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結果終於水落石出,對中國不利,而中方的回應相當強硬:不接受,不承認!這場紛爭,不僅是中菲的法律較量,在根本意義上更是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紀博弈。本文跳出南海看南海問題,跳出大國政治看中美關係,從爭奪資本的獨特視角解讀南海亂局和大國博弈。
自從去年下半年美國派出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大量的水面艦艇在南海對中國進行挑釁以來,南海似乎終於要迎來了一個靴子的落地,雖然我不知道這個落地的靴子意味着結束,還是另一個開端。
已故的新加坡獨裁者李光耀就曾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台灣問題,只有中美問題。」如果把這個結論用在南海,我想同樣是適用的。南海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可大可小的問題,把它放到南海,它是一個大問題,可是當把南海問題放到中美之間,你會發現這亦不過是兩個重量級對手在博弈的時候其中一方布下的一個小障礙。
把目光放在南海的人,永遠看不清整個事情的圖景。
如果你不能把視角拉到整個世界,那麼至少要先把視野拉到整個東亞。
意外增加的外儲與薩德入韓
7月8號,當韓聯社及韓國《中央日報》確認美韓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並預計在2017年末會投入使用的時候,很多人是被突然震驚到了。事出不常必有因,作為一個涉及到韓國國家安全甚至有可能會使韓國直接置於中國戰略核打擊力量下的重大決策,我不覺得會是韓美之間拍腦袋下的決定,我也不相信只是為了對付區區一個尚處於封建社會的北朝鮮。
在各種紛亂的解釋和探討中,我只對一個東西感興趣,那就是動機。任何一個罪犯在實施犯罪的時候,總有一個動機,對於我來說,我覺得很多人可能忽略掉了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而這條信息與任何政治或者軍事都沒有關係。這條信息是什麼?是7月8號中國外匯管理局發布的一個數據,這條數據簡單到只有一句話:上月中國外匯儲備意外上漲130億美元達到3.21萬億美元,創逾一年來最大漲幅。
我知道國內有太多鞋底抹了油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想着怎麼把自己的財產或者幫別人把財產轉移出去,那如何解釋在這群見縫插針的傢伙們的努力下,外匯儲備反而會增加呢?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意味着錢肯定是從某個地方流向中國,這些流進來的外匯,來源會是哪裡呢?
世界地圖無非就那麼大,主要經濟體不用五個手指都可以數過來,中國,美國,日本,歐洲,你們覺得答案會是哪個?我覺得很明顯已經不言而喻了。
一切爭端最初的起源與最終的解
在整個21世紀裡,全球爭奪的是什麼?表面上看是資源的爭奪,能源的爭奪,地緣的爭奪,但是實際上最重要只有一個東西:對全球資本的爭奪。誰能吸引全球最大量的資本,誰就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哪個國家能獲得資本的追捧,哪個國家就可以建立起對其它國家的不對稱優勢。
所以美國很急切地需要中國的領土嗎?我並不覺得。實際上,美國現在要跟全球其它地區爭奪的既不是能源,也不是資源,更不是地緣,美國讓日本、菲律賓對中國挑起領土之爭,並不是它想要這些地區和領土,作為一個金融帝國,對它來說只有一樣東西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維繫整個帝國運行的血液:資本。
理解了這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中國的外儲意外增加之後,薩德系統會在第二天立馬宣布入韓。軍事從來都不服務于軍事,軍事從來只服務於政治,而政治,本質上只服務於經濟。不管是東北亞,還是釣魚島,又或者南海,在這些紅燈不斷亮起閃爍的熱點背後,都只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對資本流動方向的驅趕和引導。
所以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南海問題,只有中美對全球資本的爭奪問題。
英國脫歐只是整個歐元區解體的一個開端,而我看不到任何人或組織能夠阻擋整個歐元區在未來20年逐步滑向解體的趨勢。曾經有一句老話說:「如果你在森林裡遇到了熊,那麼趕緊蹲下來系鞋帶。因為你未必快得過熊,但你只要比身邊的人更快就夠了。」很明顯歐洲現在就是那個躺到在血泊里被熊大快朵頤的傢伙,歐洲的血流到哪裡,就會給哪裡帶來局部的滋潤。
