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習大大訪英之旅的展開,中英關係的突飛猛進也以最直觀化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英國朝野的大規模造勢,王室的隆重招待,尤其是大大超出常規的103響禮炮,無不昭示着,中英關係真如媒體所說,進入了一個真真切切的「黃金時代」。
這一切真有恍若隔世之感。就在一百多年前,英國人還在中國的家門口,用火炮打的大清皇帝哭爹叫娘;現在,同樣的火炮,卻被擱在倫敦塔下、泰晤士河畔,向中國國家主席展現最誠摯的敬意。
這一切之所以發生,最首要的前提當然是中國的今非昔比。如果沒有這些年的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中國元首也不可能享受到大英帝國的這般禮敬。
但話又說回來,中英之所以能度蜜月,歸根到底還是你情我願。就算中國再強,如果不能給英國足夠的好處,那傲嬌的英倫貴族們,也決計不會大費周章的排出這麼大陣仗。是什麼讓這個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對中國這個西方人眼中的工業暴發戶「降尊紆貴」呢?
首當其衝的就是經濟收益。這也是最直觀,最為世人所知的。據媒體報道,此次習總訪英,兩國將簽署300億英鎊的合同,合作領域涵蓋創意產業、零售、能源、衛生與科技、金融服務、航天航空、教育等。
與中國合作,能給英國經濟帶來直接的好處,這毋庸置疑。但如果僅僅是賺點錢的話,是不足以讓英國拿出這種架勢的。畢竟經濟合作時互利互惠的事,就算中國是大金主,佔著甲方的氣勢;但大英帝國也不是全無回報之力。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作為現代國家的締造者,就算咱現在的硬實力確實不行了,但軟實力依然是杠杠的,拿出來做籌碼,也不比中國的真金白銀差多少。
比如人民幣國際化,倫敦作為僅次於紐約的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如果英國願意提供支持,那對中國來說簡直是天降甘霖。所以,英國固然從與中國合作中撈到了大量實惠,但它也同樣能給中國極大好處——至少在現階段,雙方在經濟合作中還是基本可以保持地位平等。甚至,幾個月前,英國還在亞投行上幫了中國的大忙。就憑這份人情,換中國撒些銀子也完全足夠了——反正你家銀子總是要花出去,那當然是優先撒我這個幫你大忙的主了。
所以,簡單的經濟互惠,是不足以解釋英國對中國的熱枕的。經濟上的事,自有經濟上的處理規則——中日政治上鬧的這麼僵,兩國貿易量依然大的驚人,中國遊客也在日本爆買不誤。按照這種邏輯,就算英國願意拉近對華關係,也實在犯不着把禮數做到這個份上。
但英國依然擺出了頭等架勢招待習總。從英國人的態度來看,中國對英國的重要性,已經超出了簡單的經濟獲利,而是達到對英國的國家核心利益構成重大影響的程度。
為什麼中國變得如此重要?這要從英國的國情來分析。
眾所周知,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元氣大傷,曾經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絕大部分都脫離了英國的統治。
殖民地的喪失,使英國能掌控的全球資源大幅萎縮。而除了這種外部體系的崩盤,英國本土也出現了大問題——。在戰後的全球化浪潮中,英國本土實業大幅萎縮,現如今,英國經濟的空心化已十分明顯。
殖民體系崩盤,本土工業體系塌陷,這種內外交困之下,英國國運開始極速滑落。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英國人它們很快就已明白,日不落帝國已成明日黃花。在看清楚國運衰退不可避免后,英國人所做的,不是徒勞的負隅頑抗,,而是利用手中的殘存籌碼,再加上幾百年縱橫全球所積攢下來的智慧,為自己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謀求一個儘可能好的位置。
英國人首先做的,就是慷慨的將全球霸權送到美國人手上。
當然,英國人不交,這霸權遲早還是得落到美國人手裡。但英國的這種主動,還是極大的減少了美國的麻煩,並得到了美國的極大好感。這種主動交接的爽快,再加上英國孤懸北大西洋,可以制衡歐洲的絕佳地緣位置,使英國得以成為美國的特殊盟友。
這種特殊盟友的地位對英國來說尤為重要:
首先,英國成為得到美國支持最多的國家——在美國財大氣粗傲視全球的年代,這種老大的鼎力支持,對英國國力的維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英國的殘存世界影響力,得到了美國的保護。如果英國當年沒那麼爽快,而是非要頑抗到底的話,固然會讓美國接管霸權的過程多出好些波折,但也最終會使自己被美國剝奪的一乾二淨——既然是搶,那美國連渣兒都不會給英國留下。
