它的專欄作家給「一重人格」的「查理們」潑了一盆冷水。

《紐約時報》1月8日刊登該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文章,標題直言「我不是查理」。文章稱,從20年前到現在,倘若有人想要在美國任何一個校園出版此類諷刺報紙,絕對撐不過30秒。

布魯克斯說,巴黎襲擊事件的公眾反應表明,很多人可以立即把那些冒犯法國伊斯蘭恐怖分子的見解奉若神明,但對於那些冒犯自己的本國人卻沒那麼寬容。「實際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真正做出《查理周刊》擅長那種事情:用幽默的方式刻意冒犯他人。」

《紐約時報》執行總編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拒絕刊登《查理周刊》漫畫的決定也激怒了不少人。

20150112074132971
《紐約時報》執行主編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

該報公共編輯(負責監督和貫徹新聞倫理的編輯)蘇利文(Margaret Sullivan)8日登載博文,采訪巴奎特,為這一決定辯解。

巴奎特稱,他一開始是想刊登的,還專門詢問了一些資深編輯,如果刊登會不會感覺人身安全受到傷害,他們都覺得無所謂。但最後巴奎特還是覺得《查理周刊》的漫畫有可能傷害穆斯林讀者的感情,所以最終決定不登。

讀者可不買單。署名「James」的讀者質疑道:「在Rudolph Giuliani還是紐約市長那會兒,《紐約時報》報道了藝術家克裡斯·奧菲利(Chris Ofili)與他那副充滿爭議的《聖母瑪麗》(The Holy Virgin Mary),那幅畫無疑冒犯了許多基督徒。時報還是刊登了。因此,《紐約時報》必須得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區別對待。」

克里斯·奧菲利96年的作品《The Holy Virgin Mary》,表達了一種對異教徒、混血兒的先入為主思想的輕視;披著藍色外衣的非洲黑人聖母瑪麗被黑幫電影圖片和從色情雜誌中剪下的女性生殖器圖片以及像糞所包圍。這幅油畫招致紐約市長Rudolph Giuliani巨大的憤怒。他甚至拒絕兌現對布魯克林美術館每月的財政補貼,威脅如不結束展覽,他們將被驅逐。最終美術館將此事訴諸法庭,Guilianni讓步。

20150113151147572

南加州大學新聞學教授馬克·庫珀為《紐約時報》不轉載漫畫一事在臉譜網上嘲諷巴奎特是「徹頭徹尾的懦夫」(absolute cowardice),「這些管理人員簡直就像在運營一家保險公司,而不是新聞機構。」而巴奎特也以「混蛋」(asshole)予以回應。

到1月9日,可能《紐約時報》試圖亡羊補牢,但又不想把自己之前的決定否定得太明顯,其網站登載了一段關於《查理周刊》的紀錄短片,其中出現《查理周刊》當時正在評選的大量的諷刺穆斯林的漫畫。留言之中,有一位用戶名為gdedalmas的讀者說:「總算是來了。我差點都要取消訂閱了。」

同樣做出不轉載漫畫決定的還有:福克斯新聞頻道、美國廣播公司(ABC)、全國廣播公司(NBC)、《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美聯社、《費城詢問報》……

美聯社發言人寇佛(Paul Colford)告訴路透社,社裡長年來的政策都是避免使用有挑釁意味的圖片。

福克斯新聞網雖然一度發出了這些漫畫,但後來也表示不會再次發布。

法國《費加羅報》美國分社社長洛蕾·芒德維爾撰文稱「《查理周刊》的漫畫讓美國媒體左右為難。」

英國媒體也顯得非常謹慎。英國《金融時報》7日刊出評論文章,形容《查理周刊》以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玩笑的行為「愚蠢」,該評論引起公眾批評。

文章作者、《金融時報》歐洲分社編輯巴伯(Tony Barber)指出法國在北非的殖民主義歷史令法國的穆斯林人口與政府關系緊張,但《查理周刊》多年來不斷「愚蠢」挑釁伊斯蘭教,他又形容《查理周刊》及2005年刊登諷刺穆罕默德漫畫的丹麥《日德蘭郵報》欠缺常識。

文章掀起極大爭議,有《金融時報》評論員批評文章「最冷血及涼薄」,更有網民要求解雇巴伯。《金融時報》8日印刷版中刪除了「愚蠢」字眼,並刊登另一文章,澄清該報捍衛新聞自由的權利。

三重人格:我不轉漫畫,純粹就是覺得保命要緊!

CNN的態度坦誠多了:「從新聞業來講,我們打從骨子裡想要且應該刊登這些漫畫。但對於我們這些管理人員而言,保護和照料我們在世界各地的雇員的安全,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Journalistically, every bone says we want to use and should use’ the cartoons. But ‘as managers, protecting and taking care of the safety of our employees around the world is more important right now.

