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劇情逆轉 奧巴馬稱中國主權聲索或合法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因南海問題不斷向中國發難,先是五角大樓向南海島礁海遣美軍偵察機和軍艦,緊接着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卡特繼續約架:中國 「立即和永遠停止在南海造島」,中國的行為使「地區國家對美國介入的要求更加高漲」。但是在中美的唇槍舌劍之後,不難發現,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卻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

Obama-said-China's-sovereignty-over-South-China-Sea-could-be-legal

美國總統奧巴馬6月1日在白宮與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青年領袖對話。在談到南海問題時奧巴馬錶示,中國是一個大國強國,將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國家。奧巴馬進一步表示,中國對南海的一些主權宣稱也許合法,但應該通過法律途徑來證明,「如果你開始失去合理的方式,突然衝突發生了,南海主權主張是基於這個國家有多大,這個國家的海軍有多強大,而不是法律。亞太地區將會失去繁榮。我們認為任何一方在南海進行填海造陸,採取強勢的行為都將適得其反。」

雖然奧巴馬是在指責中國處理南海問題的方式不得當,但不得不說,奧巴馬在一定程度上公開承認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並且奧巴馬明確反對任何一方在南海進行填海造陸,這不僅僅是對中國的約束,也是對南海其他國家的約束。這一改美國此前在南海問題上只炮轟中國拉偏架的姿態,是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最大的進步。主權國家在主權範圍內可以自由行使主權,當美國承認了主權,如何行使就不是美國可以干預的了。

事實上,在奧巴馬談論南海之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聲調已經有所降低。首先一向指責中國軍事缺乏透明度的美國在中國發布《中國的軍事戰略》2015年白皮書後,居然沒有多贅「指點」之詞,直接以點「贊」代替。其次,香格里拉對話也並沒有預期那般激烈,當外界看到會議演講議程中出現美國共和黨「鷹派」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時,都預計他是前來「吵架」的,可事後他的言論成了意想不到的「滅火器」,即表示「美國將不會試圖涉入與中國的軍事衝突當中」,而哈里斯也在一次媒體簡報會上強調,「衝突無益於商業活動」。最後,卡特的行為也出乎意料,力勸越南率先停下南海填海造陸的步伐。

當初美國偵察機開始帶着CNN記者飛往南海島礁,美國強硬僅僅是作秀而非要爆發衝突的意圖就已經很明顯。從激烈爭吵、揮舞大棒到目前奧巴馬親自就南海問題發聲看,南海熱度已經降溫。實際上經過一輪博弈后,中美已經初步探底,互相和解,達成了新默契。美國轉而將自己定義為南海公正的主持者,而非菲越的幫凶。

中美交鋒有規律可循

諳熟中美關係的觀察者都了解,即使中美雙方再怎麼任性,彼此都存有一根紅線,不會輕易言戰,又或者根本戰不起來。這由中美之間縱橫交錯的經濟脈絡,和如今日益建構起,早已深入人心的國際秩序體系所決定。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美之間有強勁的競爭關係,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呈現一定的此消彼長。但放眼全局,中美並沒有背道而馳,而是朝着同一方向,雖然一路上磕磕絆絆,但美跨過一道坎某種程度上是增進了一道共識。

1999年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可謂是講中美建交20多年關係走向拉回了谷點,中美兩國元首互訪本處上升階段也一度停滯。中國群情激奮抗議不斷,兩國一度掀起網絡黑客大戰。可事件發生后不久,台灣的李登輝發表兩國論,美方拒絕台灣的論述並強力重申一中方案,美國政府對此的反應被認為起到了緩和對中國政府的緊張關係的作用。而中美兩國關係到1999年底開始逐漸恢復,北約對死傷的受難者進行了經濟賠償。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親自為此事件道歉,並對中國被損壞的館舍賠償。中國政府也對被抗議示威人群損毀的美國館舍進行了賠償。都最後也是中美雙方都進行了妥協和讓步。

