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60年,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當年2月11日建國並即位,日本將之確定為「建國紀念日」,即日本的國慶節,此時正值中國的東周初期。
從公元100年開始,日本史書才有了以國家形式的記載。
自神武天皇至第十四代仲哀天皇,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有着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日本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明治元年(1868年),此時正值中國清朝同治時期。但在1936年以後,天皇稱號才正式被日本侵略者所唯一採用,成為日本的國家象徵,擁有實權的國家元首。
日本的封建歷史共經歷了奈良時代、平安時期、鎌倉幕府、南北朝時代、室町幕府、戰國時代、德川幕府七個歷史時期,直至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位「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才被迫宣布「奉還大政」,日本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握政權。日本戰敗后,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議會民主制,天皇重新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日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源遠流長。當初日本並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後來日本人使用和語,實際上借用了大量漢語詞彙,日語中的古代漢語借詞超過30%。由此可見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的影響。
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為了學習中國文化,日本先後向隋朝、唐朝派出十幾次遣隋、唐使團。僅在隋朝短短數十年間大規模的就達4次之多,而唐朝時期則更是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隋、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就是在其後的宋朝,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也從未間斷過。
在中日交流中,貢獻最大的是唐朝的鑒真和尚。鑒真率弟子仿揚州大明寺格局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視為日本國寶,對日本建築藝術有重要影響。以後,鑒真在此授戒講經,把律宗傳至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鑒真雖雙目失明,但能憑記憶校對佛經。他還精通醫學,憑嗅覺辨草藥,為人治病。留下一卷《鑒上人秘示》的醫書,對日本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帶到日本的中國佛經印刷品和書法碑帖對日本的印刷術、書法藝術有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成就造就了當時的日本。
中日之間先後爆發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
1.日本聖德太子執政時期,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並於公元618年建立了強大的唐朝。公元660年,由於百濟國的挑釁,唐朝滅百濟,為了復興自己的朝貢國百濟,日本於公元663年8月出兵朝鮮,被唐朝和新羅聯軍在白江口海戰中擊敗。這可以說是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交鋒,中國完勝。這也是中日第一次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隋唐盛世除了勵精圖治、開明、自由外,民風尚武更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宋朝的繁華雖是讓人驚嘆,可是由於禮教的束縛,民風隨和,武人不武,結果亡國滅族,才有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日本和朝鮮至今還因宗主國文化的淪喪而對中國存有偏見。 尚武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2.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即中日第二次戰爭,以忽必烈侵日遭到失敗而告終,代表着當時具有陸上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海上登陸作戰。這是中國歷史上國家間第一次陸權不敵海權的戰爭。
3.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即中日第三次戰爭。日本方面稱為「慶長•文祿之役」,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以豐臣秀吉的徹底失敗而告終。這是中日第二次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
4.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農曆甲午年),即中日第四次戰爭。日本以突然襲擊清朝陸海軍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必然產物。經過此次戰爭,中國徹底失去了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至此朝鮮成為日本對中國用兵的跳板及先鋒。
甲午戰爭爆發后,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最後以中國的戰敗而結束。次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闢商埠。沙俄等國出於各自的利益出面干涉,逼迫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中國卻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以「贖遼費」的方式作為補償。
日本從中國掠奪的財富,極大的促進了其國內經濟的騰飛,為其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割佔台灣長達半個世紀,使無辜的台灣同胞從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殖民統治。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最恥辱的一頁,泱泱中華從此成為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一個懸在中華民族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至此也終於成形。
5.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即中日第五次戰爭。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並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日本人卻從未承認自己曾戰敗於中國。呵呵。
其實戰爭應當追溯到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從此東三省淪陷,日本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偽滿洲國,並扶持溥儀成為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
八年抗戰徹底破碎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想,中華民族再一次失去了崛起的寶貴機會。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財產損失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期間還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高達30多萬人。
中日之間五次戰爭,中方三次勝利,日方完勝兩次,但日方給中華民族造成的災難是空前的,是難以估量的。使中華民族的崛起整整推遲了半個多世紀。
時間進入了20世紀50年代,由於朝鮮人的野心,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人以日本為基地發動十幾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從而拉開了中國抗美援朝的序幕。在日本基地源源不斷的物質及人員支持下,雙方死傷慘重,最後於板門店簽署了停戰協定。這一次日本成為美國的幫凶,間接地造成了大量志願軍戰士的傷亡。
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后又竊佔了釣魚島,戰敗后,根據各種國際文件,台灣及其周圍島嶼歸中國所有。但1970年 美國把琉球群島的行政管轄權私自交給了日本,為中日釣魚島之爭埋下了伏筆。美國人與他們的老祖宗英國人一樣,真是玩國際地緣政治的高手,佩服,呵呵。
1972年9月29日中日雙方建立外交關係,實現邦交正常化。1978年 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中國政府明確宣布,擱置(釣魚島)主權爭議。至今釣魚島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改革開放后,日本為了解決資本及工業能力過剩問題,大力投資中國大陸,客觀上也為中國大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2年9月日本搞出了個「購島鬧劇」企圖將釣魚島佔為己有,自此中日關係跌入低谷。
進入21世紀后美國由於執行單邊主義政策,連續打了兩場耗資巨大的戰爭,國力日衰,為了牽制中國,於是對日本右翼鬆綁,鼓動日本解除集體自衛權。在右翼份子的慫恿下,日本社會集體右轉,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戰爭的幽靈再一次從潘多拉盒裡蹦了出來。攪亂東海,禍亂南海,在國際上處處與中國針鋒相對,甘當美國的馬前足,不斷發出戰爭的嚎叫。
這一切的一切不禁讓人心生疑惑,一個歷史上深受我族大恩,卻一再挑起戰端,屠戮我百姓,這個群體是豺狼、是虎豹么?下面讓我們從民族性格的角度來分析分析。
日本四面環海,地震繁發,生存條件惡劣,造成大和民族性格狹隘,殘忍,狡詐,生存危機感強烈,推崇強者,鄙視弱者。在他們醜陋的歷史中充滿了殺戮,戰爭,為了生存他們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可以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女人孩子獻上。當年美軍佔領日本后,日本專門組織全國各地的年輕女性供美軍淫樂。他們深信叢林法則,鄙視仁者,表面崇尚武力,但私下卻迷戀母性,實則軟弱。而中華文化講究忠孝仁義,講究中庸、包容,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故久經戰亂,卻始終屹立不倒。一個如狼,一個似象,一個始終虎視眈眈,一個始終悠然自得。這是強者與弱者的本質區別。為了所謂的生存,侵略是日本民族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世仇無解,不死不休。
言歸正傳,面對豺狼的叫囂,面對無法改變的地理環境,經過對國際大勢的詳盡分析,中國政府應對從容,分清主次,明確了以中美關係為重點,團結俄歐,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大力發展經濟,深化國內改革,推出一帶一路戰略,輸出過剩的資本及工業能力,建立亞投行、金磚銀行,爭奪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同時政治上團結第三世界國家,以經濟共同發展為紐帶;軍事上強化軍力,積極構建海、陸、空、天軍及海警部隊,通過控制南海達到抑制日本及周邊之目的,對沖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只有不斷壯大自己,才是對歷史的最好回答,對民族未來的最大負責。■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