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港台準備好了嗎?

撰文: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治學文社成員

韓國紀錄片《超級中國》熱播,探討韓國在中國崛起下的生存戰略,認為應主動尋求共同發展。

Are-we-ready-for-the-raising-China

韓國國家電視台(KBS)於一月十五日至二十四日推出了長達七集的紀錄片《超級中國》,分別從人口、經濟、外交軍事、土地、文化、政治六方面介紹中國發展現狀,探討與觀察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改變。這一紀錄片播出時在韓國的最高收視率超過百分之十,不僅在韓國媒體、學界、民眾中引起熱烈關注和討論,連在中國也引起了廣大的迴響。

《超級中國》可謂韓國版的「中國崛起」紀錄片,不過這裏的「中國崛起」有兩個意思:第一種是原本意義的中國崛起,而第二種則是韓國這種「中」等國家該怎樣應對中國崛起。

立場上,紀錄片是由韓國人拍攝,因此毋須唱好中國,但亦由於紀錄片旨在令韓國民眾認真面對中國崛起,能夠居安思危,所以自然有些地方會刻意突出中國崛起的強勁勢頭,希望國人會認真看待,但也絕不是報喜不報憂,認定中國前途一片光明。因此,《超級中國》可貴的地方是它不純以西方一貫的否定的視角來看中國,也不會盲目吹捧中國,可為我們提供一個新角度來看中國。

《超級中國》的製作人以非常清醒冷靜的態度看中國崛起,在系列裏的首集,已經道出「中國的改變,我們已經無法挑戰」這一事實,同時亦認識到不能單純地適應這危機,而是要主動在其中尋找機會,主動走進去,尋找生存的戰略。換言之,就是要從中國的「可為」當中,找出韓國的「可為」與「不可為」,並制訂出一套戰略,這一點以及韓國製作人清醒冷靜的態度,很值得亞洲各國人士借鑑。

與其他同題材的紀錄片相比,《超級中國》除了是大製作,一連七集之外,其中一大特色是用一整集來談論中國共產黨。儘管片中所講述的中國政治只屬初階程度,但足以反映出製作人的務實態度——試問不了解共產黨又怎了解中國?可是很多人就是犯了這低級錯誤,無意去嘗試了解共產黨,以致經常判斷錯誤,並且一次又一次錯失大好機會。而《超級中國》從六方面去介紹中國,亦可能是製作人擔心韓國人會過分側重以經濟角度來看中國,導致見樹不見林的情況。

中韓重建儒家文化圈

《超級中國》的另一特色,是非常重視傳統文化,並視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為其軟實力的最主要泉源,這應該與韓國人自己也重視歷史傳統文化,以及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有關。

依筆者看來,韓國人與西方的接觸不算太深,因而更重視自己的文化,專注於製造自己的產品,不死跟西方,亦不認為未來一定是西方的天下,故此毋須以西方的觀點來看中國,所以就連橫掃亞洲的韓國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也加入了大量的古裝情節,滲入了不少歷史知識,而觀眾亦頗為受落。

中韓兩國這一肯定歷史文化傳統的共通點背後的重要意義非比尋常。即使不少人均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亞洲世紀」,但大部分人只看重亞洲作為經濟增長引擎,視之為賺錢天堂,卻毫不理會,甚至刻意貶低亞洲人的主體性及其文化與價值觀。

而中韓兩國積極推動歷史文化傳統,有望在文化上將兩大儒家文化大國連在一起,一定程度代表著儒家文化圈的重建的開始,有助提倡亞洲價值及提升其地位。由此可見,《超級中國》樂觀地預測中國將變成超級大國,開始將中國與美國對等看待,某程度反映出中國崛起對韓國人來說,可能也是一種鼓舞,令儒家文化終有出頭天。

在《超級中國》最後的總結部分,一位韓國的中國系教授提出了“Made with China”的概念,指出韓國須選擇與中國構建共同發展的模式——在保證與中國的競爭力的同時,亦持續地創造屬於自己的優勢,並根據此方針制訂戰略。另一位韓國的中國研究所所長更認為,面對著中國迅速崛起,韓國應拋開內部的政治鬥爭,抓緊時間制訂應對中國的大戰略,並為此培養人才和做好知識儲備。

領先台灣香港及東南亞

上述這些戰略制訂工作,本應是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國家一早該做好的,以迎接中國的機遇與挑戰,但最後竟由韓國這美國盟友先做到了,這是《超級中國》所帶出的一大諷刺。

歸根究底,就是這些地方與國家缺乏對中國崛起的思想準備——台灣人不願去面對;香港人以為「五十年不變」,甚麼也不用改;東南亞國家不想在中國與美國之間作出任何選擇——以致毫無思想準備,連一套中國戰略也拿不出來,一旦中國崛起成為事實時即方寸大亂、手足無措,惜哉。■

《亞洲週刊》2015年3月15日 第29卷 10期

《超級中國》視頻鏈結:
http://blog.udn.com/azhg/20938828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