多爽快!

英國媒體 Jewish Chronicle 的編輯Stephen Pollard 事發當天時發推特,直言現在發這些漫畫是在冒險。

20150113151304443

現實點吧。像我們這樣的媒體發布這樣的漫畫無疑就是去堵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槍口。

20150113151247322
20150113151256752

不發這些漫畫可能會引來非議,但現在我們的編輯進退兩難。我心中的原則告訴我應該把這些漫畫發布出來,但我有什麼權利為了發布完整的漫畫來拿我的員工們的生命去冒險?
沒有什麼比《衛報》的社論更能說明媒體所面臨的兩難境地了。這篇社論是漫長的內部討論的成果,說明了為什麼《衛報》向《查理周刊》捐贈了10萬英鎊,卻沒有刊登其漫畫。

四重人格:轉!不轉怎麼嘲笑你們這些不轉的!

當英美傳統媒體戰戰兢兢、猶猶豫豫時,美國新媒體可顧不得那麼多!這可都是點擊量啊!

美國《赫芬頓郵報》、BuzzFeed網站、《紀事》網絡版雜誌、Slate網和野獸日報網(Daily Beast)等新媒體都毫不猶豫地刊登了《查理周刊》的一些漫畫。

光轉不夠,BuzzFeed還對那些老媒體人的種種自我審查看不過眼了,發了篇長文一一點名批評這些大媒體。

20150113151315322

五重人格:轉還是要轉的,但是……還是打個馬賽克吧

你以為媒體無非「轉」、「不轉」兩個選擇?圖樣!還有一大票「既要***又要***」的媒體。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將《查理周刊》封面上的穆罕默德抹掉了。

20150113151328968

電訊報的網站上報道這起恐襲案時,引用了在此次事件中喪生的《查理周刊》主編 Stephane Charbonnier的照片,但有意無意將他手中的封面給截掉了。

20150113151345513

而《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放出的這張圖片是2011年,《查理周刊》因一期《伊斯蘭教法周刊》(Charia Hebdo)導致辦公樓總部遭恐怖分子燃燒彈襲擊時,主編 Stephane Charbonnier 手持這本「惹禍的周刊」拍的照。圖片中,周刊封面也被做了模糊處理。

20150113151358827

下面這張照片的處理方式就更令人費解了。這是《查理周刊》2012年的一期雜誌,封面上並沒有出現穆罕默德,而是一個伊斯蘭教的阿訇(imam)和猶太教的拉比(rabbi)。該期雜誌內頁有穆罕默德的漫畫。

20150113151405435

其他一些媒體也用了各種各樣微妙的方式來避免這些諷刺先知穆罕默德的圖片的出現。

六重人格:別折騰了,早就沒有什麼新聞自由了

盡管人們都在高喊「我是查理」,表達對新聞自由的高度尊重,《南德意志報》專欄作家卻有不同意見:「政府通過大數據,對電話和網絡鏈接進行監控的行為,使『我是查理』這樣的話聽起來更像是謊言。鑒於德國政府已經通過了收集這些數據的法案,無論人們如何對《查理周刊》的同情,新聞自由卻早已為這樣的法案所毒害。」

而《查理周刊》血案更進一步賦予了歐洲國家政府這種做法的正當性。這不,卡梅倫12日宣布,如果他獲得了連任,而英國情報機構又沒能夠獲得訪問一些加密在線通訊工具的權限,他將禁止使用WhatsApp和Snapchat等移動消息應用,因為它們有可能會被恐怖分子利用。這將是他為了應對巴黎恐怖襲擊事件而制定的新的監控政策的一部分。

他說:「巴黎所遭遇的攻擊表明我們面臨的威脅有多大,我們需要通過情報和安全機構來掌握強大的力量,確保本國人民的安全。」

嗯,既然談新聞自由,既然扯到了網絡監控,怎麼能少了大boss奧巴馬?但看看新聞,堂堂白宮好像也精神分裂了:奧巴馬到法國駐美大使館表示恐怖主義無法戰勝自由,寫下「法蘭西萬歲」;因為安保問題,自己不去也不派高官參加巴黎反恐游行;面對「懦弱」的指責,又派國務卿去補救;可匿名的白宮官員卻又說漏嘴——「這事本質上不關我們的事」。

筆者也糊塗了,「言論自由」到底有多重要?平時總聽西方媒體「言論自由」喊得緊,這會兒自奧巴馬以降,上梁精神分裂下梁歪,言論自由的捍衛者們或是被「政治正確」所「束縛」,或是領悟了「生命誠可貴」。俗話說,精神分裂是病,得治。可一個人的精神分裂靠電擊都尚且難以根治,這麼多曾經團結一致的媒體甚至整個西方社會若是精神分裂了,還有轍嗎?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