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選」和民主,台灣國、親兩黨各有怨言

宋魯鄭:旅法學者,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握在台灣民眾手中的那張「選票」很快就要投出,然而很多人依舊舉棋不定,有些干脆放棄投票。台灣民眾到底在想些什麽?各個「候選人」又是如何看待這次「選舉」的?專欄作家、春秋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先生走訪了國民黨、親民黨競選總部,實地觀察選情及台灣民主現狀。

20160114-Taiwan's-presidential-election

1月11日是我們海外代表團台灣觀選正式開始的第一天。主辦方安排了兩大行程:拜會親民黨和國民黨競選總部(以及與後者緊鄰的國民黨中央黨部)。

兩個接待方都很重視,分別派出重量級人物接待,交流得更是非常坦率。讓我們從兩大政黨的視角理解即將登場的「大選」。

民調只問支持朱立倫還是蔡英文,完全忽略親民黨

親民黨和國民黨同屬泛藍陣營,雙方的支持者有相當的交集,所以就親民黨而言,它的主要對手反而是國民黨,這從交流中就能強烈地感覺出來。主持人首先強調這次不存在對親民黨的棄保效應。2012年「大選」,宋楚瑜僅獲得5%左右的選票,遠非其真實實力的反映,根本原因就是藍營的棄保效應:認為宋楚瑜不會贏,投他就是廢票,所以許多親民黨的支持者最後還是票投馬英九。但這一次不同,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支持率一直低迷,遠遠落後於民進黨的蔡英文,所以宋楚瑜的支持票不會流失。

不僅如此,這位主持人還認為,由於大家都認為朱立倫不會贏,所以會出現國民黨的棄保效應,藍營的支持者反而會轉向親民黨。但從一個中立者的角度看,恐怕這位人士過於自信了。

不過他倒是指出了一個事實:選民對國民黨不滿意,對民進黨又不放心。但這種格局卻未必會令親民黨成為最大贏家。2012年選民是同樣的心態,但最終還是馬英九頂住親、民兩黨的夾擊勝出。根據最新的民調,認為最能處理兩岸關係的三黨領導人中,朱立倫得票28%,蔡英文竟然是23%,相差並不大。其實民進黨一直在操作:即使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也不會動蕩。這對於大陸而言,是必須要認清和要有所預案的,或許可以向台灣發出更明確、更強烈的信息。

在對話過程中,主持人也講到了台灣的一些實際狀況:許多台灣人到北京、上海、澳洲去求職。特別是在澳洲,竟然從事低層勞工苦力活,成為「外勞」。雖然台灣規定的最低工資是20080新台幣(約4000人民幣),但在台灣南部,許多人只有15000元,根本不合法,卻一直存在。他的結論是台灣現行政策對勞工非常不好,往往傾向於大財團。也就是在這個話題上,他才把炮火指向了民進黨:過去民進黨往往替勞工打官司,但一執政就立即和財團打保票。

對於大陸人來說,一個很難想明白的現象是:台灣人很友善,很熱情,很樂於助人。但只要一碰到政治問題就馬上如同換了一個人。主持人隨手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有一對老夫妻是他的朋友,就因為一個支持國民黨一個支持親民黨,便當眾大吵起來,誰勸也不行。還有單位的同事也是因為支持不同「候選人」而傷了感情。

民主需要選舉,而選舉需要政治動員,於是很多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普通百姓也被迫卷入政治漩渦中去。曾有自由派學者批評中國的執政黨不應該強迫普通百姓卷入政治,結果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政治在全社會開始淡化,自由派學者卻又認為是中國政府故意令百姓埋頭發財,遠離政治。但以台灣為鑒,政治還是放過百姓的好。

不出我意外的是,這位主持人對台灣的民主也多有批評。認為台灣的自由民主只是亂象,根本不是什麽民主。尤其是各大媒體出於對自己政黨的支持,故意造假民調,刻意打壓親民黨。比如做民意調查時只會這樣問:你支持朱立倫還是蔡英文,完全忽略了親民黨。這樣的調查結果當然不反映事實。

我最後問了一個問題:「親民黨對服貿是什麽立場?是要服貿退回大陸重談還是要投票通過?」他的回答很有意思:所有三大政黨都不反對服貿,反對的是黑箱和分配不公;兩岸交流的好處都被大財團所佔有,普通百姓並無感;服貿不會退回重談,但應該透明,包括談的過程、談的內容。

