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需要被拯救的,到底是地球還是我們自己…

2010年,柴靜在央視節目《面對面》中專訪了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就「什麼是公平的減排方案」展開了對話交流。

Who-needs-to-be-saved


當人們在漫天霧霾里痛苦不堪的苟且憤慨時,這位中科院院士從他的專業視角,一語道破問題的實質所在…

以下選自知乎網友汪峰的評論:
首先表明態度:從丁院士身上我看到了支撐中國發展的脊樑,正是有無數默默無聞的奉獻的學者才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向他們致敬!

這個採訪最主要的矛盾在於柴靜與中科院丁院士在認知層次上的差距(其原諒我使用的是差距而不是差異)。丁院士作為研究古地質的泰斗,其研究的時間跨度以億年計,同時長時間的科研工作也使其相對於普通人更加的理性而富有遠見。

這造成了丁院士在看待問題的時候站的更高,看的更透徹。

他讓我們明白了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它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歷史等一系列問題。而柴靜在這個採訪中所表現出來的,更像是一個普通人針對環境問題所發出的的詰難。憑藉著自己的直覺和生活經歷,妄下論斷。從立場上就與丁院士相悖,所以我們在視頻中看到柴的面部表情多次表現出驚訝和對對方的不認同。

首先針對這個視頻,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柴靜犯下了幾個普通人都會犯但是卻難以察覺到的錯誤:

1.首先柴是站在自己預設的立場上來看待環境問題。
這是也是由她的生活環境所決定的,她所代表的是生活在北上廣和歐美發達國家,有着豐厚的物質和經濟條件,所以不滿足於現在渾濁的空氣,想要追求更好的空氣質量和生活品質的都市白領的聲音。但是她沒有意識到的是,同樣是獲得乾淨的空氣。每個人甚至每個群體所付出的代價是不一樣的。作為一線城市的白領階層,他們所要做的或許只是少開幾次車,少抽幾根煙,甚至是隨手關一下電源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但是作為河北省的中小鋼鐵廠及工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是工廠的倒閉和工作的丟失。作為一個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如果你讓他為了改善環境停止焚燒喬木而改用天燃氣或者無煙煤的話,他們面對的很可能是在自己所剩無幾的收入中額外的支出一大筆錢。這些錢原本可以為家人添置幾件衣服,也可以為孩子多買幾本課本。但以柴靜為代表的所謂的精英階層,他們想當然的把自己的訴求當成了全中國人民的訴求,他們掌握了話語權,他們每天發出聲音。但是如果你現在去農村或者去非洲採訪一下當地人民是願意要溫飽的生活還是要藍天白雲,恐怕我們又會聽到另外一種聲音。但是,他們不會上網,他們沒有引導輿論的能力,也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發聲。因為這種事在目前看來,似乎有那麼一些政治不正確。
西方發達國家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上也扮演了柴在中國類似的角色,他們享受到了工業革命的紅利,物質經濟都遠遠好於發展中國家,掌握了國際話語權。
但是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全世界還有數以億計的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對他們來說,發展才是硬道理,他們需要的不是藍天白雲,而是吃飽穿暖。他們連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你卻要求他為了全人類放棄發展。這本身就是對發展中國家人權的一種剝奪。

2.柴還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她潛意識的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和所謂的主流科學界的結論是正確的。
但是正如丁院士在視頻中所反駁的一樣,科學家沒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科學是以事實判斷為依據的,我掌握了事實,那我便是主流,無關名氣人數。所以我們在視頻中看到柴屢次按照西方塑造的價值觀和邏輯來對丁院士進行責問。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發展的很好了,所以我們要保護好地球環境,讓我們這樣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續下去。我才不管亞非拉還有多少人吃不飽飯,看不了病。我們發展到現在,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你們不行,你們不可以和我們一樣消耗大量資源,這樣地球溫度會上升,生態系統會被破壞。