在此之前,資本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把美國當成避險的地方,但現在,明顯多了一個選擇。對於美國而言,這可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消息。而且資本不單止追求收益,更追求安全。
如果以後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動蕩,中國現在這種相對保守但對社會管控能力更為強大,可以帶來一個更穩定更安全社會的國家,搞不好會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制度性優勢」。如果越來越多的資本逐步意識到這點,那麼作為一個靠對外輸出巨額逆差,再依靠其它國家流入大量資本購買國債來輸入流動性維持整個循環的國家而言,無異於像看見了一個逐步逼近自己脖子的絞索。
中國的核心利益
美國海軍把60%的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並不是為了跟中國海軍來一場你死我活的滅國之戰,而是通過不斷的摩擦和製造衝突,來惡化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挑起中國跟東南亞和日本甚至韓國的矛盾,從而在政治和貨幣上孤立中國。
對於中國來說,真正嚴峻的形勢不是海洋權益被人蠶食,不是島礁島嶼被人蠶食,而是中國的發展可能因為我們自己急於去解決這些眼前利益,而中斷發展進程,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真正嚴峻的形勢。別人佔一個島一個礁並不能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但如果處理不當,卻完全有可能讓自己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
中國的核心利益從來就不在哪個小島,而是如何通過不斷升級自己的核心產業,吸引全球資本,同時向外擴散人民幣的影響力,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甚至到中東和非洲,把美元的影響力擠出去。
一個投機者的覺悟
在中國有實力去擴散自己的貨幣之前,中國政府先要確保的是如何使自己國內的資本不會進入到一個無法遏制的外流趨勢中。在今年一月份的時候我曾一度非常困惑於資本的大量外流與一線城市房價的迅猛增長,這是一個極其矛盾的現象,直到我明白抑制房價與阻擋資本外流之間的輕重,一切才如撥雲散霧般清晰。
要控制資本外流,單靠關閉國內的出入渠道是不夠的,金融的世界從來都不是拼蠻力,而是巧力。關閉渠道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為這些資本描繪出一個能帶來更高收益率的地方,這也意味必須在各個局部製造出一場場小泡沫。
一線房產,螺紋鋼,黃金,白銀,股市……不管把資本引向哪個標的錨,都不能讓它們湧向美元,這,是底牌。
美國的策略是製造出區域性衝突逼走中國的資本,而一旦中國已經證明自己能有效遏制住資本外流的趨勢之後,那些被美國利用來跟中國製造衝突的國家,實質上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坐等菲律賓作死
如果你認同我前文說的南海問題的實質是中美圍繞全球資本爭奪的結論,那麼接下來的另一個結論也就不難得出了。圍繞資本的爭奪,美國所需要的是中國周邊地區的衝突,但是作為新興的大國,中國如果不能向全球證明自己能有效確保資本在中國及中國影響範圍的安全,那麼對中國來說同樣是不可接受的。
中國要證明自己,同時要避免跟美國之間的全面戰爭,那麼通過打擊一個美國同盟的第三方弱小國家來間接打擊美國,將是中國代價和風險最小的戰爭策略。
即使到了最壞的情況,即中美之間最後不得不進行衝突,也一定不會是採取在中國或美國領土上直接進行的方式,而同樣會選擇相對實力較弱小的第三國作為主戰場。美國東亞盟國中相對實力最強大的日本,其次是韓國,所以在短時間內這兩個國家不會是中國考慮的對象,主戰場同樣也不會發生在台灣,因為這是中國非常不希望看到的內戰模式。同時新加坡太遠,並且塊頭太小,即使在這裡打敗了美國,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實力影響也無傷大雅,況且中國也很難有理由與美國在新加坡開戰。
排除掉這幾個選項之後,只有一個答案呼之欲出。這個仲裁本來就是被操縱的,難道還會有什麼意外的結果嗎?而還有什麼比一個對中國不利的結果更適合當借口的?
