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一領土大國,俄羅斯有着無比輝煌的歷史。早在沙俄時代,俄羅斯便崛起為一流世界大國,而到蘇聯時期,俄羅斯更是脫穎而出,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兩大超級大國之一。
只不過,這一切都是過去式了。隨着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不過,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遭受了解體之痛,俄羅斯依然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並繼承了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憑着這份家底,俄羅斯雖然退出超級大國行列,但仍不失為世界級大國,與中、歐並駕齊驅。
但話又說回來,家底雖然豐厚,但國家面臨的形勢卻依然堪憂:從內部看,俄羅斯的經濟體系業已崩潰,只能依賴販賣資源維持;而國內的地緣結構缺陷(西重東輕),以及民族隱患(邊緣地區少數民族缺乏對俄羅斯國家文明的認同)依然嚴重;而從外部看,俄羅斯龐大的國土面積,以及位居亞歐大陸北部中央的地緣區位,決定了它與幾乎所有外部主要勢力,都存在結構性的地緣矛盾——不僅作為全球霸主的美國,不可能放過這個具備威脅自己霸權潛力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伊斯蘭、歐洲甚至中國,即便現在處於各種各樣的理由,未必願跟俄羅斯翻臉,但結構性地緣矛盾的存在,也決定了只要時機和條件合適,它們也肯定很樂意給這個卧榻之側的猛虎卸下兩條腿來。
這種內外交困的處境,以及現實及潛在的隱憂,決定了俄羅斯根本沒有「守業」的戰略空間和可能,對這個世界大國而言,整個國家猶如逆行在湍急的河流中,要麼就是力挫群雄,重塑蘇聯輝煌,要麼就是再次解體,徹底喪失世界大國的資本,從此退出主流國家舞台。像如今這樣半死不活的苟延殘喘,不是俄羅斯的常態。
那麼,東山再起和二次解體,哪一種可能性對俄羅斯相對更大一些呢?從眼下形勢來看,俄羅斯未來二次解體的可能性,會稍微大一點。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判斷:
首先是俄羅斯的地緣結構缺陷。俄羅斯雖然國家形狀看上去比較規整緊密,但實際上,其本部核心區位於國土最西端的東歐平原,廣袤的北亞領土不僅與本部地緣距離遙遠,而且由於緯度偏高,自然環境惡劣,這既影響力其之開發利用,也削弱了俄羅斯本部影響力對其之投射。再考慮到俄羅斯本部所在的東歐平原,本身並非世界一流地緣板塊,其地緣潛力相對有限,這使得俄羅斯這個國家,在地緣結構上天生存在不穩定性。當國家強大時,尚可以保證對邊緣國土的控制,但當國家衰落,邊緣地區很容易就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脫離而去——蘇聯的解體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經過蘇聯解體,現在的俄羅斯,內部分離主義傾向已經減弱許多(東歐平原西部、南高加索以及中亞這三個受外力影響最大,或者地緣格局最獨立的板塊已經脫離而去了),但由於俄羅斯西重東輕,東西跨幅巨大的國家地緣格局依然沒有改變,所以這種分離隱患依然不可能完全消除,隨時可能因為俄羅斯的繼續衰落,導致分離主義傾向再起(比如車臣戰爭,)。
其次是俄羅斯的慘淡現狀。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經濟體系徹底崩盤,雖然普京上台以後,俄羅斯的經濟頹勢得以阻止,但也僅僅是止跌而已,衰落的整體格局並沒有逆轉。而且隨着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制裁,俄羅斯再度遭受重創!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不過是階段性的。畢竟俄羅斯歷史上並非沒有遭受過重大挫折。最典型的就是一戰以及隨之而來的蘇俄——白俄內戰,使當時的俄羅斯遭受重創,國家基本被消耗殆盡。但隨着蘇聯政權的穩定,不過短短二十年,俄羅斯不僅緩過了氣,而且一舉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較之前更加強大。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蘇聯解體以及之後的二十來年衰退,對俄羅斯造成了巨大傷害,但只要俄羅斯接下來能穩住陣腳,重新崛起未必沒有可能。
當然,如果以歷史為鑒,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何況俄羅斯畢竟還有17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單憑這份家底,看上去也足以對俄羅斯的東山再起構成強大支撐。
但是,這些僅僅是表象而已。其實今日俄羅斯所面臨的時代環境,與當年蘇聯成立時已經大有不同。
