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了機場 中美怎麼鬥

施洋

本周南海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卻因為美國在話語上的「突然強硬」而成了輿論焦點。美方多名高級官員的強硬表態,加上中方在此敏感時刻發布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以及中美兩國在香格里拉峰會上的一番唇槍舌劍,使原本停留在「風水」學術層面的南海島礁問題,在媒體眼裡一下子似乎成了新時代的「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兩國在南海的「戰略碰撞」究竟會以什麼形式發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US-in-South-China-Sea

南海是中國的壁壘

中國在南海的大規模填海已經持續了一年多,不僅幾座新的大型礁堡已經基本完成了土建工作,連幾條機場跑道也都初見雛形。然而,自上周CNN記者乘坐的反潛巡邏機被中國喊話驅逐起,美國對待中國建設的態度卻從之前的幾乎不聞不問一下子變得似乎「忍無可忍」。美國新晉國防部長卡特先是提出「12海里領海寬度不適用於以前被淹沒而現在露出水面的島礁」,接着又表態「美國將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飛行、航行和執行任務。」而在香格里拉峰會上,卡特更是再次對中國在南海的填海表示了高度擔憂。

每年更新「中國明年就崩潰」論調的章家敦最近又就南海發言,認為南海會成為戰場,可惜就連最瘋狂的美國將軍大概也不會這麼想

中國外交部以及軍方在新聞發布會和香格里拉峰會上,都針鋒相對地對卡特的言論做了相對的回應,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卡特前後,美國媒體和另一些政客學者也紛紛加入了這一輪的「宣示」,以尋求存在感:一向主張強硬的共和黨人麥凱恩公開主張向南海周邊國家提供4.25億美元的「巨資」以加強軍事建設;CNN則警告如果中國的填海造島行動繼續下去,這三個島礁將會成為該海域上的戰略基地,而這正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甚至「料事如神」的學者章家敦也大膽預測「南海將成下一個爆發嚴重武裝衝突的大戰區」……

如果無視麥凱恩或者CNN代表的美國「民意」,仔細分析卡特代表的「美國官方(軍方)態度」,再比對中國方面的表態,不難發現,雙方言語交鋒中其實存在着「精確的錯位」:卡特一再強調「中國新建的人工島部分不具備12海里領海寬度」,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有關「自然狀態下高潮露出水面的礁盤擁有領海主權」的提法並不矛盾(雖然美國簽署了該公約卻沒有批准它);中國在南海上更多強調的是九段線這一「由歷史形成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反對將《公約》強行套用到南海的主張,因而中國方面對於「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主張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並為歷代中國政府所長期堅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無需通過島礁建設來強化」,此表態也迴避了人工島是否享有領海主權的問題。中美雙方圍繞南海的表態不存在直接衝突,反而存在着一點共同立場,即對於《公約》在南海上是否使用持不置可否的態度。

20150531095304260
谷歌地圖展示的中國某地沙漠中模仿航母的靶場衛星照片,被彈道導彈砸得坑坑窪窪

即使按照《公約》,自然狀態下永暑礁在高潮時有一塊約4平米的出水礁盤,赤瓜礁也有1.3米的火山岩露出水面,這兩個島礁雖然不具備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卻依然符合主張領海的礁盤定義。可見美國「否認中國南海島礁主權」的話題更像是媒體缺乏國際法知識下製造的一個偽命題。

20150531095458359
2015年美國海軍情報部的《中國海軍報告》中提出,中國的「第一層防衛圈」已經完全覆蓋南海,美方認為在這裡中國主要使用的兵器是潛艇和反艦彈道導彈。在南海基地群建立起來后,這一情況將發生改變。

所謂的「航行自由」則更是一個笑話,美國官方雖然反覆強調這一原則,但並沒有中國損害這一權利的證據。南海島礁周圍,中方雖然警告,卻並未阻撓來往船隻和飛機。連美國巡邏機自己都知道中國「並未阻撓往來的民航機飛行」,只有CNN的主持人在認真臆想「被警告的民航機遭遇的可怕經歷」。

中國在南海填海已經持續一年多,美國卻選在幾乎木已成舟之時才「如夢方醒」地大聲抗議,如果他們沒有迅速槍斃一批本國情報分析人員或者立即派出航母,那隻能說明抗議的「姿態」大於「實際」。

有沒有情報人員被槍斃筆者不知道,反正西太平洋唯一的常駐航母「華盛頓」號已經啟程回國換料大修,而接替它的「里根」號要到8月才會來日本,示威的航母一時半會兒根本看不到。

南海會不會大衝突,只要看看中美兩國海上戰略的定位就不難了解。

中國海軍的戰略調整在本周公布的《中國軍事戰略》首次得到了明確闡述:在強調「海上軍事鬥爭準備」的同時,將原本的「近海防禦」變更為「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相結合」。南海對於中國海軍而言,不僅是顯然的近海,還是一個與戰略核威懾相關的「壁壘海域」。