借用評論中的一段話:
「發達國家11億人口拿走44%,剩下的56%給發展中國家的54億人口,柴靜是100%佔在發達國家的立場去質問丁仲禮,逼的丁仲禮回應柴靜 :中國人是人不是人?」
「柴靜質問丁仲禮指責IPCC,丁仲禮回應為什麼不能指責,柴靜:我看到你的措辭是很激烈的,有這個必要嗎?柴靜不是做了多年的電視採訪的媒體人?這次《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的視頻,措辭不很激烈?」
「柴靜提出科學家不能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而應為人類共同利益。丁仲禮回答精彩: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保護發展中國家的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的落實,難道不是人類的利益嗎?這是國家利益嗎?這是個人利益嗎?」
「柴靜指責丁仲禮,科學家介入政治,對身份提出疑問,考量問題是為國家為前提等;就差把話挑明:丁仲禮是五毛了。搞不懂為中國人為什麼就和為世界矛盾。排放量是發展權,是人權,不懂為什麼柴靜會認為:中國爭發展權就是違背世界利益了?」

3.柴人為的將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割裂開。
她不自覺地認為按照發達國家的模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讓全人類過的更好,卻不知道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和發達國家是完全不同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質生活,更好的醫療,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就業。這就和馬斯洛需求理論一樣,只有當我們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以後,我們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需求。但是柴將這個需求割裂開,將西方發達國家的需求當成了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並要求他們按照西方的標準全盤接受。這也造成了在視頻中丁院士反問:「難道中國人就不是人了嗎」?這看似不可思議,但是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無論我們怎樣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通過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經驗來進行思考。同時我們也會不由自主的認同更好的環境中所產生的更高的標準,並以此為標準要求處在更低生活層次的人們。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矛盾與衝突。
從香港對大陸的地域歧視到種族問題,從pm2.5的治理到國際二氧化碳的減排,都是這個問題的不同表現。當然,最後往往是制定標準掌握資源和話語權的群體獲得了勝利。但是勝利者不一定是正義的,我們不能因為失敗就放棄思考和反抗!

4.作為一個記者,在這次的採訪中,個人認為柴沒能夠做到一個記者該有的客觀和公正。
過多的代入了個人主觀的判斷。採訪中不斷地表現出對丁院士觀點的不認同,提出的問題也有很多誤導性的詞語,有一種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還誘迫被採訪人用自己的嘴說出他們的既定觀點的感覺。視屏中多處表現出對被採訪對象的不屑。就這個視頻來看,我個人認為柴靜有悖與一個記者的基本素養。最近網上也出現了一種陰謀了的說法,說是柴在採訪中扮演了黑臉的角色,刻意反襯丁。對於這種腹黑的陰謀論論調我們不做過多評價。

以上幾點主要是針對柴靜出現的一些問題的批判,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我們絕大多數的網民和公知們對這件事的認識程度也僅僅甚至還不到柴靜對問題認識的深度,他們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全人類的問題,他們也是想當然的把自己的需求當做絕大多數人的需求,並為此而洋洋得意。對於網絡上不同的聲音無所顧忌的謾罵和攻訐,彷彿和主流不同的都是異類。借用丁院士的一句話:科學家沒有主流,科學是對真理的判斷。感謝丁院士,也感謝柴靜讓霧霾和環境問題引起的大家的關注和討論,同時也讓更多不同的思想和聲音可以碰撞出文明的火花!

再來談談丁院士,本人看完了這個視頻之後最大的感觸不是關於環境問題,而是丁對於地球環境發展的理解已經到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難以理解的高度。目前絕大多數的人對於地球環境變化的態度是停留在自己作為這個星球的主宰,為了保護物種的延續並且作為這個物種內部的一員而產生的擔憂之情。但是丁院士給我的感覺是他已經跳出了人類這一物種內部,站在地球的高度,以億萬年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環境問題。人類所做的這一切和這個星球上無數物種一樣,只不過是在消耗完自己生存所需的資源以後走向滅亡。對於人類來說,可能是滅頂之災。但是,對於地球這棵養育了無數物種的大樹來說,可能只是一片失去養分的落葉而已。所以丁院士才會說: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能夠拯救人類的也只有人類自己,那就是在這個和而不同的世界產生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唯有這樣才能夠做到不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也是在我讀完三體之後看到的關於文明的意義的又一番振聾發聵的思辨。

寫了這麼多,深深的感覺到一個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的現代科技工作者比那些情緒化的人文學者更有能力參與現代決策!■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