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股市波動,人民幣滙率亦出席調整。不少西方傳媒上「中國模式結束了」、「中國奇迹不再」等標題擠爆新聞頭條,令人感覺中國經濟面臨大危機和大衰退。
那麼中國經濟是否真如他們唱得那麼衰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中國的實際情況。
首先看人民幣貶值問題。中國央行在上個月宣布實施人民幣滙率中間價報價新機制後,人民幣兌美元的確在接下來的3天內連續貶值近4%,引發了市場的恐慌和國際金融市場短期動盪。更有聲音猜測中國此次滙改是想通過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來實現穩增長的目標。對此無稽猜測,三點足以蔽之。
人幣滙率調整 非趨勢性貶值
第一,實施新機制後的人民幣滙率調整是「一次性校正」而非趨勢性貶值。當之前一直受央行「指導價格」管制的人民幣中間價被放開,人民幣對市場自然會做出更靈敏的反應來校正與市場化滙率的差別。隨着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朝着市場化方向深入邁進,其對國際市場的積極影響將會逐步顯現。正如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這次中間價的大幅下調是朝着滙率市場化方向邁進的整體努力的一部分。」
第二,從表面上看,人民幣兌美元的確有所貶值,但人民幣對一籃子滙率變化的綜合有效滙率還在繼續升值,也就是說人民幣在非美貨幣中的表現仍相當強勢。
第三,中國政府完全沒有必要通過人民幣貶值來促進出口。不僅僅是因為中國政府明確表示不會通過競爭性貶值來推動出口,更因為中國一向都是出口順差,而目前外滙收支處於比較平衡的狀態毋須調整。更何況貨幣貶值對刺激出口的作用在外需低靡,全球經濟尤其是歐美市場疲軟的狀態下,作用甚微,正如一個患有「厭食症」的病人,再便宜的包子他也不會吃。
縱有通縮壓力 仍有巨大優勢
看過滙率,我們再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中國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裏以近10%的平均GDP增速,帶動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迹。如今中國正在步入新常態,經濟有下行壓力,但以目前7%至8%的經濟增速與新興經濟體5%左右、歐美發達國家2%左右的經濟增速相比,仍然獨佔鰲頭。
不可否認,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粗放式利用生產要素來追求總量經濟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的背景下,中國正面臨通縮壓力和一系列新挑戰。但這卻恰恰為中國經濟轉型打開了機遇之窗。
隨着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工業現代化和科技創新將使勞動生產力發展進入新階段,內需也將伴隨資訊和人口流動性的增大而日益擴大,與服務業發展相互助力,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以及經濟社會相互融合全面發展,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市場化改革釋放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中國在長期發展中仍具有巨大優勢,國際競爭力不容小覷。
美9月加息否 視人幣走向
最後,我們再來看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規模和關聯度。中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20%;目前GDP約佔世界總量的13%,是日本經濟總量的兩倍還多;增長速度之快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外滙儲備約3萬多億美元;製造業淨出口居全球首位。正可謂中國經濟「牽一髮」,世界經濟就要「動全身」。
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和人民幣滙率的變化時刻影響着全球經濟。美聯儲副主席Stanley Fischer對媒體判斷9月加息必要性程度時都表示目前判斷還「為時過早」,仍然需要觀察人民幣未來進展。同樣,日本出口中有18%流向中國,中國經濟下行將對日本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造成極大的外部打擊,很有可能會迫使日本央行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動,已然使唱衰中國等同於唱衰全世界。
回顧中國發展歷程,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和媒體曾不止一次的預言中國崩潰論。但無論是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之時,還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中國都以其穩健的經濟實力,巋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事實自會向歷史作出交代,如今又想唱衰中國的人不妨拭目以待,畢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本文作者:
行政會議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5年9月3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