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突然在中東出手?

雲石

1月19日-23日,中國領導人出訪沙特、埃及、伊朗三國,分別簽訂了一攬子協議,內容從政治、能源到安全、地區事務等領域,幾乎無所不包。這種合作範圍之大、合作力度之強,在此前是從未有過的。對此次出訪,彭博社評論,這顯示出中國加強中東影響力的新意願;法新社則評論,中國這個經濟巨人將在動蕩的中東提升政治影響。

China-in-Middle-East

從出訪的成效來看,這些國際知名通訊社的評論倒也中肯,但是回顧歷史的話,中國的這種積極做法,還是多少有些反常的。

在中東這個國際焦點地區,中國長期都是扮演著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世界四大主要玩家中,別說美國,就是跟歐洲和俄羅斯比,中國對中東事務的介入也少的可憐。雖然所有中東大事,中國都有表態,但這種表態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象征性的。只要不涉及到自身石油利益,中國在其他方面,甚少有實質性舉措。

當然,中國這種態度也是有原因的。四大玩家中,中國是除了美國外,與中東的地緣關系最為疏離的一個;而在歷史上,中國的影響力也從未觸及中東——其他三個要麽現在,要麽之前,都與中東有過瓜葛。再加上中國是四大玩家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長期秉持韜光養晦原則,所以在中東這塊自己管不著,也管不了的地方,中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這一回,除了能源這個傳統老梗,中國居然在政治、安全乃至地區安全等多個敏感領域出手,這明顯超過了傳統的尺度。

為什麽中國會突然加大對中東事務的介入力度?

關於中國為何介入中東,其實這可以拆分為兩個不同的問題:中國為什麽需要介入中東?以及中國為什麽能夠介入中東?

中國全方位介入中東的必要性,其實與中東當下時局,以及中國自身地緣戰略密切相關。

首先說時局。來自中東的石油,對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確保中東能源穩定供應,也是中國對中東地區戰略的主要聚焦點。

只是,中國要確保中東能源穩定供應,存在著一個先天性的難題:中東是現代世界最為混亂的地緣板塊:地緣矛盾,能源爭奪,領土爭端,文明沖突,族群隔閡、宗教杯葛、教派紛爭,反正你能想到的所有人類致亂因素,在中東都能找到活生生的範例。

這當然對中國的能源供應構成巨大的威脅。這麽多致亂因素,隨便哪一個引爆,都有可能導致中東大亂,進而對石油生產和銷售體系構成衝擊——這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油價飆升。而如果這種騷亂擴大到無法遏制,進而蔓延到像波斯灣這樣的重量級石油產區,那就不是漲漲油價的問題了,整個中東石油生產供應鏈條都會慘遭重創——而作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中國將深受其害。

所以,中國有必要確保中東局勢穩定。只是,中國與中東地緣關係太過疏離,再加上長期來國力有限,對這塊區域發生的一切有心無力。這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在資源供給側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不過,雖然有風險,但在過去幾十年里,這種風險並沒有真的對中國形成威脅。之所以如此,還得多感謝美國。

一直以來,美國就是中東秩序的主導者。在美國的主導下,中東局勢大致還是可控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中東就沒有爭端,相反,這種爭端還時候發生,甚至美國自己也經常操刀上陣,在中東挑起戰火。只不過,在美國的掌控下,這種戰亂被嚴格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並未對中東,尤其是波斯灣地區的石油生產交易體系構成致命衝擊。

當然,美國這麽做,肯定不是為了幫中國。它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才是全球最大石油消費國,也需要中東石油;另一方面,海合會國家是美國在中東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盟友,波斯灣石油也是石油美元的基石所在,所以美國必須承擔其保護中東石油生產的義務。既然中東石油生產體系不受影響,那麽中國也可以間接享受到穩定的石油供應——最多就是賣給自己的價格,要比美歐高一些而已。