首先說經濟層面。蘇聯成立時,第二次工業革命業已接近尾聲,革命成果大多已經出現並成熟,進入普及期。通過對這些機器大工業成果的推廣和利用,蘇聯對荒漠凍土帶國土的開發利用程度大幅增加,由此邁入了大型工業國的行列。
只不過,雖然蘇聯在工業規模上迅速坐大,但質量上,受限於客觀條件,蘇聯工業的成色一直談不上太高——除了軍工以及為之配套的少數重工業體系,其他領域大多以傻大黑粗聞名。
不過,這在當時並不是問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期已經過去,蘇聯建國的頭幾十年,世界處於工業革命成果普及推廣期,代際差距不明顯;而且以機器製造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工業,其所謂的質量成色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也僅僅體現在單位產量,以及單位資源消耗的高低——對於這一點,有着大量可開發土地,以及無窮無盡資源寶藏的蘇聯,完全可以通過工業規模的優勢加以彌補。
但蘇聯解體時,人類已經進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期。這次革命與之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最大不同,就是其主要不是以一般工業品產量,而是以產品科技含量為最大評判標準——這意味着同類型產品,由於科技產量的不同,其內在價值有着天壤之別。
俄羅斯受制於自然環境,除軍工以外的整個工業體系科技含量先天不足,以前憑着規模及資源優勢,尚可以加以彌補。現在隨着代際差距的拉大,再想通過這種老辦法來對沖,就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迭代速度十分之快,這更使得俄羅斯的落後工業體系難以儘快跟上,反而被主流越拉越遠。
當代工業的科技屬性,以及快速迭代特徵,使得俄羅斯質量不足數量補的傳統套路失靈。隨着主流工業科技含量的不斷提升,俄羅斯的工業體系越發落伍,連追趕的機會都沒有,最終只能被迅速淘汰。蘇聯解體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俄羅斯的工業體系卻遲遲未能規模性重建,這足以證明其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適應。
而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也使俄羅斯東山再起的資本被相對削弱。俄羅斯最大的資本,就是那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通過對這廣袤國土的開發創造收益。在蘇聯成立時,這一套是很有成效的。當時的列強,經濟上大體還屬於各自為政階段,通過對自家地盤(領土和殖民地)的開發,從中積累收益。但在當代,全球化成為潮流,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突破了國家勢力範圍的限制。列強通過對全球經濟鏈條的整合,將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已開發地區,都演化為自己攫利的土壤——無論是早期的美、日、歐,還是作為後起之秀的中國,都是依賴這套全球範圍攫利模式,成就自己的國家發展大業。
這就使得俄羅斯的領土優勢被相對消解。俄羅斯雖然地盤大,但再大,也大不過五大洲;而且俄羅斯的絕大部分領土,開發程度還十分之低,所以能產生的效益,也遠不如對全球已開發地區的經濟整合來的多。
當然,俄羅斯也願意加入全球化鏈條,把自己的利益觸角延伸到全世界。但且不說俄羅斯工業體系業已崩盤,除了販賣資源,以及吃蘇聯的軍工老本,再拿不出有競爭力的工業品。就算俄羅斯工業體系能夠追趕上時代潮流,但其龐大身軀對美國霸權的威脅,以及結構性地緣矛盾對中、歐、伊斯蘭的潛在壓制,決定了這個星球上的主要勢力,很難對它完全敞開胸懷。至於其他邊緣勢力,且不說體量較小,難以填飽俄羅斯胃口,而且與俄羅斯的地緣距離還相對遙遠,這使得俄羅斯也很難通過全球化受益。再考慮到隨着中國高速崛起,全球化在西方已有退潮之勢,這使得俄羅斯的拓展利益觸角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以上是從國家實力角度而言的。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俄羅斯的未來形勢,也十分不利。
俄羅斯龐大的身軀,以及位居亞歐大陸北部中央的地緣區位,決定了其與美、中、歐,伊斯蘭等全球主要地緣勢力都存在結構性的矛盾——這種艱難的地緣環境,決定了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格局面臨長期的隱患。
當然,美、中、歐、伊各有自己算盤,不可能齊心對付俄羅斯。比如之前美國制裁時,歐洲就頗為不情不願,而中國則更是直接力挺俄羅斯,伊斯蘭內部的分歧,也使得它們對俄羅斯的威脅難成大器。所以,很多人會覺得,俄羅斯看則險矣,但依然有足夠的穿梭轉圜空間——當年中國那麼艱難,不照樣在夾縫中硬沖了出來嗎?