服貿協議一共涉及144個領域,大陸對台灣開放80個,台灣僅對大陸開放64個。台灣本來就在服貿領域佔據競爭優勢,所以其實服貿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黑箱和不透明,台灣和新西蘭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在台灣絲毫沒有人質疑。根本的原因還是台灣內部對統一的排斥,對大陸統一陽謀的恐懼。

國民黨批完媒體批選民,再批民主制度

一到國民黨競選總部,許多團友不由得發出一陣驚嘆聲:相對於親民黨的簡陋,國民黨競選總部實在是高大上,真的是財大氣粗。

國民黨主持人也非常坦率地闡明觀點:國民黨目前落後,特別是這一次不表態的人大幅增加。民進黨雖然一直領先,但也一直沒有辦法突破它的基本盤,支持率一直在45%左右。也就是說國民黨落後只是它的支持者不投票而已,這些支持者並沒有轉投民進黨。當然國民黨也沒有放棄信心,「選舉」結果還是很難說。2015年全球許多選舉,都出現了最終結果與選前預測相反的現象。

這個分析應該說也不錯,但他對國民黨落後的原因卻很難令人完全認同。比如媒體對國民黨太不友善,帶有在野黨般的狂熱和偏執,為反對而反對。當年社會上要求國民黨退出媒體,結果國民黨傻傻地退出,其他政黨卻一下進入。另外新媒體(網絡和手機)的崛起,完全無法管理而且傳播十分迅速,哪怕是謠言,也往往達到先入為主的作用。

批完了媒體又批選民。比如年輕人本來就容易反叛,容易批判(意指並不是國民黨做的不好),而且台灣年青人眼界太高,但又手低,實現不了願望就把氣發泄到國民黨頭上。台灣現在有六十萬外勞,就是因為台灣青年人不願意幹,才把這些工作給了他們。這個現象又和台灣教育改革有關。過去上大學的人很少,但通過教育改革後到處是大學生,他們的期望值高又很難滿足。

再比如百姓,油電雙漲的時候痛罵,但當價格隨國際油價下跌時,卻也沒有人說國民黨好。這對國民黨很不公平。

應該說這些批評有一定道理,但主持人顯然對國民黨自身的反思太少。

很有意思的是,和親民黨一樣,國民黨對台灣的民主也是一通批評,認為今天的台灣做事太難,做正確的事更難,即使推動台灣經濟起飛的孫運璿在世也無能為力。你不管幹什麽,反對者就絕食、就自殺、就抗議。這一點我倒是很贊同。要移植西方民主制度,往往要等到多數老百姓都明白才能做,但等到普通百姓也明白的時候,機會很可能早就失去或者根本來不及了。

我最後問了一個問題:「國民黨第一次通過黨內民主的方式選擇候選人,但卻失敗了。那麽國民黨以後還會繼續采用這個方式嗎?」他承認「換柱」一事在「民主世界」都是沒有的事情,但卻是不得已。不過以後國民黨仍然會采用這種方式,而且也不會再出這樣的問題。其實有了這個先例,國民黨用什麽方式都不重要了。反正黨內民主推出的候選人只要認為不適合就可以換掉。

最後還是聽一聽台灣普通百姓的看法吧。晚飯後,我信步走進一家茶葉店。當店主得知我是來看「選舉」的,不由地打開話匣子:我不會去投票,我對政治不狂熱,但更根本的是對所有的候選人都失望;我雖然是本省人,但我支持國民黨,不過朱立倫很令人失望;不管是陳水扁還是馬英九,他們根本都沒有這個能力,卻都要幹滿八年。

臨走時我問了一個問題:「有你這種想法的人多嗎?」答案則是:「多啊,不過他們還是會去投票」。

顯然,在普通百姓看來,不管國民黨「換柱」有多麽充足的理由,仍然有相當多的人不認可。不過從更大的視角看,這實在是台灣民主的危機。我曾提出,假如蔡英文是又一個陳水扁或者馬英九,或許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將會喪失對這個制度的信心。今天這位隨機相遇的台灣選民,是不是這股風的青蘋之末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