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南海周邊部署: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新加坡最重要

徐瑤:國家行政學院國際事務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員

眾所周知,中國南海因其重要的地緣位置,歷來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及亞太戰略的關鍵地區,美國在周邊地區的軍事存在也一直都是維護其國家利益的有效手段。近年來,隨着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不斷推進以及南海問題的不斷升溫,美軍開始不斷調整、重塑、增強、優化其在南海周邊的軍事存在與軍事活動,值得關注與研判。

the-deployment-of-US-troops-in-South-China-Seas

南海周邊廣布前沿基地

就整體部署形式而言,美國維持了在南海周邊國家的基地「准入權」,並積極拓展「前沿行動基地」(Forward Operating Site)和「合作安全點」(Cooperative Security Location)。事實上,「9·11」事件的發生使美軍意識到,大型軍事基地及永久駐軍未必是應對複雜多樣安全威脅的最優選擇,反而臨時租用、緊急進入、部隊輪駐及物資預置等靈活、機動、隱蔽的駐軍形式成為首選。

奧巴馬政府不斷擴展在東南亞地區小規模、臨時性的軍事設施,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達成協議,使美國的軍機、艦艇可以進入上述國家的基地和港口進行維修和補給。

自2010年以來,美國已經在菲律賓南部建立了臨時和小型的「前沿行動基地」,在南棉蘭老島沿海地區擴建了半永久的美軍兵站及監聽設施,在呂宋島上的馬尼拉建立了更加長期的美軍兵站及設施。隨着南海問題的升溫,美國正積極尋求在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基地設施的臨時使用權利,以使其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存在進一步分散化。

就具體國家而言,新加坡已成為美軍在南海周邊最重要的後勤支援中心。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加坡斥巨資改造擴建樟宜基地的深水碼頭,已成為美國海軍航母和第七艦隊在南海周邊固定的靠岸停泊基地。奧巴馬政府不斷提升在此基地的物資儲備能力、指揮控制能力以及訓練合作能力,並大力升級自動儲存倉庫、自動監視系統及罕見的全自動地下彈藥庫。目前,美軍在樟宜基地的15個指揮司令部常駐800名駐軍,大部分駐紮在森巴旺基地。規模最大的「西太平洋指揮後勤司令部」負責協調第七艦隊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後勤服務,為東南亞地區的美艦提供後勤補給維修服務。「遠東軍事海運司令部」自2006年由日本遷至新加坡以後,通過約48艘艦船為太平洋司令部提供海上補給。駐紮在巴耶利巴空軍基地的第515空軍移動指揮中心以及第497戰鬥訓練中隊主要負責地區內美軍的空對空戰鬥演習、美新兩國空軍的協同演習及地區演習支持。近年來,美在新加坡建立的地區海軍中心每年為超過150艘艦船和400架飛機提供到訪支持,為30000名人員提供過境服務。

與此同時,自2013年4月美海軍「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在樟宜首次部署以來,LCS3號瀕海戰鬥艦已於2014年12月開始在新執行為期16個月的部署任務。此舉表明,美新防務關係上升到新的高度,駐新美軍已然涵蓋了未來可能的作戰支持功能。

保障、支持、監控、宣示存在

澳洲是觀察美國在南海周邊軍事存在的另一重要「風向標」。近年來,美軍開始改變之前在澳以「合作安全點」為主的部署方式,轉而增加「前沿行動基地」部署,同時大力提升駐澳美軍的訓練及監控能力。

2012年4月,奧巴馬政府開始在澳北部的達爾文海軍基地部署首批約200名海軍陸戰隊員,並計劃在5年內將駐澳美軍總人數增加近13倍,最終建立一個規模為2500人的海軍陸戰隊軍事指揮中心。在此以前,2000人左右的駐澳美軍都屬於保障兵力,此次部署成為冷戰後美國首次在澳進駐的作戰兵力,駐澳美軍的功能提升不言而喻。同時,美軍不斷擴展澳北部淺水灣訓練中心、德拉米爾空中武器中心以及肖場訓練中心的演習訓練設施,增加B-52、B-1和B-2等轟炸機及人員在廷達空軍基地及德拉米爾空中武器中心的訓練訪問和輪駐。作為「五隻眼」情報聯盟(Five Eyes)的重要成員,設在埃克斯茅斯的哈羅德·霍爾特海軍通信站主要負責為美澳兩國的潛艇艦隊提供支持,松樹峽和納朗格基地的軍事設施還能監控中、俄等國的核試驗,並用衛星跟蹤彈道導彈的發射。隨着2010年美澳「空間態勢感知夥伴關係」的建立,美軍計劃在澳部署地基空間態勢感知雷達的聯合設施,進一步提升美軍空間監控網絡的覆蓋能力。

尤需注意的是,美國在南海周邊的軍事存在並不僅僅局限于軍事基地及駐軍,港口訪問和軍事演習等動態部署也成為美軍拓展的重點。

一方面,美艦除了保持對新加坡、菲律賓的定期停靠與訪問外,大大加強了與越南的「艦船外交」。2003年美國「范德格里夫特」號護衛艦訪問胡志明市開啟了美軍艦登陸訪問越南的新階段,美軍訪問越南的頻率以及艦隻逐漸增多。2010年以來「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各類導彈驅逐艦和救援艦訪問峴港,2011年美國海軍戰艦30多年來首次停靠金蘭灣。美軍正計劃突破美國艦艇一年一次,每次不超過三艘艦船的訪問限制,提升美越海軍合作的水平。

另一方面,美國一直將雙邊軍事演習視為提高美國與盟友、安全夥伴的專業化、可操作性以及協調作戰能力的有效手段。近年來演習形式逐步由雙邊向多邊發展,演習地點也集中於南海海域。2010年,美越兩國的首次海軍聯合演習在南海海域舉行,2012年美菲「肩並肩」軍事演習的部分內容也首次安排在南海附近的巴拉望海域進行,每年的「聯合海上戰備和訓練」演習更是靠近黃岩島舉行。儘管在駐紮規模和時間上難以與永久性基地相比,但美軍通過以上各種靈活、機動的部署形式,以更加因時制宜的臨時方式維持了在南海周邊的出入自由,保障了美國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和安全承諾。■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