菲律賓爭取自己的利益可以理解,但其上一任國家領導者把自己本國的利益訴求完全變成他人利益爭端的工具和借口,則是我一個正常人所無法理解的。
我要是一個菲律賓人,此刻我要擔心的,肯定不是我香蕉賣不出去的問題了。
附:
仲裁之後怎麼辦? 歷史上的那些國際仲裁案
作者:國金證券 司景喆
1、持續爭端
(1)2000-2002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巴得梅鎮領土爭端
(2)1969-2002印尼與馬來西亞島嶼爭端(西巴丹島和利吉坦兩島及多處海域)
經典案例: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邊界爭端爆發戰爭
爭議國家: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
爭議地區:北部核心地區的主要城鎮Badme、南線爭議的核心區是Bure、中線爭議的Tsorona-Zalambessa區域
爭議開端: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
仲裁時間:2002
裁決結果:爭議土地分別歸屬雙方各一部分,其中戰爭焦點的Badme歸屬厄立特里亞。
後續反應:爆發戰爭。
詳細事件:
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發生於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戰爭結束時,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組建的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邊界委員會裁決戰爭衝突的北部核心地區的主要城鎮Badme歸屬厄立特里亞。南線爭議的核心區是Bure歸屬埃塞俄比亞。中線爭議的Tsorona-Zalambessa區域被裁決分別歸屬於兩國。
2002年4月13日,根據阿爾及爾協議設立的與常設仲裁法院合作的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邊界委員會同意最終且有約束力的裁決:把爭議土地分別歸屬雙方各一部分,其中戰爭焦點的Badme歸屬厄立特里亞。裁決公布時雙方都表示誠心誠意接受。數月後埃塞俄比亞要求澄清,並表示非常不滿意裁決。
2003年9月,厄立特里亞拒絕新的委員會。並要求國際社會壓埃塞俄比亞接受裁決。2004年11月,埃塞俄比亞原則上接受裁決。2005年12月10日,埃塞俄比亞宣布從厄立特里亞邊境上撤出部分軍隊以維護和平。12月15日,聯合國開始從厄立特里亞邊界撤出部分維和部隊。2005年12月21日,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的一個委員會裁決厄立特里亞在1998年違反國際法進攻埃塞俄比亞,引起了更大規模的戰爭。兩國隨即重新在邊界上動員軍隊。2005年12月7日,厄立特里亞禁止聯合國直升機在邊界上巡邏並命令維和部隊的西方國家人員限10天內離境。2006年11月,兩國都抵制在海牙召開的邊界委員會用聯合國地圖為兩國劃界的會議,埃塞俄比亞是不接受劃界結果並反對現場勘界,厄立特里亞則支持邊界委員會的建議並堅持必須在現場完成勘界。兩國互相指責對方支持了反對派與武裝叛亂勢力。就在2016年6月12日,厄立特里亞新聞部發表聲明,譴責埃塞俄比亞政府對厄立特里亞發動軍事攻擊。
2、拒不執行
1984-1986尼加拉瓜訴美國案
經典案例:尼加拉瓜訴美國案
爭議國家:尼加拉瓜、美國
爭議地區:尼加拉瓜部分內水和領海
爭議開端:美國派人在尼加拉瓜的布拉夫、科林托、桑提諾等等港口附近佈雷,範圍包括尼加拉瓜的內水和領海。
仲裁時間:1984-1986
裁決結果:美國對尼加拉瓜的行動違反尊重國家領土主權原則;美國鼓勵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從事違反人道法原則的行為,美國在尼港口布雷造成第三國船舶及其人員的人身、財產損害的行為也構成對人道法原則的違反;美國有義務立即停止並不再採取任何上述違背其國際義務的行為,並對造成的損害予以賠償,總價為3億7千萬美元。
後續反應:
(1)國際法院的判決出台後,美國頂住壓力拒絕執行,尼加拉瓜去安理會申請執行,但是,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美國連續五年行使否決權;
(2)尼加拉瓜再去聯大尋求幫助,尼加拉瓜獲勝,但聯大沒有強制力,美國繼續無視判決;
(3)1991年,尼加拉瓜撤訴,並表示將來也不會繼續追究此案。
詳細事件:
