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70年後 全球248次武裝衝突 美國發起201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並不太平,戰爭以及局部衝突連年不斷。據統計,70年來,全球共發生至少248次武裝衝突,其中有201起是由美國發起的。

Who-is-the-greatest-threat-to-world-peace

勒普 (Gallup) 2014年在全球所做的有關「誰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脅」的調查顯示,世界警察美國高居各國之首。

下面就列出二戰後發生的8起大規模戰爭衝突,以時間為序。

1. 朝鮮戰爭(1950年6月-1953年7月)

144120741758429100_a580xH

1945年日本投降后,當時作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半島被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即三八線)為界分別佔領。1948年,大韓民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先後成立,隨後美蘇兩國撤軍,將政權交還。

1950年6月,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在得到斯大林同意后,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對韓國發起突然進攻。當時韓國2/3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後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

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美國遠東軍協助韓國作戰。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朝鮮半島90%的土地都被朝鮮人民軍佔領。

直至9月15日,美軍第十軍團成功在仁川登陸,從朝軍後方突襲,局勢才開始逆轉。9月28日,美軍部隊就打到了三八線附近。

10月3日,周恩來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一方面,中國政府擔心美軍在取得整個朝鮮半島後繼續向北進軍,威脅到中國領土安全。另一方面,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裡邊界線的國家落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也是很大的威脅。

1950年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10月19日,應金日成請求,中國人民志願軍從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渡鴨綠江入朝作戰。

戰爭持續了三年,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決定沿軍事分界線繼續分而治之。

朝鮮戰爭雖然時間不長,但卻代價高昂。整個戰爭期間,韓國軍隊陣亡近23萬人,70多萬人受傷;美軍陣亡3.6萬人,10萬多人受傷;朝鮮的陣亡人數在21萬至35萬人之間,30多萬人負傷;中國志願軍18萬人陣亡,38萬人受傷。朝鮮半島傷亡的民眾人數達250萬。

時至今日,朝韓兩國一直未能達成永久和平計劃,依舊是兩個分裂的國家。

2. 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

144120751861660800_a580xH

二戰前,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時期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后,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北方城市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法國則支持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南方城市西貢建國。1954年,法國撤軍。

1955年吳廷琰發動政變,推翻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國(南越),並擔任首任總統。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堅定地支持吳廷琰建立親美民主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發動了「控共、「滅共戰役,逮捕了約10萬越共,其中許多人遭受折磨並被處死。

1959年越南共產黨決定武裝推翻南越,並派大量軍事人員前往組織武裝顛覆。1961-1964年,甘艾迪政府發動「特種戰爭,由美國出錢出槍派顧問,訓練越南當地軍隊,以游擊戰對付游擊戰。

1965-1968年,約翰遜政府把「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擴大戰爭規模,開始對北越進行轟炸襲擊。入越美軍迅速增加至50萬人。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採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增大,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

1973-1975年,美國撤軍后,南越阮文紹政權孤立難支。1975年越南共產黨發動總攻,擊敗南越政權,解放了西貢,完成了南北統一。越南戰爭結束。

據越南政府1995年公布的數字,越戰期間,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南越陣亡的士兵人數在20萬-25萬之間,50萬人受傷。

越南戰爭也是美國歷史上參與時間最長的戰爭。涉戰的十多年間,美國耗費了至少2500億美元,超過5.8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越戰也極大地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的咄咄逼人,美國更加積極地同中國合作。

中國則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國和援助國。出於地緣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考慮,中國向越南援助了800億元人民幣,加劇了經濟負擔。統一后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國,而是倒向了蘇聯,並於1979年2月與中國爆發了邊界戰爭,兩國對抗十餘年之久。

3.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144120733577893600_a580x330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意圖將其變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

次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后,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在經過42天的空襲和100小時陸戰後,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伊軍傷亡人數大約為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8.6萬人被俘,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多國部隊方面傷亡4232人,其中美軍陣亡148人。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由於該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5%;天然氣儲量24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

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時任美國總統老布殊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蘇聯也一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衝突上與美國對立的立場,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

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日後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

4. 波黑戰爭(1992年4月-1995年12月)

14412076186545000_a580xH

波黑戰爭,是原南斯拉夫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下稱波黑)的3個主要民族之間的戰爭,也被認為是冷戰後地區衝突的代表。

自從蘇聯解體之後,原「社會主義陣營」的南斯拉夫擺脫蘇聯經濟模式,走向新的工業道路,致使發展不平衡程度加劇,加上原本民族、宗教和文化的複雜多樣,也在1991-1992年間開始解體。而在其共和國之一:波黑,其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個主要民族就國家前途發生嚴重分歧。塞族主張維護南斯拉夫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穆-克聯盟要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

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不顧塞族議員反對,正式宣布波黑獨立,歐美國家予以承認,致使3個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終於導致戰爭爆發。

這場歷時3年8個月的戰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三大民族爭奪地盤、北約干預后形成塞族對抗穆-克聯盟、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妥協),期間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還在1995年7月發動了臭名昭著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戰爭結束后,原波黑分為波黑聯邦(穆-克聯盟)以及塞族共和國(塞族)兩個政治實體,維和任務由歐盟執行。在這場戰爭中,有近2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流離失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50億美元。米洛舍維奇、卡拉季奇等一批前南高官最後被塞爾維亞當局逮捕,並送上國際法庭。

