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五裂的國民黨究竟還有沒有翻身可能?

雲石

1月16日,台灣「大選」結果揭曉,國民黨遭遇空前慘敗:不僅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朱立倫只獲得31%選票,遠遜於蔡英文的56%;甚至在立法機構民意代表的選舉上,國民黨也僅僅斬獲35席,不僅未能完成全部議席中過半目標,甚至只有民進黨(68席)的一半多一點。

The-divided-KMT

雖然早在選前,國民黨此次失敗便已註定,但敗的如此之慘,依然超出許多人所料。面對這種空前慘敗,國民黨應該如何反思、調整,這個百年老店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首先要解讀的,是國民黨為什麽會敗的如此之慘?

當然,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小馬哥執政期間,台灣經濟持續低迷,產業日趨空心化,兩岸實力對比失衡引發的民眾反陸心理等等,都是造成國民黨今日失敗的重要原因。

這些因素,雖然確實是國民黨被民進黨擊敗的原因,可要說光憑這些,就可以讓國民黨敗到現在這種幾乎連底褲都不剩的份上,應該還是不至於的。

從領導人選舉的結果來看,蔡英文得票相較於2012年,僅僅高出80萬票(總得票689萬),而朱立倫相較於4年前的小馬哥,卻整整低了300萬票(總票數381萬)。

這就產生一個疑問:就算這少掉的300萬票中,有80萬流向了民進黨,可另外220萬票去哪兒了?答案是,其中的120萬票,流向了同為泛藍陣營(至少形式上是)的宋楚瑜(由12年的36萬票上升到今年的157萬票),至於另100萬則是——直接棄投!

這種選票的流向,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這四年內,國民黨民望大失,第二,泛藍分裂嚴重。(別說8年前,如果國民黨能有4年前的氣勢,也不至於讓宋楚瑜分走這麽多的泛藍選票)。

是什麽造成了國民黨民望大失?又是什麽原因引發了泛藍的內訌?除了之前的提到的那些原因之外,與台灣社會面對兩岸關係的認識變化,以及國民黨,尤其是小馬哥當局的應對失措有著極大的關聯。

首先說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演化。自蔣經國去世後,經李登輝、陳水扁兩位四任台灣領導人的極力鼓吹,到本世紀頭10年時,台獨已經獲得了台灣主流社會的普遍認同。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這種普遍認同是有有界定範圍的。具體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心理認同,而非行為認同。

這是怎麽說?

其實很簡單:大陸幾十年如一的政治打壓,在激起台灣人逆反心理的同時,也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大陸絕不容忍態度的堅定決心。如果台灣真敢獨立,必會招致大陸的強勢打擊。而本世紀以來,大陸國力爆發式增長,兩岸實力對比極速失衡的現實,又使他們越來越清楚的明白:別說真打起來,自己獲勝的希望十分渺茫;就算最後僥幸得勝,在被大陸以舉國之力攻擊後,整個台灣也必然會化為一片焦土。

台灣人也不是傻子。「獨立」需求再強烈,也終究沒有身家性命重要。所以,雖然李陳的「去中國化」、「台獨」舉措,改變了台灣人的思想傾向,但在行動上,大部分台灣人還是不贊同擺明了要讓自己家破人亡的獨立的。

而這種心理和行動的巨大認識反差,也成為當年民進黨慘敗的重要誘因。本來,陳水扁鼓吹鼓吹台獨和去中國化,大家情感上還是比較歡迎的——至少不反對。可由於陳水扁搞的太過火,以致兩岸關係極度惡化,對抗風險不斷攀升,這反而使台灣人的不安全感大幅增加。當這種不安全感增加到一定程度,那別說跟大陸做生意的台商台勞了,就是蝸居島內的普通民眾,也更傾向於在兩岸關係上更加溫和,致力於與大陸溝通對話的國民黨一方。

這就是過猶不及。08年民進黨之所以慘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操弄台獨過猶不及的虧。

