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躍上國際政治頭版,不是因為它曾是昔日中東強權,而是原本2400萬人口中,已因內戰死了上百萬,難民竟佔全國人數的一半,逃難至各地,形成二戰後人類最大難民潮。
敘利亞的悲歌,如一曲唱不出聲音的啞調,啞口了全世界。
在一般世人眼中,阿薩德父子(父親哈菲茲·阿薩德和兒子、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是不折不扣的獨裁者,反抗他們的人,是為了打破其獨裁。在美國人眼中,阿薩德主張國家社會主義,長期親蘇聯(俄羅斯),因此是西方秩序的挑戰者。但真的深入了解敘利亞的政治,問題從來沒有那麼簡單。
悲劇不是一天造成的
2011年阿拉伯之春,已是敘利亞第N回合內戰。
阿薩德政權的政治理念之一,是促進大阿拉伯主義。他和利比亞民兵打死的卡扎菲,都是埃及領袖、前總統納賽爾「大阿拉伯主義」的信徒,反對宗派彼此戰爭,呼籲結束自十一世紀以來阿拉伯世界的彼此殺戮。
阿薩德的政權理念之二,是將敘利亞轉型為經濟發展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切的核心,高於任何宗派。
敘利亞多數民眾屬於遜尼派,阿薩德和多數政治領袖則隸屬回教少數派阿拉維派(Alawis)。在ISIS崛起前,遜尼派民眾多數支持穆斯林兄弟會,並不認同阿薩德的「國家社會主義」。
穆斯林兄弟會成立於1928年,提倡政教合一,政治與宗教都應回到回教的基本教義,至今仍相當活躍,包括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哈馬斯,埃及被軍事政變的前民選總統穆爾西等。也因此,許多人在敘利亞內戰初期即警告美國國務院及白宮,不要輕易介入敘利亞內戰,因為阿薩德的反對勢力與「民主」、「西方」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希拉里仍然愚蠢地作出決定,透過土耳其將武器交給了反抗者。當然,最終她沒有意識到情況會更糟。反對派得到了武器后,不只沒有民主、不只形成回教激進勢力,還成為前所未有的恐怖ISIS的溫床,接着2014年攻入伊拉克,成為ISIS;2014年底再越過地中海,「聖戰」攻陷了利比亞。
敘利亞上回最著名的內戰後,1982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獲准進入遜尼反對派曾經盤踞的地點,他筆下寫着的這個「破碎的城市」,古城區已被炸平,死亡人數是五千還是三萬不得而知。佛里曼以一位當地居民的話語註解這場內戰:「一切都沒了。」
佛里曼的文字如寓言,但早寫了三十年,如今的敘利亞真的走到「一切都沒了」。ISIS炸毀古城,ISIS斬首殺害保護古迹的歷史學家,半數國民成為難民……一個曾經想帶着「永恆」訊息的文明之地,正全面消失。
西方的謊言與背叛
閱讀敘利亞今日的悲劇,我們需要理解兩個註解:一,為何阿拉維派只掌握12%的人口,卻可以成為敘利亞半世紀的統治者?二,英法等西方強權,在過往歷史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後者非常重要地說明「大英帝國」及「偉大的法蘭西」為何在此次難民潮中,不論法國前總統薩科奇、法國極右派政客勒龐、到法國現任左派總統奧朗德,均對敘利亞難民唯恐避之不及。因為他們知道,英法是敘利亞歷史中,多次的背叛者。
阿薩德政權所屬的阿拉維派,群居於敘利亞西北部,山脈崎嶇,民眾窮困,卻擁有一股無人能及的族群自立傲氣。自11世紀初,中東大半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敘利亞人長達四百年被奧斯曼帝國粗暴地對待,苛捐雜稅,一貧如洗。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奧匈和德國陣營,對抗英、法與俄羅斯。英國人鼓動敘利亞等阿拉伯人起而反抗奧斯曼,並承諾戰後阿拉伯人可依其原始部落,劃分區域建國獨立。1918年9月30日,以阿拉維派為主的阿拉伯游擊隊,進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民眾熱烈歡呼,四百年的剝削暴政,終於結束了。敘利亞人天真地以為,他們已經爭取到了獨立!
