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文明制度。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同性戀者終於獲得了平等的尊嚴,不再被隔絕在這項制度之外。
如今,公眾對同性婚姻的看法快速地朝贊成方向轉變,但是在爭取婚姻合法權利這條路上,美國同性戀群體已經走了幾十年。6月26日,他們在美國最高法院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場民權勝利——在美國任何一個州都享有憲法賦予的婚姻自由。
最高法院的投票結果非常接近,5-4的票數成為了法官們意識形態的分水嶺。然而,接近的票數本身卻意味着,美國在同性戀問題上取得了快速轉變。因為就在12年前,美國還沒有任何一個州可以讓同性戀合法結婚。
從上個世紀到現在,美國同性戀群體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努力,為自己爭取平等權益。下面按時間軸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事件。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
美國同性戀維權人士Harry Hay建立了在同性戀維權史上影響深遠的「馬太辛協會」(Mattachine Society)。這個地下活動組織的名字來源於法國文藝復興時期諷刺精英階層的民間舞蹈。此後的七十年裡,「馬太辛協會」對同性權益運動在美國政治中的作用起到了深遠影響。
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同性戀權益團體「人權協會」(Society for Human Rights)有些短命。該協會由Henry Gerber在1924年創立,但是很少有同性戀願意加入,兩年之後,「人權協會」宣告解散。然而,許多年後,這個協會的一些前成員卻幫助Harry Hay創立了「馬太辛協會」。參與者都宣誓保持匿名,協會的組織結構以共產黨為模型。
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州
女同性戀伴侶Phyllis Lyon和Del Martin一起組建了美國最早的女同性戀組織之一——「比利提斯的女兒們」(Daughters of Bilitis)。這個名字來源於法國同性戀作家Pierre Louÿs的愛情詩歌。
然而,隨着同性戀組織不斷地形成、壯大,他們所感受到的政治阻力也開始增強。
1950年,美國參議院下屬小組委員會在名為《同性戀與其他性變態人群在政府的受雇情況》的報告中提到,同性戀者「會帶來一些安全風險。」1953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一項行政令,禁止同性戀者在聯邦政府部門就職。
政客並不是同性戀群體的唯一阻礙。1952年4月,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把同性戀列為精神疾病,直到1973年才修改了這一定義。
在1950年12月15日的那份國會小組委員會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捲入到墮落活動中的那些人,不僅違背了法律和道德準則,從(政府)公信度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會帶來一些安全風險。」
紐約市,紐約州
當時,警察突擊檢查熱門同性戀酒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發生在石牆酒吧外的事卻引發暴力抗議。
騷亂催生了更多的同性戀權益組織,其中就包括從「馬太辛協會」分離出的小團體「同性戀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該組織從當時活躍的其他民權組織借鑒了許多經驗和策略。
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州
同性戀運動人士哈維·米爾克(Harvey Milk)成功當選舊金山監督委員會委員時,他是首批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的公職人員之一。米爾克曾經在紐約從事過金融工作,當他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結識了一批同性戀運動激進人士后,開始活躍於同性戀維權活動。
米爾克在卡斯楚社區附近開的攝影店成了同性戀群體的中心,而米爾克本人也開始投身市政。在勝選前,他曾經兩次敗北。上任后一年,米爾克與市長喬治·莫斯康尼(George Moscone)被原監督委員會成員丹·懷特(Dan White)槍殺。然而,陪審團卻將懷特定罪為過失殺人,而非謀殺。這一判決結果在米爾克生前所在的卡斯楚社區引發了暴動。
紐約市,紐約州
在第一次報道「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即愛滋病)時,《紐約時報》所用的標題是「41名同性戀者患有罕見癌症」。這個標題對了一半。愛滋病並不是癌症,但是在那時,它的確很罕見。時隔一年,《紐約時報》第二次刊發了關於愛滋病的報道。然而,到1980年代末期,已經有8.9萬名美國人死於愛滋病併發症。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稱,愛滋病的最大危害群體為少數族裔、以及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群體。在里根的兩屆總統任期里,愛滋病在美國蔓延開來,但直到卸任,里根都沒有提到過愛滋病。
