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設北斗到應用北斗,打破美國GPS壟斷背後千億產業等待爆發

孫冰:中國經濟周刊

6月23日9時4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從自上世紀80年代提出設想、1994年正式啟動建設,北斗在26年後的今天,終於完成了全球組網,建立起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星座。這也意味着,中國不僅會逐步擺脫對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也有希望對GPS的全球統治地位發起挑戰。

更為激動人心的是,北斗全球組網之後,會成為一項重要「基礎設施」,可以把能力輸送給各行各業。從「建設北斗」到「應用北斗」,是一個全新的征程。雖然與GPS已經形成的龐大產業生態相比,北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也意味着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擺在面前:一個已然千億級別、未來有可能達到萬億規模的產業正在等待爆發。

北斗已在身邊,「中國精度」的這些本事連GPS都做不到

實際上,遙遠星空中的北斗要比想象中離你我的生活更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曾透露,目前已經有70%以上的智能手機接入了北斗服務,這一比例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再比如,記者從滴滴方面了解到,青桔單車早在2019年就率先在國內推出了搭載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GEO車型,目前已在深圳、武漢、北京等地投入運營。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曾表示,北斗在共享單車的應用,營造的創新模式,讓北斗走進大眾。

實際上,北斗導航系統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比如,為珠穆朗瑪峰「量身高」,記錄武漢醫療廢棄物處理路線……

據悉,目前,可以提供全球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共有四個,除了剛剛完成全球組網的中國北斗系統(BDS),還有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GLONASS)和歐洲伽利略系統(Galileo)。

應用規模最大的是GPS,它是一個以軍用為主的衛星導航系統,所有權、控制權、運營權都屬於美國國防部。在海灣戰爭中,美國GPS所發揮的關鍵作用,至今仍被津津樂道。GPS包含軍碼和民碼兩種信號,前者是毫米級別精度,後者則是分米級別的。因此,目前普通用戶在GPS的使用過程中,定位不夠精準一直是個大問題。
但是,北斗系統則是全球第一個提供三頻信號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而GPS使用的是雙頻信號,這使得北斗可以更好地消除高階電離層延遲影響,提高定位可靠性,增強數據預處理能力,大大提高模糊度的固定效率。

此外,北斗還具備GPS沒有的一項技術突破,即特有的短報文功能。據介紹,短報文,與我們日常短信的形式相似,在各種救援中可以發揮無法替代的作用。汶川地震救災時,在所有高度依賴光纖和基站的通訊手段都因基礎設施大面積損壞而無法使用的情況下,就是北斗一代設備發出了來自震區的第一條消息。

北斗全球組網之後,「中國的北斗」成為了「世界的北斗」,這不僅意味着我國將擺脫對國外全球衛星導航服務的依賴,也有望打破美國GPS的壟斷。

生於北斗不止北斗,萬億產業按下啟動鍵

各國建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都會同時承擔軍用和民用兩個目的。在民用領域,由於GPS進入應用市場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尤其是智能手機浪潮下,美國GPS系統已經構建了龐大而完整的商業生態。中國北斗能否乘風破浪、逆風翻盤呢?

「北斗完成全球組網意味着它從一個區域型服務的系統變成全球範圍提供服務的系統,服務廣泛性發生本質改變后,過去產業集成北斗服務的最大顧慮和障礙沒有了,因此,可以讓全產業鏈受益,尤其是芯片和終端產業。」千尋位置CEO陳金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千尋位置成立於2015年8月,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發起成立。據介紹,千尋位置負責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建設和運營,目前已完成了近2600座基準站建設和組網工作,包括專線鋪設、設備安裝、系統調試等,整網系統全部使用國產設備,核心技術、芯片、算法全部自主可控。

陳金培表示,簡單來說,千尋位置就是提供了一個「增強版的北斗」,通過建設在全國各地的北斗地基增強站,接收天上的北斗衛星定位信號,實時計算衛星定位誤差,為數以億計的用戶提供了高精度定位服務,可以實現厘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納秒級授時。

6月23日,在北斗完成全球組網的同時,千尋位置也對外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加速輔助定位服務用戶數已經突破5億,覆蓋國內大部分安卓手機,這項服務將耗時30秒以上的初始定位時間縮短至3秒。」由此,千尋位置成為繼蘋果、谷歌、諾基亞之後,全球第四家掌握這項技術的公司。

來自千尋位置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首個支持北斗衛星系統的加速輔助定位服務《千尋立見》的總用戶數突破5億,總服務次數超過5500億次,日活躍用戶超過1億,日服務次數超過12億,服務覆蓋全球230超過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75%的用戶來自中國本土。這意味着每4個中國人裡面,就有1個用了北斗加速輔助定位。
從建設北斗到應用北斗,打破美國GPS壟斷背後千億產業等待爆發

目前北斗衛星可見數量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了GPS 數據來源:千尋位置
在陳金培看來,從衛星導航系統本身來講,北斗導航系統的能力,無論是天上北斗衛星,還是地上的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在技術和產品服務成熟度上,現在已經完全超越了GPS。但不成熟的地方在於產業鏈條,包括從芯片到天線、智能終端、應用場景等。

「衛星導航系統的集成需要一定的時間,GPS比我們早發展了二十幾年,而我們剛剛升級為一個全球系統,從全球產業鏈角度來講,目前還是有差距的。」陳金培說。

掘金北斗,「北斗+5G」想象空間巨大

從建設到應用,北斗的另一個故事才剛剛開場。尤其是在隨5G而來的萬物互聯網的新時代,萬億級別的物聯網,數量遠超智能手機的智能硬件,都需要定位服務,這也帶來了「北斗+5G」無比巨大的想象空間。諸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公共安全、互聯網應用、IoT物聯網、無人機無人車、智慧城市、氣象預報、能源調度、農林牧漁、減災救災……

實際上,衛星導航服務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且仍在高速增長。歐洲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局發布的《2019年全球衛星導航市場報告》預測,到2029年,全球衛星導航市場總產值預計約為3244億歐元(約2.6萬億人民幣),將會比2019年的1507億歐元翻一番,而亞太地區市場容量將超過全球一半。

來自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的《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也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而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則顯示,2018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超過3000億元;2019年產業規模超3600億元;預計到2020年產值將超4360億元。

走在全球前列的中國5G,加上北斗加持,以及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此的大背景之下,「掘金」的號角聲似乎已經吹響。

在陳金培看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的進程對於時空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強烈,大數據時代需要同時具備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大要素,時間與地點的輸出能力正是要靠北斗這樣的時空智能基礎設施。

更為關鍵的是,陳金培認為,北斗的高精度能力將催生巨大的創新,比如一些自動控制設備將不再滿足於幾米、幾十米的精度,這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新場景和新需求。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變成時空智能的基礎設施,就像空氣一樣,會融合到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技術當中。北斗在應用層的創新,不僅用到了智能手機里,還將會用到了很多我們想不到的地方。|陳金培希望,有一天北斗可以被集成到千億級的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終端當中。

不過,北斗帶來的產業熱潮也需要一些冷靜的思考。實際上,在資本市場,所謂的「北斗概念股」已經被熱炒了多年,但「蹭熱點」的居多,有硬核實力的並不多見。

再比如,早在2013年《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布時,國內就掀起了一波「北斗產業園」建設熱潮,但截至目前,我國40餘座北斗產業園中,建成並投入運行的還不足一半。

可見,北斗這波產業熱潮當然要跟,但需要真功夫。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