但今日之形勢,又與當年大有不同。這8年內,中國國力飛速上升,已經坐穩世界第二大國寶座,而台灣卻經濟持續低迷,產業空心化進一步加劇。這種實力對比的嚴重失衡,反應在台灣人對兩岸關係的認識上,就是行動獨立已經徹底失去空間。別說泛藍和中間派了,就是綠營中,真正認同要在行動上宣布獨立的也已越來越少。

但是,心理上對獨立的認同感卻不斷增加。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大陸的恐怖實力和成長空間,使越來越多的台灣人驚駭的發現:台灣在可預期的將來(或者說自己的有生之年)「被統一」的概率越來越大,這讓他們感受到了恐懼。

台灣人不想「被統一」,但又不敢直接在行動上宣布「獨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在思想和情緒層面發泄對大陸的反感,以慰藉自己驚惶而又無奈的心靈。

而另一方面,馬當局的應對不當,也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台灣人的反陸傾向。

小馬哥上台之初,在民意支持度上可謂氣勢如虹。正是基於這種高民意支持,小馬哥冀圖彌合台灣民眾的所謂「內部分裂」,做一個「全民總統」(也就是爭取絕大部分人支持)。

做「全民總統」,這個目標當然很好,如果真的做成,對小馬哥和國民黨也是有極大的好處。但問題是,這個「全民總統」是做不成的。

為什麽做不成?這又與兩岸關係有著極大關聯。

兩岸關係這個大梗,決定了台灣天然存在「獨」與「不獨」兩大陣營。這是根本性的政治立場對立,壓根就沒有調和空間。

當然,由於陳水扁時期搞的太過,導致小馬哥執政之初,「不獨」陣營佔據了絕大多數。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小馬哥能把不獨陣營全爭取到自己麾下(能當選證明他已經爭取到了一多半),倒也差差能實現「全民總統」的願望。

但問題是,局勢實在不斷發展的。之前雲石君已經說了,小馬哥執政的8年期間,大陸實力的猛增以及陸台實力對比的進一步急劇失衡,引發了台灣民眾對「被統一」的高度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行動台獨越來越沒市場,但是心理台獨的影響力卻相應大增。

這種變化反映在選戰中,就是民眾對兩岸議題的情感聚焦點,從當年的「防止行動台獨」,轉為現在的「認同心理台獨」。

關註點的變化引發選票的變化。08年時,為了阻止「行動台獨」,民眾必須拋棄民進黨,選擇國民黨;但到16年,「行動台獨」已經基本不是什麽大的爭議點了,而對「心理台獨」的是否認同,成為決定民眾選票的一大關鍵。

其實選民選蔡英文,並不是真的支持她上台後像陳水扁那樣去搞什麽「行動台獨」,而只是在知道「行動台獨」不可能,但又心有不甘的情況下,選一個肯定跟大陸不對付的人上來,以滿足自己心理上的發泄需要。

而蔡蔡英文也深諳台灣選民的這種矛盾心態和情感需求,所以哪怕是在打選戰開空頭支票時,也堅決回避台獨這張牌,而是大搞模糊化(如果她真的宣稱上台後就要搞台獨,很多人出於現實層面的恐懼,反而不敢投她了),這樣一來,國民黨在選戰中最大的一張王牌——兩岸關係不僅無法發揮作用,反倒成了導致選民背離的催命符。

「民心似水、民動如煙」。時局的變化改變了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心理需求,而這種心理需求,最終成為導致國民黨慘敗的一大關鍵。

當然,隨著國民黨的慘敗,小馬哥所謂「全民總統」的願望,也就自然而然的淪為笑料。而回過頭來看,小馬哥爭當「全民總統」的這種做法本身,也是造成國民黨今日慘敗的一大原因。

這是怎麽說?

這就牽涉到以「首投族」為代表的台灣年輕人的政治傾向。

按照台灣的「選舉章程」,年滿20歲方有投票資格。而這次大選中,滿足這一標準的,能夠參加首次投票的台灣年輕人有129萬之多。這些人,再加上比他們年齡稍大些的年輕人,都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政治傾向可想而知!