鼎盛時期的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實力強大
鼎盛時期的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實力強大。

「壁壘海域」最早是蘇聯海軍的一套核威懾理論,它強調為了讓戰略核潛艇能夠安全地保持戰略核威懾,需要在蘇聯周邊建立一定區域的戰略核潛艇活動區。按照蘇聯的設定,從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港口向外延伸2000-3000千米的海域都是其壁壘海域,海域外層則是蘇聯海軍幾乎全部主力構建的「防禦藍帶」。這裡既能夠讓潛射核彈覆蓋北美大陸,又受到蘇聯海空軍力量的嚴密保護而絕對安全。

20150531100222327
時至今日,為了重返深海大洋的需要,美國已經開始了切切實實的準備,未來中美海軍的潛在衝突地點,將在西太平洋的深遠海域。

中國需要壁壘海域的理由與蘇聯類似。中國周邊也只有南海水深較大,符合戰略核潛艇安全進行戰備執勤需求,因此中國海軍近年來優先加強南海艦隊和海南島防禦,並將戰略核潛艇主要基地設在三亞,這算是此設想的初步實踐。南海西沙、南沙島礁的建設,則是中國對壁壘海域的強化和鞏固,即外交部所提的「滿足必要的軍事防衛需求」。

當然,滿足軍事防衛需求與加強南海公共服務是一件路徑高度相似的工作。島上的大型雷達站可以為過往飛機船舶提供導航,自然也能做海情空情監控;機場能夠起降大型飛機進行海上救援、輸送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必然也能起飛戰機進行巡邏、航空反潛與對海/對地打擊;可以派出執法船進行護漁護航,顯然也可以駐紮作戰艦艇進行安保巡邏。對於這些,美日媒體儘管有刻意渲染的成分,但南沙島礁明顯的軍事特性,我們不需要諱言。在這裡修築機場、港口和雷達站,能夠極大地節約巡邏南海的兵力和成本,使我國擁有比蘇聯更安全的壁壘海域。至於航行自由,連台灣海峽這樣的兵力密度都阻止不了其成為重要水道,南海的情況同樣能以此類推。

20150531095924648
冷戰時期,蘇聯曾經一度想以古巴為基地,在美國近海部署核潛艇,圖為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蘇軍潛艇在美國沿岸活動情況草圖。
20150531100034557
但最終蘇聯發現,這種在美國附近部署核潛艇的想法實在不現實,此後改為在北極海域着力建立「壁壘海域」,以確保導彈核潛艇的安全,圖為在摩爾曼斯克附近發生的核潛艇事故方位分佈,可見這一地區是蘇聯核潛艇的「老家」。
20150531100209501
冷戰時期,試探、挑釁蘇聯的「壁壘海域」是美國艦艇的重要任務,雙方不時發生衝突。但在戰時,這裡對於蘇聯來說將是一塊安全的地區,衝突將發生在遠離這裡的地方。

對美國海軍而言,在中國近海發起一場戰爭顯然是沒有勝算的,所以章家敦教授的預言恐怕還要一如既往地落空。但美國海軍還是會切切實實地為衝突做準備,只不過,那不是在南海,或者「第一島鏈」的任何地方。

美國海軍最近決定改造所有的瀕海戰鬥艦,加強傳統的防空、反艦和反潛能力,並將新一批瀕海戰鬥艦改造成貨真價實的護衛艦;投資恢復建造遠洋防空為主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並開發替代現有巡洋艦的「阿利·伯克」block III型大型驅逐艦;海軍陸戰隊將一半的兵力從遠東撤出,部署到中國對地巡航導彈射程之外的關島和夏威夷;空軍一方面推進遠程反艦導彈(LRASM)的研製裝備,一方面在關島部署更多的戰略轟炸機作為反艦和對地攻擊平台……美國海軍去年發表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提到「回歸深海大洋」「準備傳統海上決戰」的要求,他們對這一新戰略的準備比吹得震天響的「重返亞太」要認真得多。

對於現在只有一艘航母、大中型水面艦艇數量有限、遠程攻擊航空兵相對孱弱的中國軍隊而言,遠離第一島鏈、置身深海大洋上的美軍,在未來幾十年裡依然是幾乎無法戰勝的。可南海雖是「深海」,卻絕非「大洋」,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幕僚長(相當於海上自衛隊司令)香田洋二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日本最近「受眼前事態影響過度關注釣魚島」,這是需要「務必嚴厲杜絕」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舉。

然而在媒體發達的民主國家,政府對媒體和民間輿論關注的話題做出回應是不能迴避的任務。這一點,中美日三國面臨的情況並無本質不同。美國防長的表態中,對本國民眾進行政治回應的意味更多。不過與中日在東海上就不可退讓的領土主權各自強硬不同,南海問題上中美兩國所謂的「衝突」背後卻不存在真正的對立,在未來的博弈中,雙方更有可能通過頻繁但溫和的試探互知底線,從而摸索出兩國在海上的「新常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