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港獨戀殖的面具

邱立本

香港人要揭開港獨戀殖的面具,拒絕讓扭曲的歷史成為政治顛覆的工具,顛倒被顛倒的香港史。

colonization-mask

香港近日出現一些年輕人,回歸後才出生,卻對港英殖民統治時期不勝懷念。他們在街頭的示威中,高舉港英的旗幟,讚譽「米字旗」的榮光,想像那些消逝了的古老好辰光(Good Old Days)。

這是典型的歷史錯亂。他們沒有經歷過香港殖民時期的的種種不平等的權力結構,而只是在港獨的「想像共同體」的理論中,尋找「今不如昔」的理據,但也陷入謊言的陷阱中。

因為殖民政府的最大特色,就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長期處於不平等的關係。殖民時期,香港來自英國的公務員在工資待遇上就高於華人公務員,更不要說在其他津貼和權利上,都有或明或隱的遊戲規則。當年香港第一個華人檢察官余叔韶(Patrick Yu),就是因為不滿他和英國白人同事「同工不同酬」,在抗議無效後,終辭職自創律師事務所,成為香港司法史上的傳奇大律師。

殖民體制下的另一個惡法,就是「不受歡迎外國人條例」(Persona Non Grata),亦即在香港的中國人都被港英視為外國人,只要當局需要,就可以隨時遞解出境,不需要經過任何的「程序正義」(Due Process of Law),在這法例下被驅逐到台灣、大陸和東南亞的港人,都被剝奪了最基本的人權,但今天高舉英國旗的年輕人,卻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歷史。

事實上,近年一些港獨勢力和西方的輿論不但不檢討殖民史的不公平,反而「惡人先告狀」,說中國在香港是「新殖民」,使得香港人面對「第二度殖民」。這樣的論調,在一些「史盲」的心中,還有一定的市場,但這也是完全的扭曲事實。因為香港人回歸中國後,擁有比中國大陸人民更多的權利,殖民時期的港督是由英女皇任派,但今天香港特區政府的特首是由本地選出。過去英軍在香港的費用都由香港人支付,而今天解放軍在香港的支出都是由北京完全負責,香港人不要付一毛錢。

香港設計家劉小康對於戀殖言論的荒謬,早就有深刻的體會。他記得在港英時期,香港的公共設計項目都是由英國人所壟斷,香港人只能當助手,但回歸之後,香港人不但在香港當家做主,還可以馳騁神州,參與北京的大型項目,如申辦奧運的設計海報等。

香港人要還原自己的集體回憶——毋忘當年香港年輕人在反殖民歷史上的貢獻,爭取中文合法化運動、保釣運動、反貪官葛柏、大學生到啟德機場向英國鐵娘子首相戴卓爾(撒切爾)夫人示威,反對英國要求北京承認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高喊「侵華條約不容肯定」。這些波瀾壯闊的運動,剛好和今天的戀殖風潮成為強烈的對比。

因而只有回歸歷史,揭開港獨戀殖的面具,拒絕讓扭曲的歷史成為政治顛覆的工具,顛倒被顛倒的香港史,溫暖那一顆被急凍的「中國心」。■

本文刊於《亞洲週刊》2016年第20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