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靖國神社的展覽館在入門處放置著一台戰時泰緬鐵路通車時的火車頭,顯示日本不僅沒有反省意識,更不在乎刺激當年受虐的國家或個人。
從1990年起,至今二十五年間,我經常去東京靖國神社參觀,尤其最早我一年去過多次,近年比較少去日本,但只要去,一定會去靖國神社,所以對靖國神社展覽館內容的變化,非常清楚。
最近一次去是今年一月中旬,展覽館名稱叫做「遊就館」。比起早期,展館入門處重新修繕過騰出大空間,放了一架零式戰機,以及戰時泰緬鐵路通車時的火車頭,對插著兩面日本國旗,非常「大日本帝國」。這是二戰時期,日本興建泰國曼谷至緬甸仰光的鐵路,強迫約六萬多西方戰俘、約二十餘萬的泰、緬百姓、八萬馬來亞人、四萬多印尼人等施工。日軍不在乎人命,不提供足夠食物和醫療,強迫奴工日夜趕工,原本六年完工的鐵路,最後只用了一年五個月。死亡人數包括盟軍戰俘與東南亞奴工,約高達十萬人,倖存者也是骨瘦如柴,所以也被稱為「死亡鐵路」。1957年,美國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桂河大橋》描述修築跨越桂河大橋鐵路的情景,片中日軍極為殘暴,盟軍戰俘受盡凌虐,對觀眾造成強大的心理衝擊。西方人對這條鐵路充滿了惡感,並以深受其害的同理心,體會到中國人遭受日本侵略所受的恐怖殘害。2014年影帝柯林.佛斯(Colin Firth)與影后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主演的《心靈勇者》(The Railway Man)還是在談這件事,可見泰緬鐵路對西方人有如一場揮不掉的夢魘。
然而,「遊就館」入口放置了泰緬鐵路的火車頭,代表了大日本帝國當年的「榮耀」,不僅沒有反省意識,甚至不在乎刺激任何國家或個人,可見日本右翼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比起過去,靖國神社收到的捐款明顯增加很多,展覽布置更華麗之外,內容也詳細很多。至於觀點,則是延續右翼軍國主義史觀,強調日本發動戰爭驅逐歐美殖民勢力的「正義性」,對於日本侵略亞洲鄰國造成的無可估計的損失,隻字不提。目前還正舉行「大東亞戰爭七十週年特展」,顯然是配合今年二戰結束七十週年,當年的中美英蘇同盟國都將推出的勝利紀念活動,「遊就館」已推出本身的特展,但有幾分滑稽。因為就事論事,展覽應正名為「大東亞戰爭敗戰七十週年特展」才對,顯然情感矛盾。
仔細觀察,展覽內容文字沒把中國、東南亞各國放在眼裏,至於對強大的美國,口氣溫馴許多,只是平實紀錄日軍在太平洋一步步被擊垮的戰爭過程,對美國仍保持敬畏,畢竟美國以強大的國力打敗日本,無話可說。看這些展覽的時候,難免會有一個疑問?「遊就館」全力為日本軍國主義翻案,等於是否定美國在二戰的正義性,尤其被尊為「愛國」的日本戰犯,都是被麥克阿瑟將軍所領導的盟軍遠東戰犯法庭處決的,為何美國政府視若無睹呢?我想答案很簡單,美日兩國的實力越來越懸殊,今天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幾乎牢牢的控制在美國的手中,日本的一舉一動都唯美國馬首是瞻。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民間展覽館噴點口水,美國怎麼會當一回事呢!換個角度說,如果今天中國大陸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是日本的數倍,有絕對的能力應付缺乏美國支援的日本,北京會太在意日本右翼的挑釁嗎?換個角度看,日本國力正走下坡,國民普遍感到無力,精神無所寄託,戰前的精神號召有了捲土重來的空間,但那究竟是虛幻的,並無實質意義。就像日本媒體的調查,當前日本年輕人一半以上對日本外交並不關心,對日中和日韓關係感到冷漠。
儘管如此,「遊就館」的一些展示仍然引人深思。二十年前已有「神風特攻隊」特展室,現在規模更大,很多遺族捐出當年特攻隊員的家書、遺書和遺物等,這些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用娟秀的毛筆字,留下他們在人間最後的幾行話,不外乎感謝天皇、感謝父母,光榮赴死等。問題是,出征戰場有死有還,他們未嚐過人生歡喜,未醉過男女情愛,卻被決定一定要死,表面上是自願的,其實卻被大人們硬推上黃泉路,是真的自願嗎?諷刺的是,那些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逼死他們的大人們,戰後並沒有根據同樣高貴的理由自我了斷,反而跑回鄉下當麥克阿瑟的順民,終身保持沉默,不提往事,何等虛偽!今天的「大人們」根本未經過當年事,再去宣揚特攻隊的「英勇」,不過是逼死他們七十多年後,再無情的補上一槍罷了!■
《亞洲週刊》2015年2月1日 第29卷 05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