可現在,中東格局出現了變化。美國開始「離開中東」,這使得中東動蕩的風險急劇攀升。

當然,美國所謂的「離開中東」,絕不是真的要放棄對中東的控制。而是針對中東形勢的新特點,所做的一種戰略調整。

具體來說,隨著美國與沙特的政治分歧日益加劇,而美國限於美沙同盟,以及建立在波斯灣石油基礎上的美元霸權,又不能直接跟沙特翻臉,所以故意抽身而去,並解除對伊朗制裁,借其他中東土著勢力之手制衡沙特。而隨著美國新能源革命的爆發以及頁巖油技術的成熟,美國已經逐漸實現能源供應的自給自足,而且這種能源變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波斯灣石油對美元霸權的支撐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中東動蕩對美國的衝擊被大幅削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能夠承受中東動蕩對自身的影響。

但美國可以,中國不行。畢竟中東石油供應對中國經濟運行的重要意義,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所以,在美國縱容中東動蕩的情況下,中國只能自己出手,盡可能的維護中東的穩定。

而「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也加大了中國中東維穩的必要性。中東是亞歐非三大洲的地緣中心,也是一路一帶的關鍵區域。如果中東陷入長期動蕩,會對中國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帶來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

所以,無論是穩定能源供應,還是確保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中國都有必要全方位介入中東。

而中國也確實有介入中東的能力和資格:

首先是中國自身條件業已具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牢牢坐穩世界第二大國的寶座。如此強大的綜合國力,決定了中國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中東局勢有心無力。現在的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對這一重要板塊施加一定程度的實質性影響。

其次則是中東乃至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演化,也讓中獲得了介入中東的戰略契機。

本來,中東與中國相隔萬里,地緣關係極端疏離,這天然限制了中國介入中東的能力。而在國力方面。雖然中國國力今非昔比,但也遠遠沒有強大到像美國那樣,能夠突破地緣關係上的劣勢,憑借自身的強大軍事力量,強行壓制不滿,完成對中東的掌控。

這樣的情況,再加上伊斯蘭世界一貫的排外傳統,如果沒有中東土著勢力的首肯,中國即便有意,也沒有介入中東的的可能。甚至,由於當下中東對抗雙方——以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之弧,都與中國有著極大的利益關聯,哪一個中國都不便得罪,所以就算有一方主動邀請中國介入,只要這種介入會影響到另一方的利益,那麽中國也會得不償失。

這也就是說,中國介入中東的方式,絕不能是像美國那樣的霸王硬上弓,或者拉一派打一派;而只能是充當中東各方的潤滑劑和調解人,最大限度的維護各方利益均衡,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各方的認可,進而獲得介入中東的戰略空間。

只是,這種做法,可能成功嗎?

這要放在以前,絕無可能成功。中東稍具實力的國家,都有以自己為核心,一統伊斯蘭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等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動不動刺刀見紅;再加上美國為維持自身對中東的控制,在各國間大拉偏架。矛盾激化之下,壓根就沒有調和的空間。

但現在中東各國形勢,與以前又大不一樣。幾十年的來回拉鋸,大大削弱了中東各地緣大國的實力:

埃及國內階級矛盾重重,又被阿拉伯之春衝擊,至今奄奄一息;

伊朗被美國制裁了幾十年,也是元氣大傷,現在雖然制裁解除,但想恢複實力絕非一日之功;

伊拉克在薩達姆時代曾經囂張一時,但隨後就在兩次海灣戰爭中被美國摧毀,重建後的新政權,內有什葉、遜尼、庫爾德三雄並立,外有ISIS橫行肆虐,現在也是茍延殘喘;

至於沙特,雖然靠著石油大發其財,但由於國土多為荒漠戈壁,沒有規模化的工農業體系,所以戰爭潛力天然不足,而這幾年油價大跌,又使其財政高度緊張,再加上大力扶植的ISIS家底雄厚時,大家都有爭霸之心,自然聽不得人勸;但現在中東各國都各自一屁股麻煩時,坐下來談判的可能性也就出現了。直到最近,隨著伊朗的出山,以及油價跌破30美元,最後一個中東大佬沙特也出現了力不能支的跡象,所以中國作為和平使者介入中東的契機也就隨之浮現。

而中國能充當這個和平使者,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東調解人這一職位,非世界級勢力不可勝任。而世界四大玩家中,俄羅斯已經直接攪入中東亂局,美國居心叵測,歐洲又缺乏自主性,能當此大任的只剩下中國一家。

但中國雖然資格足夠,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是白搭。雖然各方有妥協可能,但都希望在此過程中,盡可能的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這意味著各方要價存在巨大差異,且彼此構成沖突。如果中國沒有足以震懾各方的手段,那就算有心斡旋,也架不住他們胡亂開價,根本不可能讓妥協成為現實。

中國有這種能力嗎?