在1983年底和1984年初,美國派人在尼加拉瓜的布拉夫、科林托、桑提諾等等港口附近佈雷,範圍包括尼加拉瓜的內水和領海。
1984年4月9日,尼加拉瓜政府將美國告上國際法院。美國參與了管轄權部分的聽證,並不遺餘力地論證國際法庭對此案沒有管轄權。1984年11月26日,國際法院堅稱對此案具有管轄權。1985年1月18日,美國宣布退出國際法院。美國還指責該案件是「出於政治和宣傳目的錯誤利用國際法院」。美國至今也沒有回到國際法院。
美國退出國際法院並未阻止案件審理。1986年6月,國際法院對此案做出判決,認定美國違反尊重國家領土主權原則;違反對人道法原則;美國有義務立即停止並不再採取任何上述違背其國際義務的行為,並對造成的損害予以賠償,總價為3億7千萬美元。
國際法院的判決出台後,美國頂住壓力拒絕執行,尼加拉瓜去安理會申請執行,但是,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美國連續五年行使否決權。尼加拉瓜再去聯大尋求幫助,要求美國尊重國際法並且遵守國際法院的判決。聯大於是投票,尼加拉瓜獲勝。但是聯大並沒有強制力,美國繼續無視判決。1991年,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尼加拉瓜撤訴,並表示將來也不會繼續追究此案。撤訴后,尼加拉瓜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大額援助,並獲得世界銀行的貸款,總額大約5億美元。後來上台的丹尼爾?奧爾特嘉(Daniel Ortega)政府曾打算重啟賠償,但是被美國告知,這個案子已經永久結束了。
3、爭議但最終接受
(1)1994-2002巴卡西半島——喀麥隆與尼日利亞領土爭端
(2)1991-1995卡塔爾和巴林祖巴拉地區海洋劃界和領土問題
(3)1959-1962泰國、柬埔寨隆端古寺案
經典案例:巴卡西半島——喀麥隆與尼日利亞領土爭端
爭議國家:喀麥隆與尼日利亞
爭議地區:巴卡西半島
爭議開端:巴卡西半島附近海域發現石油和天然氣
仲裁時間:1994-2002
裁決結果:海牙國際法院判決,將雙方爭議的巴卡西半島及乍得湖達拉克地區判歸喀麥隆,要求尼日利亞立即和無條件撤出在巴半島的行政、軍隊和警察機構。
後續反應:
(1)2002年仲裁后尼日利亞政府隨後發表聲明,駁斥海牙國際法院裁決;同年兩國就此問題進行會晤;
(2)2006年尼日利亞正式撤軍;
(3)2007,尼日利亞聯邦大法官兼司法部部長表示協定不具有法律效力、國會表示反對,尼國防部聯席會議主席及軍方對巴卡西半島的移交也深表憂慮;
(4)2008年8月爭議地區主權交接;2013,徹底回歸喀麥隆。
詳細事件: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在巴卡西半島附近海域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后,巴卡西半島歸屬爭議頻起。20世紀90年代,尼日利亞軍佔領巴卡西半島,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就巴卡西半島的歸屬,發生多次武裝衝突。
1994年3月29日,喀麥隆向海牙國際法院遞交請求書,就巴卡西半島主權問題爭端對尼日利亞提起訴訟,並請法院確立兩國間未在1975年確立的海洋疆界線。
1998年6月,海牙國際法院宣布對巴卡西半島爭端有管轄和仲裁權,正式審理此案。
2002年10月10日,國際法院做出判決:將雙方爭議的巴卡西半島及乍得湖達拉克地區判歸喀麥隆,要求尼日利亞立即和無條件撤出在巴半島的行政、軍隊和警察機構。尼日利亞政府隨後發表聲明,駁斥海牙國際法院裁決。
2002年11月,在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主持下,尼、喀總統在日內瓦舉行會晤,一致同意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巴卡西爭端,避免衝突。
2006年7月1日,尼日利亞從巴卡西半島正式撤軍。8月14日,尼日利亞、喀麥隆兩國政府在美國紐約簽署了《格林特里協定》,並規定2008年8月14日為移交巴卡西半島的最後時限。尼日利亞聯邦大法官兼司法部部長表示,《格林特里協定》沒有經過尼立法機構司法程序的審定和批准,因此不具備法律效力。尼日利亞國會則在2007年11月22日通過決議,反對尼日利亞政府未經國會討論就將巴卡西半島歸還喀麥隆。尼日利亞軍方對巴卡西半島的移交也深表憂慮。2008年7月31日,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一高等法院在受理巴卡西半島尼日利亞居民的訴訟后做出判決,要求政府暫停進一步向喀麥隆移交土地和撤出本國駐島居民的行動。