不久之後,敘利亞人才明白上當了。英國並未遵守承諾,早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而且在鼓動阿拉伯人參戰之前,英法早已秘密簽署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密約瓜分戰後領土。敘利亞的國土被活生生分割,中西部地區由法國殖民,東北部擁有油田區劃入伊拉克,由英國殖民。
獨立,沒有了;油田,沒有了;領土,永久分割了。一切都沒有了,在一次大戰結束后。
阿薩德所屬的阿拉維派,由於擅長吃苦,驍勇善戰,自對抗奧斯曼土耳其起即是阿拉伯游擊隊的主力軍。到了法國殖民時代,仍是最重要的民族主義戰鬥部隊。現任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如今困居大馬士革,他的曾祖父曾和土耳其人作戰,他的祖父反抗法國殖民。
1946年4月17日,敘利亞終於在二戰後一年,相隔英國人對他們的承諾三十年後,贏回了三分之二的國土,獨立了;但也永久失去了古老敘利亞的東北部,如今伊拉克人稱摩蘇爾的那一大片土地。
獨立后的敘利亞,遜尼派佔72%人口,阿拉維派佔12%,基督徒佔13%,另有約3%德魯士族。遜尼派傳統精英理所當然掌握了領導權,但是他們在「以色列建國」事件中的「怯弱」,使敘利亞人普遍對遜尼派傳統精英高度不滿。
現任總統阿薩德的父親,是當年反政府的活躍分子,他在街頭的演說鼓動了非常多敘利亞人,一躍成名:「敘利亞在過去四十年所做的犧牲既明確又輝煌,敘利亞在過往失去了大批土地、人民、子弟、經濟及一切,卻換來英國人容許以色列對我們聖地的佔領……」
他的聲音,共鳴了多數敘利亞民眾,包括遜尼派。於是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敘利亞政局以挽救聖城耶路撒冷為名,陷入不斷的動蕩。工會、學生、不同反對派,頻上街頭抗議「懦弱又腐化」的政權。
民族救星 VS 獨裁者
1954年敘利亞第一次政變,1963年第二次政變,那一回,阿薩德的父親哈菲茲·阿薩德官拜空軍總司令。到了1966年,敘利亞在短短十七年,已歷經大小十三次軍事政變,哈菲茲再度押對寶,高升國防部長,從此掌握軍隊。1970年11月13日,他再度發動政變,阿薩德時代正式登上舞台。哈菲茲小心翼翼不提宗派的歧異,只說「順應人民要求,趕走了一群小流氓」。
哈菲茲正如利比亞的前強人卡扎菲,有着好幾個臉孔:一個臉孔對抗帝國奮戰的理想;一個臉孔不惜一切奪權;一個臉孔對付反對者,既懂得籠絡人心、更知道必要時「摧毀其一切」。
1970年代初掌權時,他明白掌握軍隊是阻止不斷政變主要的脊樑,於是凡軍官階層,皆享有特別高薪、豪宅、免費醫療,高階司令官皆納入決策系統。同時為了「超越」宗派的對立,敘利亞必須建立一套思想,成為團結的國家。他的答案:國家社會主義以及支持巴勒斯坦人的阿拉伯民族主義。
研究中東的政治學教授霍普伍德,曾經如此評價敘利亞現任總統阿薩德的父親哈菲茲·阿薩德:「阿薩德的確給了敘利亞某種穩定性。」阿薩德政權領導的敘利亞,從未有太多的經濟生活改善,但透過「支持巴勒斯坦」及「國家社會主義」,雖然歷經多次被遜尼派反撲、刺殺,在2011年之前,阿薩德父子仍牢牢掌控多數敘利亞地區。
「雖然我們看到周遭所有阿拉伯國家,競相走向投降之路,但是敘利亞仍將努力,避免阿拉伯精神全面崩潰,」這是哈菲茲·阿薩德的名言。
2000年6月10日,統治敘利亞三十年的強人哈菲茲·阿薩德死了,兒子巴沙爾·阿薩德繼承。他沒有父親的狡詐,只繼承了父親的狠毒;他受了倫敦短暫教育,娶了美麗的妻子,西方一度對他有「幻想」。接着,敘利亞自2007年起陷入千年乾旱,連續四年,2011年後「阿拉伯之春」風吹向了敘利亞,他沒有能力應付;2013年他更涉嫌動用化學武器「沙林」屠城,至少1300人在抽搐中死亡。
然後一個比阿薩德主義更挑戰西方、更「大阿拉伯」、更「殘暴」的ISIS力量崛起。ISIS以多數敘利亞遜尼派人口為主要支幹,在敘利亞所向無敵。
曾經的文明古國還剩下什麼?一切都沒了
於是,「敘利亞」一個曾經試圖帶着永恆訊息的古老文明國家,如今除了恐怖、難民、死亡、悲劇、四處被拒絕、被毆打、葬身地中海、橫躺沙灘這些同名詞之外,「一切都沒有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