而這一切本來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避免的。

08年小馬哥上台之初,民意支持度極高,黨內威望一時無二,國民黨在立法機構中也佔據絕大多數。在這種情況下,小馬哥完全有能力對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撥亂反正。

具體操作上,曾經被陳當局篡改的歷史教科書,馬政府可以改回來;被改名為「自由廣場」的中正廣場可以恢複原名;那些被移走的兩蔣塑像,也可以搬回到原來的中心位置。

如果小馬哥當時能這麽操作,今日的首投族,雖不能說全部,但至少有相當一部分,不會太受「去中國化」影響,對大陸的反感心理不會重到今天這種程度。這樣的話,即便民進黨在選戰中不竭餘力的把國民黨與大陸劃等號,它也不會敗的這麽慘。

可小馬哥為了當什麽「全民總統」,去爭取那些雖不主張行動獨立,但心理上又對大陸充滿反感的中間派的支持,所以對這些陳水扁時代的既成事實採取了默認態度。這放在當時,確實多少避免了中間派的反感,但在「全民總統」壯志流產後的現在,卻成了加速國民黨潰敗的催命符!

相反,如果當時小馬哥強力撥亂反正,雖然「全民總統」確實當不了,但卻能為國民黨在新生代中紮穩根基,這樣即便今日失敗,也不至於輸到如此境地。

兩岸議題上,當年陳水扁是過猶不及、玩火自焚,而小馬哥則是眼高手低,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小馬哥這一失,不僅輸掉了自己的名聲,輸掉了朱立倫的2016,更對國民黨的未來發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既然小馬哥在位時沒有撥亂反正,蔡蔡英文當選後更不可能去幹這種事。這也就是說,台灣的去中國化意識將進一步加劇。這不僅意味著台灣新生代反感大陸的局面將難以挽回,他們對「源自大陸、現在又與大陸過從甚密」的中國國民黨的厭惡之情,也將更加根深蒂固!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當然,事已至此,再後悔也來不及了。今日這種局面,將對國民黨的未來發展走向,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國民黨這兩年的四分五裂,都與小馬哥當年的這種綏靖政策大有關聯。

那麽?國民黨為何會四分五裂?它的未來又在何方?對於國民黨的這種發展趨勢,大陸又該如何面對?關於這一點,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分析。

1月16日,台灣「大選」結果揭曉,國民黨遭遇空前慘敗:不僅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朱立倫只獲得31%選票,遠遜於蔡英文的56%;甚至在立法機構民意代表的選舉上,國民黨也僅僅斬獲35席,不僅未能完成全部議席中過半目標,甚至只有民進黨(68席)的一半多一點。

除了世所共知的經濟方面原因,在兩岸議題上,大陸崛起與兩岸實力嚴重失衡,導致台灣民意關注點從08年的「阻止行動台獨」,到16年的認同「心理台獨」,以及小馬哥政府舉措失當,都是讓國民黨輸到連底褲都不剩下的重要原因。

而此次敗選,也對國民黨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敗選後,朱立倫在第一時間辭去國民黨主席,。眼下的國民黨可謂四分五裂、群龍無首。

朱立倫的辭職看上去有些奇怪:眼下的國民黨正處於巨大的危機當中,正需要有實力的大佬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可在這種情況下,朱立倫卻忙不叠的辭職,僅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黃敏惠臨時接管,這看上去多少有些沒擔當,且不合時宜。

當然,按照朱立倫辭職時的說法,此舉是為敗選負責。但實際上,朱立倫本來就是在去年10月份國民黨經歷「換柱」風暴後倉促參選,而以當時的藍綠態勢來看,從朱立倫參選的那一天起,大家就心知肚明——他基本沒戲,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這也就是說,沒有人會因敗選而怪罪朱立倫。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請辭,就多少有些不合情理了。