同樣,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成為又一個冰點,中美軍機南海上空角力發生撞擊,中國的飛行員王偉墜機跳傘身亡,而美軍機則迫降海南。中美雙方就事件責任僵持不下,演變成為了一場外交危機。成為中美又一次火花四濺的交鋒,經過政治角力,事件最終以美國表示遺憾,中國釋放人員、交還飛機告終。1999和 2001兩年一度被外界認為處在交戰邊緣,最終卻都演變為一次觸底反彈,成為了中美之間長時間累積起來的矛盾解閥窗口。

此後中美關係一直在快車道上奔跑,但在2008年和2010年,因為美國政府向台灣當局出售先進武器的計劃,連着兩次脫軌。也正因為這兩次的關係冰點,讓中美意識到彼此關係主軸發展之大勢,不能因局部一隅而耽擱,而美國用台灣來當中美關係籌碼也已失效。此後,對美國而言,中美之間共識加深,台灣的工具性則逐漸減弱,難以再在此處掀起風雨。

如今,南海看似成為了中美關係的危險痛點,但按照一旦美國利益受損就會斷尾自救的歷史經驗,南海不過是美國下一個即將丟棄的所謂核心利益點。當美國開始要求中國之外的菲越停止填海造陸,就已經說明美國不想被南海國家連累。由於正值2015年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和習近平9月訪美臨近,美國採取措施降溫南海的可能性並非沒有,事實上之前的升溫南海也有着其他方面而並非挑戰中國的考量。

美國避免小弟出手添亂

有一種分析認為,美國正在小心維護這與中國的關係,而美國的南海「小兄弟」們卻總是心有不甘,時不時向「大哥」訴苦。的確,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陸實在是雷厲風行,使得菲律賓和越南的南海開發只能望中國項背,焦慮感驟升。況且2012年中菲黃岩島對持與2014年中越南海爭端都發生了直接的軍事博弈,菲越在衝動之下分明是以卵擊石,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美國介於同菲律賓的同盟關係不得不參與進來,與中國正面對抗。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那麼中美關係又會出現急速倒退,這並不符合美國的期望。

所以,眼看「小兄弟」焦慮和求助愈甚,美國在檯面上必須有所表示,但又害怕「小兄弟」一旦頭腦發熱貿然行動,南海局面將進一步惡化。因此,美國肩負着雙重任務,一方面安撫「小兄弟」說:「放着我來」,不希望他們來搗亂。另一方面則試圖找到一個氣勢十足但其實無傷大雅的平衡方案。所以美國先是發動嘴炮攻擊,這是中美關係常態,雖然動不到實質,但氣勢效果足夠。同時,為了向盟友交代美國「言行一致」,派出偵察機飛抵中國島嶼上空,並且叫上記者向盟友喊話: 「已代為出頭,眾兄弟可平心靜氣矣。」

美國拿南海交易

雖然太多人抱着意識形態鴻溝,不願意甚至刻意迴避中美現實的交情,「國同伐異」難弭,以先入為主心裡揣摩對方的「不懷好意」。但在零和博弈與叢林法則早已不吃香的今天,以徹底消滅一方為前提來換取發展當然不現實,這也不符合中美的根本利益。假設美國永遠「不懷好意」,也能說通那麼此次一定又是想以此為籌碼,好跟北京談條件。

而什麼才是美國想要的,也不妨腦洞大開:可能是希望中國全力配合美國拔出朝鮮核毒瘤;可能是要拉攏中國一起對付極端組織ISIS(伊斯蘭國);可能是要中國幫助解決塔利班問題;又或者是要求中國在某個經濟和貿易領域更加開放。不論何種,中美也一定會在某個節點回到原來的軌道,最遲也會出現在習近平訪美前。

當然,以上美國動機猜測都是建立在美國存在理性的戰略謀划,但不排除美國是要轉移國內矛盾和刷國際存在感的任性而為,畢竟,一個行為雖然有觸發的導火索,但也一定是積累了多方動機和角逐。無論如何,理性的中美不會真的發生戰爭,反而在無盡的嘴仗和共識積累后,中美的默會達到新高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