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兩岸理論的寶劍

邱立本

揮之不去的焦慮,正在綠營人士心中流淌。他們要確保習馬會(台灣習稱馬習會)不會對總統選情帶來衝擊。

Found-lost-sword

但習馬會其實超越了選情,因為無論誰當選,都會受惠於這次兩岸高峰會。只要認同九二共識,兩岸就不會有戰爭;只要認同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就立於不敗之地。

但台灣更需要超越「消極的思維」,不要老是在患得患失的心態下過日子。台灣有些人對於「中華」或是「中國」,避之唯恐不及,不斷強調「台灣」就是「本土」、「愛台」,殊不知「中華民國」四字就是寶山,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就是坐在寶山之上,若是視而不見,反而是要跳進台獨的「火山」,要燃燒自己,卻沒有照亮寶島,反而是燒死自己,也燒毀了台灣。

如果台灣有一種「積極的思維」,有一種「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就可以堂堂然地以中國人的身份,參與當前中國的巨大的變革。不管今天中國有多少的缺失,但卻沒有人能否認神州大地正處於歷史上綜合國力最高的時候,在全球化經濟的價值鏈上,台灣正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分享和平與繁榮的紅利,而中國大陸在人權與法治方面長期滯後,在言論自由都有各種限制之際,台灣則又展現多元化社會的力量,對大陸帶來示範效應。

台灣的「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其實就是回歸「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這個本來是過去中學考試的科目,在台灣「去威權化」的過程中都被丟掉,甚至是被「妖魔化」,似乎成為獨裁專制的代名詞。但細心閱讀,就會發現孫中山的政治論述有很強的時代性,過去兩蔣時代,台灣還沒進入「憲政」時期,特務橫行,鎮壓知識分子,也連累了三民主義的名聲。但如今歷經「民主化」的民粹滄桑,回頭看孫中山的論述,正是照亮當前兩岸問題的明燈。

從三民主義來看,當前中國大陸還是在「訓政」時期,行政權獨大,黨大於法,但在生產力的解放、國家基礎建設方面出現巨大的飛躍,在民族主義的發展上,不但消除列強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壓迫,收回所有的殖民地,並且可以在國際上躍升強國之林。但在「民權」方面,缺乏法治,人治泛濫,則是必須向台灣學習,而在「民生」方面,則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對兩億五千萬的農民工,還沒給予完全的「國民待遇」,而六千萬的農村留守兒童更是中國人心中的痛。對於這些民生方面的缺失,台灣的農村改革的經驗都是重要參考。三民主義的「平均地權」、「土地漲價歸公」,都是兩岸在民生改革上可以共同探索的課題。

事實上,中國大陸近年的對策都重視「均富」,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之間尋找平衡點,這與孫中山的論述不謀而合。台灣的三民主義研究與實踐,正可以在神州大地大派用場。

「中華民國」不再是一個權宜之計的外殼,而是具有堅實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的寶劍,可以切除台灣那些惶惶不可終日的焦慮,也可以刺斷今天兩岸發展的死結。孫中山的智慧,成為「後習馬會」的永恆靈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