但英國的爽快,使美國得以順風順水接收日不落帝國遺產,所以美國投桃報李,也在不影響自身整體戰略的情況下,給這位高風亮節的昔日霸主留下了一定的利益空間。殘存的殖民地、英聯邦體系、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如果不是英國當年順應大勢,那美國還真不一定會讓英國繼續保存下來。
這些殘存的影響力,構成了英國的軟實力,也是英國最後的本錢。英國之所以還能在戰後保持二流世界大國的地位,就全靠這些寶貝疙瘩了。
只不過,哪怕就是這些剩下的寶貝,英國都守不住。畢竟英國的高風亮節那是對美國人來說的,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可不欠英國的人情。隨着歲月的流失,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覬覦英國的這些殘湯剩水,想把它們瓜分一空。
英國人當然要保住這些最後的本錢——要是連它們都沒了,英國可真就要在國際社會打醬油了。可本土的逐漸空心化,使英國已不具備捍衛這些利益的能力——不僅是對美國無力抵擋,現在連面對那些七七八八的國家,英國都已經力不從心。
最典型的就是馬島戰爭,連一個深陷經濟困境的阿根廷,都敢打福克蘭群島的主意,可見大英帝國已經衰落到什麼份上!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唯一的選擇,就是藉助美國的力量,來幫自己維護這份最後的家業。而作為代價,就是英國必須徹底成為美國的附庸。
這使得英國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窘境:隨着本土工業體系的崩潰,英國的國力和影響力,已經越來越依賴於自身的軟實力;但缺乏本土硬實力支撐的它,又根本不足以捍衛這些軟實力——換句話說,英國的二流世界大國地位,完全沒有有效支撐,是一種典型的空中樓閣!
但話又說回來,就算是空中樓閣,也總比啥都沒有強。可進入21世紀后,英國發現,就連這空中樓閣,都已經維持不住了。
進入21世紀后,隨着歐元區的成立,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而在東亞,中國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國。
這一系列變化,對英國的影響力造成了巨大衝擊。放在以前,世界主要大國是美、蘇、英、法、中五家——即安理會五常。其中美蘇是超級大國,位居第一集團,中、法、英各有優勢,大致可以等量齊觀。甚至鑒於中國長期貧弱,法國的老本和與美國關係也不如英國,所以在這三國組成的第二集團中,英國還有一定優勢。
但現在,美國依然是超級大國;俄羅斯雖然已經大不如前,但憑着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依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則異軍突起,一舉超越列強,穩居世界第二寶座。至於法國,雖然自身不怎麼樣,但通過與德國的合作,打造出以法德為軸心的歐盟體系,其戰略高度和發展前景已遠非英國能比。
這也就是說,世界主要玩家,已變成美、俄、中三家。而在國家影響力上,中美俄自不必說,有了歐盟支撐,法、德的影響力也已逐漸趕超英國,日本也憑強大的經濟實力不遑多讓,甚至印度、巴西等地緣大國,在可預期的將來,也會迎頭趕上。
這麼多勢力都在崛起,誰的發展,都會擠壓英國的利益空間,要是英國再裹足不前,那自己將來就真只能窩在英倫三島上自娛自樂了。
英國當然不願就此沉淪。就算英國不再想什麼稱霸爭霸的破事,只想老老實實的過安穩日子,它也不能就這麼眼睜睜的看着——自家的工業體系已經沒了,要是連軟實力都被衝擊稀釋乾淨,英國還能拿什麼賺錢?總不能跟當年的中國一樣搞血汗工廠吧!
現在的英國,有幾種選擇:
第一,竭力阻止其他國家的崛起——但這是不可能的。就連美國佬,想單單阻止一個中國,就已經累的七葷八素,還忙活了半天沒啥成效。讓英國去對付這麼多國家——你真以為它還是當年的大英帝國?
第二,緊抱美國大腿。過去幾十年裡英國就是這麼做的,通過當美國的馬仔,換取美國的支持。只是,今日的美國也不比當年,自家在金融危機中元氣大傷,對英國的支持力度自然有限,再加上國際形勢大變,不僅以中國為首的一幫泥腿子已經翻身,連歐盟都要鬧獨立,這種形勢下,美國維護自家的全球霸權都已經力不從心,還想讓它照看英國的那點子家業——你覺得美國佬有那份閑心么?