死亡數字的上升,伴隨着整個國家對於這種疾病的冷漠反應,這些都深深傷害了同性戀群體,但也刺激着他們不斷向前。
在《紐約時報》關於愛滋病的第一篇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這種疾病的)爆發原因不明,尚無證據證明其傳染性。」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頒布了一項國防命令,規定入伍軍人不得被詢問性取向(編者註:但同性戀也不得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否則將被開除)。這項指令後來被稱為「不問不說」政策。一年後,憑藉這項政策,華盛頓州國民警衛隊前上校卡麥梅爾(Grethe Cammermeyer)恢復原職。
1950年,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簽署美國軍事審判統一法典,從軍隊中強制驅逐了同性戀服役人員。列根也曾說同性戀「不適合在軍隊服役,」作為總統候選人的克林頓承諾要做出改變。
201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廢除了「不問不說」政策,允許同性戀者在軍隊中公開自己的性取向。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這時,在美國任何一個州,同性婚姻都沒有受到法律認可,但是已經有些跡象,表明美國人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保守派開始組織各方力量,試圖添加禁止同性結婚的憲法修正案。因此,克林頓簽署了《捍衛婚姻法案》。該法案認為只有男女結合才屬於婚姻的定義。
雖然已經有州政府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但是相比於異性夫妻,聯邦法律仍然沒有賦予同性婚姻伴侶平等的權利,例如聯合報稅、家庭病假福利、聯邦僱員的退休金等。
波士頓,馬賽諸塞州
馬賽諸塞州前州長米特·羅姆尼試圖阻止州法院為同性戀婚姻正名,但是他失敗了。相反,在法院的支持下,七對同性伴侶終於得以在馬賽諸塞州結婚。2000年,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同性婚姻合法,佛蒙特州立法允許了與婚姻類似的同性結合。2003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雞姦法違憲,同性戀性行為合法。
在11年後最高法院的歷史性判決下達前,美國已經有35個州加入了馬賽諸塞州的陣營,宣布同性婚姻合法。這意味着,有超過70%的美國人生活在允許同性結婚的土地上。
2004年,馬賽諸塞州最高法院的判決這樣說道:「僅僅因為一個人想與同性結婚,就剝奪他本應按照婚姻被賦予的保護、福利和義務,此舉違反馬賽諸塞州憲法。」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在「美國訴溫莎」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在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州內,聯邦政府不得剝奪同性婚姻伴侶按照家庭關係取得的福利。
2011年,奧巴馬政府曾經說過,《捍衛婚姻法案》是違憲的,並且宣布聯邦司法部不再為該法案辯護。2013年,前總統克林頓也改變了自己對這一法案的看法,稱其「與憲法不符」。
《紐約時報》認為,這場5-4的最高法院判決刮來了「一陣強有力的順風」,因為從那時起,四十多個下級法院紛紛做出了有利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決。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在5-4的投票結果中,安東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大法官和最高法院的其他四位自由派大法官一道,都為同性婚姻合法化投下了贊成票。在主要意見書中,他賦予美國所有同性伴侶在美國任意地方結婚的權利。
雖然同性戀維權人士的鬥爭之路艱辛而漫長,但美國輿論對於這個議題的態度卻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巨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追蹤調查,2009年,美國民眾對於同性婚姻的支持率是37%,而到了2015年5月,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57%。
每位投反對票的大法官都分別撰寫了自己的意見書,他們認為這樣的判決是把這個議題的答案強加給人民,其中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大法官把這個判決稱為「對美國民主的威脅。」
安東尼·肯尼迪大法官寫道:「他們(同性戀者)的願望是不要被迫孤獨地生活,被隔絕在一項歷史悠久的文明制度(指婚姻)之外。他們希望在法律面前獲得平等的尊嚴。憲法賦予他們這項權利。」■
譯者:趙瑋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