還真有。

這就涉及到石油政治。

隨著全球經濟放緩,頁巖油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和普及,全球石油需求逐漸趨緩,市場逐漸呈現出供大於求的態勢。

而中東的博弈,又使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劇。

眼下中東博弈的雙方——以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之弧,以及站在什葉派身後的俄羅斯,都是石油輸出大國。石油收入是他們維持國家運轉,以及進行這場地緣博弈的最大本錢。

本來,作為石油輸出國,雙方都有推高油價的天然動力。但是雙方的地緣博弈,導致他們都必須要通過擴大石油輸出來獲取更多資金,這導致石油市場出現供大於求。

按道理說,這時候大家應該加強合作,一起減產保價。可由於兩大產油國集團正在激烈博弈,沒法開展石油合作,所以都不敢減產保價(一旦自家減產,對方卻增產,那麽不僅不能推高油價,反而會削弱自己,壯大對方),反而還要都不斷擴大產能,以求盡可能的獲得更多資金。

這不僅使博弈雙方陷入兩敗俱傷的窘境,也加劇了全球石油供應的過剩。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石油交易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而隨著這種供求關系的逆轉,沙特等石油輸出國,在石油市場上的話語權逐漸降低,相反,作為最大石油需求方的中國,話語權不斷增加。

以前供小於求的時候,石油比美元值錢,所以中國就是有錢,也不得不看中東石油土豪的臉色,生怕他們在石油上卡自己脖子。

而現在,石油供大於求,相反石油輸出國還急需美元去支持自己搞地緣博弈,這時候美元就變的比石油值錢,中國這個大金主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油多的是,不愁沒人賣,而大買家就那麽幾個,中國又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所以中國買誰不買誰,會直接影響到中東博弈各方的國家實力,進而對博弈走向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海合會還是什葉派之弧,乃至俄羅斯,都必須給中國幾分情面。這時候中國來從中說和,也就有了底氣。

而且,由於中東局勢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一路一帶這個中國國家戰略。這就使博弈各方更有必要尊重中國的意見。

如果沒有一路一帶,那中國雖然勸和,但由於不牽涉自家利益(反正現如今又不怕沒人賣油),所以就算某一方不從,也最多就是不給中國面子,中國即便不爽,也不至於為面子而把它怎麽著。

可當中東博弈影響到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那如果誰要為了多賺個三五鬥,而就是不肯妥協,那惹惱的不僅是博弈的另一方,中國利益也會因此受到損害。在石油交易逐漸轉向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惹惱中國的下場,絕對是很嚴重的。

基於這種考量,博弈雙方(尤其是處於主動方的沙特)在報價時,姿態自然會低一些,中國在居間說項時,均衡各方利益時,也更有底氣一些,這樣雙方達成妥協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綜合以上多方面因素,中國既有必要,也有能力,來協調中東眼下的衝突。而以此次協調為契機,中國也開始逐漸強化對中東的影響,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維持中東秩序的穩定,為一路一帶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當然,以中國現下的實力和影響力,想讓中東這個火藥桶維持穩定,難度依然巨大。即便這次沙特和伊朗能暫時休兵,但將來遲早還是會發生衝突——這都會對中國的能源供應和一路一帶構成威脅。

不過話又說回來,世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一路一帶的逐步鋪開,中國的地緣影響力將越來越多的進入中東;而全球經濟低迷、伊朗、伊拉克產能恢複,以及新能源革命的普及,決定了石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轉移的大趨勢很難徹底改變——這意味著中國在石油市場話語權將越來越強,對中東產油國的影響將愈發明顯。

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中東的存在感將越來越明顯,即便中東各國將來再起沖突,中國也有更強的能力來維持平衡;而中東各國出於自己利益考量,也會盡可能的對中國的意見予以尊重。所以總的來說,以這次領導人出訪中東為開端,中國與中東的關系已然進入一個新的層面,在接下來的歲月里,中國不會再是中東的看客,而會越來越多的介入這個對全球格局至關重要的板塊,為中東的和平穩定,也為自己的戰略利益提供堅強的保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