為什麽朱立倫忙不叠的辭職?而這一切,都要從國民黨四分五裂的原因說起。

國民黨內部向來山頭林立,所以出現個內部分裂不足為奇。但亂到今天這種地步,遍數國民黨在台灣的歷史,可能除了當年李登輝執政末期外,還真是前所未有了。

為什麽國民黨會分裂至此?這與台灣人對兩岸關係認識的改變大有關聯。

在絕大部分大陸人的印象中,台灣人對兩岸關係的認識,無非是「統獨」兩派。但實際上這都是老黃歷了。經過台獨幾十年的侵蝕,統派在台灣已潰不成軍,現在的台灣人,在涉及兩岸立場時,基本只有「獨」與「不獨」的區別,支持統一的不能說沒有,但已經被邊緣化。

說到這個「不獨」,其實它算不上一個明確的政治理念和立場。相對「獨」派最多只有急獨緩獨這樣的程度之分,「不獨」是一個很蕪雜的概念:主張統一的、主張維持現狀的,甚至沒想明白,但就是單純不贊成搞台獨的,都可以放到「不獨」的大籮筐中。

「統一」、「維持現狀」、「反台獨」,這本質上是不同的政治立場,而國民黨又是「不獨」勢力的大本營,這也就決定了,僅僅在兩岸關係的認識上,國民黨內部就天然就存在巨大的分裂風險。

只不過,在陳水扁時期,由於其積極推動台獨,這種來自民進黨政府的外部壓力,導致所有的「不獨」勢力都必須團結起來,一起跟這個與所有人立場都直接衝突的當權勢力做鬥爭。

這也是08年馬英九能夠大獲全勝的重要原因。陳水扁在位時大搞去中國化,積極推動「台獨」,導致兩岸關係急劇惡化,衝突風險持續攀升。台灣人就算心理上對台獨有好感,但出於對被大陸強力攻擊的恐懼,所以對陳水扁這種實際行動上的大步向前還是很驚惶的。在這種情況下,「不獨」勢力齊心協力,共同把馬英九拱上台。

但這也是「不獨」勢力迄今為止的絕唱了。說白了,「不獨」是相對於「獨」而言的,只有在「獨派」強大的時候,國民黨各派勢力才能在「不獨」的框架下團結在一起。一旦「獨派」衰落,所謂「不獨」也就不複存在,旗下的各派,又會因為彼此的立場不同,產生紛爭。

而這就是現在的台灣現狀。馬英九執政的這八年,兩岸交流進一步拓展,台灣對大陸的認識大幅增加;而同樣在這八年中,大陸國力進一步猛增,坐穩世界第二大國寶座,而台灣卻經濟低迷,產業空心化加劇。

這種變化,反映在台灣人對兩岸關係的認識上,就是主張在實際行動上搞「獨立」的勢力大幅萎縮——畢竟大陸已經太強大,宣布獨立幾乎就等同於找死。這一點,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即便是靠台獨起家的民進黨,蔡英文哪怕是在打選戰開空頭支票時都不再打台獨牌,而是以模糊化打太極的方式應付。

而與此同時,心理認同台獨的人卻大幅增加。雲石君在上一節中已經說過,大陸的太過強大,使台灣人深感無力正面對抗,但又心有不甘,所以雖然不贊成在行動上真刀真槍的台獨,但出於逆反心理,對台獨這種思潮的情緒化認同卻持續增長。而這一派,也成為台灣現在的主流。

台灣人認識的這種變化,反映在政治上,產生了兩種趨勢。

首先,國民黨泡沫化。本來國民黨就沒有一個能獲得全黨認同的明確政治立場。以前陳水扁搞台獨的時候,大家還可以以「不獨」為號召,團結在一起。現在連蔡英文都在台獨上打起了太極,共同的敵人不複存在,「不獨」的大旗也隨之瓦解,國民黨內部的分歧就凸顯出來。統派、維持現狀派、或者隨你們怎麽玩,反正就別直接宣布獨立就行的,甚至幻想著通過跟大陸談條件,讓台灣能夠以「邦聯」之類形式事實獨立的,反正大家各說各話,各有各的計較。群魔亂舞之下,國民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個空殼。

