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內的虛偽

麥國華

近年中港矛盾遭部分傳媒刻意催生,矮化和抹黑中國和大陸人更成為不少網民的時尚。把瑣碎事件無限放大,上綱上線,事實的部分則描繪為真相的全部,個別事件在網上發酵已成常態,以致年輕一代對內地的認識極為偏頗。其實,網絡與媒體上看到的,很多時不過是瞎子摸象而已。

20150831-Hypocritical

互聯網是年輕人取得資訊的泉源。最近有機會跟兩批到內地交流的年輕人見面,一批是大學生,到國內多家具國際規模的科網公司實習,另一批是來自人數大得多的交流團,當中有中學生、大學生,都是到國內參觀和參加活動。

好些大學生出發前對國內情況仍是存疑,但見過騰訊、搜狐、百度等公司的運作之後,才感到香港科技的落後;而公司給予實習生自由度之大,也令他們感動。有年紀較輕的中學生,以前常在網上看到北京環境極差,出發前心中頗有不安,但到了北京之後,卻發現街道兩旁種滿白楊樹,秩序井然,空氣亦非傳聞中那麼差。

即使日常的生活景象,也跟這些年輕人以往從網上得到的資訊有很大落差,與他們座談的官員和CEO不是戴着「金勞」、喝得滿臉通紅的土豪,更非土包子。學習資訊科技的,很羨慕內地的政策和技術,看到內地青年可以用微信發紅包,支付各類費用,感慨香港在這方面落後太多。確實,國家已進入「互聯網+」的時代,把互聯網結合產業發展,而香港眾多的年輕人依然停留在以互聯網談論是非、嘲笑大陸人的階段,怎樣去競爭?

互聯網為生活和工作帶來方便,讓年輕人有無限空間取得資訊,對社會議題發播消息和見解,同時造就了一批沒有長相(faceless)的所謂「網民」,他們不用依賴任何理據或證據,便恣意攻擊不喜歡的人和事,甚至扭曲事實,造成具引導性的假象,令互聯網變成可助人也可傷人的利器。

更不堪的是,不少主流傳媒可能為求方便,或者刻意弄假,竟經常引用「有網民稱」作為消息來源,以烘托懷有目的的報道,究竟那些「網民」是誰、是個人還是團體、消息有多真、意見有多實在……根本沒大關係。主流傳媒時有抱怨讀者群已給互聯網吸納,何不先自我反省。在虛擬世界遊蕩,搜尋器把真與假、對與錯、益與害,以及片面的「虛」資料和作假的「偽」訊息,一股腦兒塞予年輕人,留待有理智者慢慢斟酌分析。盡信網不如無網。■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8月28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