第三,重建工業體系,夯實根基。這是自強的套路。畢竟當年英國就是靠工業革命,先將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廠,繼而橫行全球的。只不過,現在早已經過了文明形態發生質變的歷史機遇期,英國已不可能取得當年那麼懸殊的先發優勢。就算英國人願意埋頭苦幹(其實他們也不願意干——由奢入儉難啊),僅憑它那一畝三分地,撐死了也就是再造一個日本——別說和中、俄、美、歐四大玩家沒法比,從長遠看,印度、巴西都比它更有潛力。考慮到日本好歹工業體系猶在,英國的實業卻已丟的精光,所以它連日本都趕不上。
所以,英國只有最後一條路可走:發揮自身特長,壯大自身軟實力,憑藉軟實力的優勢,維繫自己的二流強國地位。
英國有什麼軟實力:這個就很多了,現代文明的發祥地、英語系文化中心、英聯邦領袖,英系殖民地的宗主、全球僅次於紐約的金融中心。
不過這拉拉雜雜一大推,真要數下來,其實能做文章的還真不多。什麼發祥地、中心、領袖宗主,聽上去確實很高大上,但你要仔細一看,這些都是些夕陽產業,做的都是存量市場。殖民地宗主怎麼了?別說你殖民地已經沒幾個,就這些剩下的,你還敢多收收稅?還能多刮刮地皮?你英聯邦領袖,還能讓那些國家給你上貢?你要敢真這麼干,人家索性鬧獨立,或者退出英聯邦,你英國能奈之何?到頭來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真能玩出花樣的,還是金融、服務業這些虛活。只有在這些行當,英國不光有優勢,而且還有發展增量市場,擴大利益空間的可能。如果能把這些行當做大做強,那英國就能從中獲取更大的的利益,只有拿到這部分利益增額,英國在國際舞台才更有底氣,也更有能力保住自己最後的軟實力。
而英國要壯大金融服務業,總得有市場才行。舊有的市場早已瓜分完畢,再怎麼折騰也就是那麼回事,何況這些舊市場的經濟持續低迷,不萎縮就得謝天謝地了。所以英國想干成這事兒,必須要開拓新的市場。
而放眼全球,誰是最大的新興市場?當然是中國!中國不僅有錢,而且還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最重要的是,中國雖然家底豐厚,但這些都是靠13億人拼死拼活,用雙手干出來的,是典型的工業發展模式。現在,實業家底總算攢出來了,接下來得拓展虛擬經濟,這對搞工業出身的中國來說是兩眼一抹黑,何況虛擬經濟不像實業,不是光靠自己悶着腦袋就可以搞成的,不光要別人教,還能融進大家的圈子一起玩。這等於是把一個渾身閃閃發光的金娃娃,放到了一幫江湖老油子面前——何況這幫老江湖正都手頭拮据着呢!
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大家趕緊搶唄!
當然,也不是誰都要搶的。起碼最具實力的美國不願意干——金娃娃雖然渾身是寶,但一旦長大也不得了。現在中國的工業體系已經大大超越了美國,如果再讓它把金融這些虛擬經濟玩轉,那美國這個江湖老大的寶座還真就懸了!
但美國不願意,並不代表英國不願意。英國已經看明白了:反正自己也沒指望着再去當江湖老大,只要能保持個二流、甚至中等強國的地位就不錯了。以前指望着你美國扶持,所以跟在你屁股後頭,可你這現在已經明顯滿足不了我了,那我當然需要再多傍個大款。
這就能理解為什麼英國對中國如此親密了。在卡梅倫執政之初,英國對中國還多有抵觸,也還秉承着追隨美國的原則,經常對中國指手畫腳。但這幾年中國與西方的此消彼長,使英國徹底看明白了形勢,知道中國是自己未來的希望所在。於是乎,風向逆轉,不僅達賴之流無法再入唐寧街,連那幫舉着港英大旗的港獨分子,也最多就只能在議會找幾個人鼓搗鼓搗,英國政府層面已經與他們劃清界限,硬讓的這幫急着認媽的傢伙熱臉貼了冷屁股。甚至,為了展現誠意,爭取中國,連亞投行這種中美博弈的焦點問題上,英國都敢帶頭反水,讓美國大光其火也在所不惜。這一切之所以發生,其根本就在於,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已不僅僅是賺取一時之收益這麼簡單,而是與英國未來的國運,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這就英國在接待習總訪問時不惜破格的深層原因。■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