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之沉淪

麥國華

政改終於在立法會被否決而落下帷幕,拉隊離場的32票投或不投,都改變不了否決的命運。按正常的邏輯,即使是一個不完美的方案,有總好過沒有,而泛民在綑綁效應之下,齊齊投票反對,究竟私下有沒有三分遲疑,不得而知,只是身為香港最普通的一員,想想兩年後的選舉還要維持原狀,以無言表達心中的無奈。

sinking

回歸18年,香港人對「政改」並不陌生。2009年和2010年港府曾就2012年行政長官與立法會產生辦法推出諮詢文件和建議方案;方案也許並不完美,也許可以更好,但在各方努力之下,經過妥協和爭取,各有退讓,都令政制發展向前邁進一步,選委會由800增至1200人,立法會的議席數目也由60席增加至70席,其中由大眾選民直接選出的席位佔40席。

5年前可以做到,5年後的今天,改革卻步履維艱,支持和反對的立場對立之下,社會再也無法找到一條妥協的方案。最令人失望的是,爭拗中溫和的聲音更淪為攻擊的對象,如近日退黨和辭任立法會議員的公民黨創黨成員湯家驊,他在整場政改爭議中力圖以溫和聲音尋找中間的出路,可惜社會撕裂成兩極化,只要嘗試與中央溝通,就會遭人質疑為「賣港」,甚至出賣民主,或根本質疑為「黑材料」效應,令中間路線更加難走。折衷和妥協變成死罪,恍如文革期間黑五類的標籤。

上周四政改表決遭到否決之後,泛民的議員們到會議廳主席台前拉起橫額展示成功否決,支持者或會感到喜悅,但套用湯家驊議員的話︰這又何喜之有?否決方案帶給大部分人的是失望與悲哀。另一邊廂,如果方案通過,仍然會是有人喜有人悲,但立法會外對峙升級下,後果卻難以預計。在人大8.31決定之下,是否完全找不到一個折衷的方案令香港大部分人都能夠接受?答案未必,只是在一次又一次撕裂和指摘中,港人錯失了最好的時機。

如果真有輸贏之分,政改一役,泛民可以說勝在團結,而建制卻協調失利,而最大輸家仍是理性一族。當然,世上沒有後悔藥,再指摘誰該為否決負責,已毫無意義,只會引出無休止的對抗攻擊。20個月的努力終成空,但選民心裡放亮。■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6月26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