但實際上,俄羅斯的處境遠比中國惡劣。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邊緣,與歐洲沒有什麼結構性地緣矛盾,與伊斯蘭的衝突也不太明顯——至於種族和意識形態衝突,這個在現實利益面前是比較容易化解的。至於俄羅斯,雖然中國與其結構性地緣衝突嚴重,但在聯合抗美的大環境下,這種矛盾被有效壓制——而且俄羅斯的驟然衰落與中國的快速崛起,使得隨着時間推移,中國的在兩國關係中更加佔據主動。
所以,全球主要地緣勢力中,真正與中國有着結構性矛盾的,也無非是美國一家而已——這在政治上給了中國足夠的轉圜空間。再加上美國的資本性國家特質,使得中國可以相對容易的通過經濟捆綁,從利益角度對它進行有效制衡。
但俄羅斯就不行了。俄羅斯縱然可以利用列強矛盾從中轉圜,但俄羅斯龐大領土與地緣區位,決定了不僅美國這個全球霸主要打壓它,歐洲、伊斯蘭,也因為無可調和的結構性地緣矛盾存在,對它內懷抵觸和戒備——俄羅斯與二者之間的戰略轉圜餘地,遠不如中國與二者之間廣闊。
至於對中國,雖然蘇聯時代,俄羅斯對中國佔盡優勢——但那是建立在中國仍處於農耕時代條件下的。隨着中國步入正軌,俄羅斯已經不大可能重現當年格局——這也就是說,俄羅斯的大國復興之路,遲早要面對一個強大的中國。而俄羅斯與中國接壤的北亞,又是極端的貧瘠、虛弱和邊緣,與中國方面的華北、東北、西北三大臨俄板塊有着質級的地緣實力差距,這意味着中俄戰略格局中,中國有着巨大的地緣和實力優勢——這都會對俄羅斯構成嚴重掣肘。
雖然現在中俄關係密切,但這種密切,只是建立在聯合抗美基礎上。一旦中國建成東亞新秩序,有了與美國分庭抗禮的本錢,中俄的親密夥伴關係也極有可能走向終結。考慮到中國屆時的實力,以及中俄緊密的地緣關係以及結構性的地緣矛盾,中國對俄羅斯的實質性威脅,恐怕未必會小於之前的美國。這也就是說,俄羅斯始終會面臨強大的地緣壓力,而始終缺乏一個單純憑藉物質利益,就可以打開局面的戰略空間。
更具體點說,如果俄羅斯不能在中國大國崛起實現之前完成自己的國家復興,那麼如果中國戰略調整,將目標對準俄羅斯,那俄羅斯的局面將非常糟糕——它將面對一個綜合實力不遜於當年美國的大敵,但卻再難找到一個有力的外部支撐(現在美國收拾俄羅斯,俄羅斯還可以得到中國的力挺),這種格局下,俄羅斯的外部形勢將徹底惡化!
內部地緣結構上的先天不足,對新經濟模式的水土不服,以及外部地緣環境的結構性矛盾,使得俄羅斯的大國復興之路遍布荊棘,戰略空間很難取得實質性突破。而逆水行舟的時勢大環境,以及中國東亞破局的箭在弦上,使得俄羅斯又缺乏足夠的時間,來加以調整和轉圜。所以雖然俄羅斯未來是興是衰,現在難以定論,但至少從現下形勢而言,俄羅斯二次解體的可能性,還是要比東山再起大一些。
當然,這裡面也有變數。比如從地緣格局而言,如果中國真的擠走美國,建立起自家主導的東亞新秩序,那麼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多半會轉而支持俄羅斯——就像上世紀80年代扶中制蘇那樣(實際上特朗普的外交思路,就已經有這個苗頭)。如此一來,俄羅斯就算與中國,反目,但卻可以得到美國力挺——這麼算的話,它依然有足夠的外部支撐。
不過,即便如此,俄羅斯屆時的處境,依然會比今日更加艱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