5. 阿富汗戰爭(2001年10月7日-2014年12月29日)

144120766064538200_a580xH

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針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反恐戰爭,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頭目並懲罰塔利班包庇恐怖分子。

在確定本·拉登為「9·11」的幕後主使后,時任美國總統小布殊向塔利班政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出本拉登,但遭到拒絕。2001年10月7日,英美聯軍開始對塔利班發動空襲,拉開了這場曠日持久戰爭的序幕。2011年5月2日,美國海豹突擊隊終於在巴基斯坦的山區住所里擊斃了本·拉登。

2014年12月29日,奧巴馬宣布這場該國耗時最長的戰爭正式結束。然而形勢並不樂觀,自從北約和美國軍隊逐漸撤出以來,塔利班殘餘勢力的暴力破壞事件時有發生。奧巴馬不得不簽署協議,在常規部隊撤離以後留派人員協助阿富汗新政權執行培訓和保安任務,以及提供經濟援助。

這場戰爭耗時13年,一共奪走33877條生命,超過2200名美國士兵犧牲,消耗了3232億美元。儘管阿富汗順利誕生了民選總統,但國內一片狼藉,恐怖主義威脅依然存在。

6.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

16805_301696_384662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對伊拉克平民使用化學武器、踐踏人權以及支持恐怖分子為理由,聯合英國等國家部隊對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實施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當年年底,已被推翻下台的薩達姆被美軍抓獲,3年後被行刑。

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期間美國經過徹底搜索,未發現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任何證據。

由於沒有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以及發動戰爭的理由不正當,伊拉克戰爭引發了極大的爭議以及全球大範圍的抗議遊行。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2011年12月14日,奧巴馬宣布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

雖然戰爭讓伊拉克誕生了民選政府,但也讓其在經濟和民生上遭遇沉痛打擊,另外還有約10萬名士兵傷亡,游擊隊也有至少10萬人傷亡,近500萬平民流離失所。美國也付出了高昂代價,8年間投入了7630億美元戰爭開支,以及500億美元重建費用,近5000軍人陣亡。伊拉克戰爭還在客觀上導致了伊斯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興起。

阿富汗和伊拉克這兩場戰爭,恰好爆發於次貸危機期間,因此也影響到美國國內其他困難的解決。

7. 烏克蘭東部衝突(2014年4月——)

144120779858954900_a580xH

2010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總統上台後,烏克蘭國內的民族矛盾進一步深化。

2013年底,亞努科維奇放棄與歐盟的聯繫協定談判而倒向俄羅斯,引發兩萬名反對派支持者抗議。他們聚集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當局派出軍事力量鎮壓,雙方發生激烈對抗。

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被罷黜總統職位,至今流亡海外。3月22日,原烏克蘭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直轄市作為聯邦主體加入俄羅斯。5月12日,烏東部的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個共和國同時宣布成立主權國家,但未受到國際社會承認。隨後烏克蘭政府軍武力攻奪東部地區,但遭到當地民兵組織的強力回擊,政府軍無功而返。儘管在俄羅斯與歐盟的斡旋下雙方於今年初實現了停火,但中小規模衝突仍然不斷。

今年8月31日,烏克蘭議會投票通過由總統波羅申科提出的憲法修正案草案:東部將被賦予更多的自治權。此舉引發了新一輪的抗議示威潮以及流血暴力事件。

聯合國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7月27日,衝突共造成了6832人死亡,其中烏克蘭政府軍為2505人,本地區落後的經濟進一步惡化。

烏克蘭東部衝突是冷戰時期的遺留問題所造成的,也是眼下歐美和俄羅斯角力的焦點。衝突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俄羅斯被指介入烏克蘭國內事務,向叛軍提供武力支持,從而受到了歐盟和美國的制裁,深陷經濟衰退泥沼。此外,在去年7月的衝突期間,飛經本地區上空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航班遭遇無妄之災墜毀,機上298人全部遇難。

8. 打擊「伊斯蘭國」(2014年8月8日——)

141016102029_is

無惡不作的「伊斯蘭國」是由基地組織在2006年宣布成立的伊拉克分支,2013年4月,後者與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組織「勝利陣線」聯合成為「伊斯蘭國」。隨後,趁着美軍攻打伊拉克戰事不定和敘利亞內戰形成的權力真空大舉擴張自身規模,爪牙已延伸到了中亞、北非。在西方,大量年輕人受其意識形態蠱惑,自願加入該組織。

該組織的奸淫擄掠不僅針對外國人士,連不同教派理念的伊斯蘭信徒也慘遭其手,它們還大量破壞歷史文明遺迹。

2014年8月8日,美國針對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發起空中打擊。該行動隨後被命名為「堅定決心行動」。美軍稱,該行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和盟友的利益,打擊伊斯蘭國對伊拉克以及本地區和更廣泛的國際社會形成的威脅。當年9月,美國組建了一個包括英國和法國等54個國家和歐盟、北約以及阿盟等地區組織在內的國際聯盟以打擊該組織。

至今,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個主戰場上,該行動已擊斃了至少1.3萬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摧毀了73輛坦克和上千輛大型運輸工具。由於美國及其盟友以空中打擊為主,因此傷亡較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