2008年8月14日,尼日利亞政府在尼南部克羅斯河州州府卡拉巴舉行主權交接儀式,正式將巴卡西半島主權交還給喀麥隆。
2013年8月13日,有關移交巴卡西半島的《格林特里協定》確立的5年特別過渡期結束,巴卡西半島交徹底回歸喀麥隆。
4、和平接受
(1)2014秘魯智利領海爭議案
(2)2012孟加拉灣緬孟兩國領海爭端
(3)2003-2008馬來西亞、新加坡柔佛海峽案
(4)1999-2007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島嶼爭端
(5)1996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卡西基利/塞杜杜島案
(6)1990-1994利比亞和乍得奧祖地帶領土爭議案
(7)1986馬里和布基納法索阿加徹邊界爭端案
(8)1984美國、加拿大緬因灣劃界案
(9)1957比利時荷蘭巴勒地區邊界主權案
(10)1950法國、英國敏基埃島和艾克利荷斯島案
(11)1933丹麥、挪威東格陵蘭島主權案
經典案例: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島嶼爭端
爭議國家: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
爭議地區:加勒比海域
爭議開端:洪都拉斯認為兩國的領海應以北緯15度為界。尼加拉瓜則堅持以北緯17度為界,認為上述協議侵犯了其領海主權
仲裁時間:1999-2007
裁決結果:根據新劃定的邊界,兩國基本平分有爭議海域。
後續反應:
2008年4月11日,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與洪都拉斯總統塞拉亞在洪都拉斯的特古西加爾巴發表一項聯合聲明,雙方表示「同意指示各自的外交部長按照海牙國際法院2007年10月8日做出的裁決,完成劃分尼洪兩國之間海上疆界的進程」。
詳細事件:
尼加拉瓜與洪都拉斯在加勒比海域存在領海爭端。洪都拉斯認為兩國的領海應以北緯15度為界。尼加拉瓜則堅持以北緯17度為界,認為上述協議侵犯了其領海主權,並於1999年要求海牙國際法院對尼洪領海爭端進行裁決。
法院於2007年10月8日就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之間在加勒比海的領土和海洋爭端(尼加拉瓜訴洪都拉斯)案作出判決。法院認定這些島嶼的主權屬於洪都拉斯,並決定自行確定劃界。根據新劃定的邊界,兩國基本平分有爭議海域。
2008年4月11日,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與洪都拉斯總統塞拉亞在洪都拉斯的特古西加爾巴發表一項聯合聲明,雙方表示「同意指示各自的外交部長按照海牙國際法院2007年10月8日做出的裁決,完成劃分尼洪兩國之間海上疆界的進程」。
5、尚未裁決
經典案例: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領土和海洋爭端案
爭議國家:尼加拉瓜和哥倫比亞
爭議地區:莫斯基托海岸(Mosquito Coast)和聖安德烈斯群島(Archipelago of San Andres)
爭議開端:尼加拉瓜和哥倫比亞在獨立之後都對莫斯基托海岸(Mosquito Coast)和聖安德烈斯群島(Archipelago of San Andres)提出一系列主權主張。
仲裁時間:2001-
裁決結果:法院迄今尚未就該案的實質問題作出判決。
詳細事件:
尼加拉瓜和哥倫比亞在1930年5月5日在馬那瓜交換批准文書並在同一場合簽署了《交換批准文書的議定書》。該議定書規定兩國在條約中所指的聖安德烈斯和普羅維登西亞群島不超過西經82度。
1980年2月4日,Sandinista政府宣布1928年的條約無效,這一主張為1990年之後的各任新政府所堅持。
2001年12月6日,尼加拉瓜根據1948年4月30日簽署《波哥大公約》第31條和兩國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36條作出的接受國際法院管轄的聲明針對哥倫比亞就西加勒比海有關島嶼的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哥倫比亞則就尼加拉瓜援引的兩個管轄權依據提出先決性抗辯。2007年12月13日,法院就該案的管轄權問題做出判決,判定對關於聖安德烈斯、普羅維登西亞和Santa Catalina三個島嶼的主權問題無管轄權,對其它島嶼的主權問題及海洋劃界問題有管轄權。法院迄今尚未就該案的實質問題作出判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