而與此同時,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治邊界逐漸模糊。其實除了兩岸立場,國民黨和民進黨本來也沒有什麽本質差別。所謂發展台灣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些民生方面的鬼話兩黨都會說;非要扯,也無非就是外省籍和本省籍的對立。但這種二分法,歸根到底還是兩岸立場分歧的延伸,而且隨著歲月流逝,外省籍和本省籍的邊界已日趨模糊。

在民進黨事實上已凍結了行動層面的台獨後,兩黨最大的分歧已不複存在。至於心理認同台獨的人群,這個無論是對民進黨,還是對除統派外的國民黨,都是極力爭取的。這也就是說,除了在兩黨內部同被邊緣化的「統派」和「獨派」,國民黨和民進黨的主流基上正在日漸趨同。

這對民進黨的影響暫且不論,就國民黨而言,這意味著維繫黨內團結的基礎已經不複存在。說直白點,一個大佬(比如王金平),只要他別主張統一,然後在對台灣的自我認同程度上強一點,那和民進黨中的溫和派也沒什麽太大的差別。既然如此,他也不一定非得在國民黨這個體系中混。實在不行,把擁躉們一拉,另立新黨、或者幹脆轉投民進,也照樣能混的下去,沒準還能混的更好。

總的來說,現在的國民黨,由於缺乏一致的政治理念和立場,已經不是一個有組織,有凝聚力,讓黨內勢力對它有高度依賴性的政黨。(如果有一致政治理念和立場,那麽那個大佬膽敢脫黨,所有支持這一理念、立場的擁躉都會將他拋棄)而在相當程度上,只是一個不主張「行動台獨」的不同政治勢力間進行妥協協調,進而攫取權力的政治交易平台罷了。

甚至再不客氣點說,國民黨還能維繫的下去,有不小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個執政百年的老店,有深厚歷史底蘊,人們基於歷史慣性和舊有情感認同,願意繼續保持對它的支持。(就像曹操篡漢後,劉備能以漢室宗親身份招攬到一大票擁躉一樣,靠的就是士大夫對四百年漢家天下的這份情感慣性認同)。如果沒有這個,沒準國民黨就此散夥也說不定。

當然,只要還有價值,那麽國民黨就還有被各大佬繼續認可,進而繼續存在的資格。

但是,在如何整合方面,卻出了問題:

由於黨內山頭林立,且沒有任何一人能力壓群雄,或者協調好各方利益,獲得大部分勢力的一致認可,這就導致一個結果——在相當長時間里,國民黨將繼續這種群雄並立的內部格局。

這當然是很不利的。四分五裂之下,國民黨難以形成合力,一致對外,必然會被民進黨逼的步步倒退,進而陷入更大的危機。

按道理說,這時候應該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才對。但問題是,國民黨內部誰也不服誰,這意味著甭管誰站出來,都擺不平內部各方勢力,依然擺脫不了節節敗退的命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誰敢挺身而出,那他就註定成為槍靶子,不僅不能通過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積攢政治資本,反而由於當了這個出頭鳥,必須為國民黨的連續失敗承當責任。到那個地步,這個出頭鳥不僅要遭到國民黨擁躉的一致責難,名譽大損,沒準其他大佬還會借此機會痛打落水狗,把他自己的基本盤搶過去。這種擺明了有賠無賺的買賣,當然沒人願做。

這也就能夠理解國民黨為啥盡是縮頭烏龜了。早在前年九合一選舉慘敗後,國民黨萬馬齊喑,誰都不想參選2016,說白了就是不願意當這個炮灰。最後,還是反正沒什麽自家勢力,所以沒有失勢之憂的洪秀柱抓住機會趁勢而出,居然就這麽成功上位,順利成為候選人。

