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平均年降水量2400毫米,每到夏季香港的降水開始增多,再加上此時颱風侵襲所可能帶來的風暴潮,香港同樣時刻面臨著城市排水排洪的壓力。
1966年6月12日,香港發生雨災,曾錄得一小時內高達108.2毫米的雨量紀錄,導致64人喪生,2500多人無家可歸,造成經濟損失超過5000萬港元。
事實上,歷史上的香港,曾經多次被暴雨「衝傷」,山洪、泥石流等等災難都曾經在香港發生過。自1883年香港天文台成立以來,所記錄到的最嚴重的災害曾造成156死117傷,那是一次因為暴雨導致山體滑坡而釀成的慘劇。
不過近30年來,香港因暴雨所帶來的災難損失越來越少,而香港的城市渠務管理經驗也常被人借鑒。
香港跟「水」相關的部門有兩個。一個叫水務署,一個叫渠務署。前者主要負責香港水資源的發展和管理,簡單點說就是負責供水;後者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城市蓄洪排洪以及污水處理等工作。上圖這個大大的雨道便是由渠務署負責。
渠務署的前身是在1890年於香港成立的渠務辦事處,當時隸屬於香港政府的工務局。1989年9月1日,渠務署正式成立。如今,渠務署隸屬於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
兩年前,香港傳真小編有幸在時任渠務署署長鍾錦華的帶領下參觀了位於香港荔枝角的一處雨水排放系統,非常震撼:
香港的地下世界
香港林立的高樓組成了香港獨特的城市景觀,但如果你鑽到香港的地底下去看看,會發現另外一個世界。
香港的雨水排放隧道為香港雨水排放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係到香港在遇到暴雨時城區中的水浸情況。
而在香港眾多的雨水排放隧道中,工程最大的當屬「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這條隧道於2012年建成,渠務署耗資34億港元興建。
這條隧道有多長?
根據渠務署的數據顯示,該隧道主隧道全長11公里,直徑為6.25米至7.25米,進水口有足足34個!下圖最下面那條黃線便是這條隧道,簡直跟現在的港島地鐵線差不多長了!
這條沿山脊建設的排雨隧道的特點在於,可以提前將雨水從山上攔截,然後通過隧道直接排進大海。渠務署介紹說,整條雨水排放隧道可截取港島北部約三成的降雨量,足以應付港島北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大大紓緩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一帶的水浸問題,整個港島區的防洪能力也能相應提升。
蓄洪池
雖然雨水排放隧道是最重要的城市排水工程,但是一旦遇上百年不遇的糟糕天氣,城市也難免遭殃。為了解決城市排水系統可能超負荷運作的問題,渠務署決定在香港興建幾個蓄洪池,以作為緩衝之用。上個圖解釋一下:
可以看到,當暴雨來臨時,部分雨水從一開始就被截流了,經過主隧道排進大海;市區內的雨水則通過市區排水系統排出,而蓄洪池的作用就是防止在排水壓力過大時,造成地面水浸。
相信不少朋友都熟悉跑馬地馬場這塊地方。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塊場地的下頭的一部分居然被挖空了!而被挖空的地方,便是跑馬地蓄洪池 ↓
來看看示意圖:
這是香港眾多地下蓄洪計劃的其中之一——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Happy Valley Underground Stormwater Storage Scheme),容量為6萬立方米,差不多有24座標準游泳池那麼大!該計劃2012年開始執行,直到2015年已經完成第一期的工程,耗資10億港元,預料將於2018年雨季前全部完成。
香港「水浸黑點」的監測
我們看到,香港的城市排水和蓄洪工程正在不斷完善,但是,該在哪裡建,建多大,依據是什麼?
事實上,香港政府一直在不斷分析和監測香港各處的情況。其中對於水浸黑點的監測起到了很大作用。
早在1995年,香港政府就開始對香港各處曾經因暴雨造成的水浸處進行了監測。一方面,對水浸之處進行搜集和記錄有利於對症下藥,進行城市排水工程的改善,另一方面,可以從長遠監測這些改善工程的成效。
於是你可以從表中看出,這20年間,雖然香港的高樓大廈越起越多,城市水浸風險越來越大,但是香港水浸黑點卻越來越少!
到了今天,香港的水浸黑點只剩下這麼多了:
一共只有8處,而且已經沒有嚴重水浸黑點了。
長遠措施
香港在城市排水工程建設上,不光是建設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洪池,比如緊急事故處理中心的啟動、河道治理、生態建設以及對市民的宣傳教育同樣是重要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3月22日,香港特區政府渠務署署長唐嘉鴻在傳媒簡報會上說,香港要利用好已有的綠化資源,將香港打造成「海綿城市」。
從曾經一遇暴雨就遭殃,到現在不斷完善的城市雨水排放基建和制度,香港走過了二三十年時間,為此投入的資金達數百億。然而即便是這樣,香港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統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正如香港渠務署在自己的網站上所說,「在我們不斷努力下,水浸的風險已大大減低,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然而他們的抱負和使命卻一直沒有改變——為香港提供世界級的污水和雨水處理排放服務,以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為全面解決雨水排放問題,香港在1996年展開了「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發佈了較高的防洪標準:市區幹渠系統排水標準為防200年一遇洪水,市區支渠系統和主要鄉郊集水區防洪區為50年一遇,鄉村排水系統為20年一遇。
在整體佈局上,香港採取了三種方式緩解水浸問題:第一,通過更換、擴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提升抗洪能力;第二,建設雨水隧道,將高地集水區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減輕下游市區排水系統負荷;第三,設立蓄水及水泵系統。在水浸嚴重的「黑點」地區設立蓄水池,暫存部分雨水,待高峰期過後,利用水泵排出儲存雨水。■
原文轉載自《香港传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