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再度降息 新常態下如何刺激?

中國央行周日宣佈再次降息,周一深滬和亞洲主要股市反應踴躍。

China-cuts-interest-rates

對於半年來第三次降息,央行解釋是「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中國經濟悲觀論者認為是決策層為解救經濟做出的慌亂倉促之舉,有觀點指這是在數據低於預期時央行的理性反應,降低融資成本以提振經濟。

也有學者指出,連番降息表明最高層的財經團隊看到了經濟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干預,而且可能會採取更多行動,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光靠降息不足以緩解,還需要財政措施配合。

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一年前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的兩大特徵,或者說工作目標。新常態理念剛問世時,專家解讀為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質量和效率提高,遵循規律,不過度干預。

降息和減稅

中國央行決定,自5月1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貸款基凖利率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上限由存款基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英國杜倫大學經濟金融專家張志超博士對BBC中文網表示,連番降息,說明財經團隊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降息幅度不大,實際上只是衝抵了經濟增速減緩和低通脹造成的實際利率上升的一部分,對GDP的影響很微小,但傳遞的積極信息是高層看到干預的必要了。

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增長7%,為2009年來最低;4月份進出口大跌。一季度工業產值增幅低於GDP,更凸現經濟下行壓力。

張志超認為,造成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原因,既有產能過剩、私人消費不足和企業及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等老問題,也有行政官員但求無過的「不作為」和經濟不再被作為工作中心加以強調等「新」問題。

在溫和的增長環境下調整結構,實現升級,光靠減息不夠,還需要減稅等財政政策配合以提振消費。

有數據顯示,消費對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增大。

受地方債務、房地產依賴和低效率產業產能過剩等問題的制肘,降低融資成本作為中國央行的調控工具作用有限。

張志超認為,央行在新常態概念範疇內的調控舉措「目前看來還在試探、摸索」,而財政政策則明顯「很弱」,滯後。

新常態

一個較普遍的看法是,中國經濟下行趨勢還將持續至少數月。

「新常態」作為執政理念和對中國經濟的描述,提出已經有一年。

搜索中國百度網可以看到,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主要特徵包括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和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

習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時,在對當地官員講話時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同年11月9日,習近平又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發表主題講話時闡釋了這個概念。當時《南洋商報》評論說,這一闡釋「形式上化解了國內外唱衰中國經濟的輿論尷尬,表現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自信」。

分析人士認為,經濟「新常態」的核心是「提質增效」,即從高速增長減緩到溫和增長,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增長動力轉變。

除了增速放緩,其他特徵呢?

張志超認為,新科技、新能源和「一帶一路」等大項目確實會起到作用,但那不是一時半會就見效的,更重要的還是要提振國內私人消費。

「過去一些有效的戰略也可以重新考慮,比如中西部開發,」他說。

官員心態

中國央行再度降息決定周日宣佈後,《中國聯合商報》副總編周華公在財新網個人專欄裏寫道,跟國際間「唱衰」和「看好」中國經濟的兩派之爭更值得關注的是國內那些尚未調整好心態適應「新常態」的地方政府官員。

這主要是因為簡政放權、增加民間資本投資機會、提高經濟活力,這些都觸動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財源將因此而縮小,機構將因此顯得臃腫,搞政績工程和「走暗道」也不如以前那樣方便。

只有地方官員的心態轉變了,他認為,「中國經濟轉型才能真實現」。

有觀點認為目前的反腐戰役是許多官員「不作為」的原因之一。

張志超認為,反腐是必須的,也是長期的,即使GDP不再作為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指標,強調環保,經濟發展仍然應該是政府的工作中心。

中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4月下旬表示,中國沒有必要搞強刺激,因為就業情況良好,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不過,張志超認為,「新常態」語境下出台強刺激措施也不是絕對不行,不是更多無用無效的工程項目,而應該以刺激公眾消費為目的。

當然,是否會出台強刺激措施,最終還取決於決策層是否願意這麼做。■

轉自: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