而這一次朱立倫和郝龍斌的表現,更是這種縮頭烏龜的表現。朱立倫去年在國民黨內初選時就死活不願,這才給了洪秀柱機會。洪秀柱打出統一的政治主張,意圖借此開山立派,此舉威脅到了國民黨的基本盤(統派即便是在國民黨系統內也是邊緣勢力,更多的人是不認同統一的),必須撤換。在無人願意頂雷的情況下,朱立倫作為黨主席無可推脫,只能硬著頭皮頂上。

但這肯定不是朱立倫想要的。參加一次必敗的選舉,不僅影響到自己的聲望,還打亂了自己的政治規劃(他可是新北市長當的好好的),所以剛一敗選,他便立即辭職,免得接下來國民黨因為敗選陷入混亂,自己身為黨主席還要繼續墊背。

總而言之,接下來的國民黨,將進入盤整階段。而這次盤整對國民黨的意義十分重大。如果順利,有大佬能統攝群雄,那麽國民黨萬眾一心,接下來依然還有希望;但若不能的話,隨著紛爭的持續,這個百年老黨將日複一日的衰敗下去,直到把自家的價值耗盡,到那時,也差不多就可以壽終正寢了。

那麽,接下來,對已陷入一盤散沙的國民黨,大陸又是什麽態度呢?

首先,大陸是希望國民黨能夠重新崛起的。畢竟民進黨雖然不再像陳水扁時代那麽激進,但總的來說,台獨傾向並沒有改變。對這樣一個政黨,大陸難言放心。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依然是大陸的首選。而要國民黨發揮作用,首先得整合完畢。所以,大陸有必要拉國民黨一把。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大陸的這種協助是有條件的,就是,整合後的國民黨,必須堅決反對台獨。

之所以說是反台獨,而不是「統一」,是因為眼下的台灣現實決定了,統派邊緣化地位中短期內難以改觀。如果堅持以統一為標準來重整國民黨,那可能除了馬英九、洪秀柱這一老一少(以資歷論),其他大佬都會脫離而去,這樣重整後的國民黨,將勢單力薄,無力跟泛台獨勢力正面對壘。

當然,大陸也不可能只要發現一個有能力整合全黨的,就不加分辨的向它下註。畢竟國民黨虛泛化已經十分明顯,萬一上來一個雖然不在行動上搞台獨,但卻為了爭取中間派,對台獨不聞不問的,那大陸豈不是白忙活一場?

所以,在人選問題上,大陸必然是在統派,與「騎墻派」之間,選擇一個平衡點。這個人選必須既堅持反台獨,又可以將盡可能多的基本盤留在國民黨體繫之內,這樣一來,才能最好的讓國民黨履行其牽制台獨的歷史使命。

至於如何讓選定人物上位,大陸之前已有鋪墊。11月的習馬會,大大親自為馬英九輸血,力撐其政治聲望;而後洪秀柱又登陸造訪國台辦,這一系列布局,就是為了壯大統派力量。

雖然現階段,統派不可能統攝國民黨,但一個更加強大的統派,會對新老大(當然,他未必一定就是黨主席)起到保駕護航,以及約束其政治立場的作用,確保其能夠強有力的統領國民黨,與泛台獨勢力對陣。同時,大陸還準備了兩岸交流紐帶這份大禮包,一旦選定合適人選,自然會讓他擔此重任——台灣眼瞅著江河日下,所以再怎麽反感大陸,也不會反感大陸的美金和人民幣。

當然,大陸錢不是白給的,想拿錢,就得在兩岸關係上有實質性突破。只是這事兒蔡英文估計不想幹,就算幹也肯定十分勉強,所以,讓國民黨的新老大充當這個紐帶,一來可以助其增加政治資本(好處經誰手入台,誰就能政治加分),另外,也可以對蔡英文形成倒逼,讓她無法肆意妄為。

做完了這些技術性手段,接下來,就看大勢了。祖國統一大業,歸根到底還是靠實力說話的。

當然,兩岸博弈的手段有很多,而拼實力,是大陸最不怕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