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在香港:中港兩地面臨不同挑戰

劉子維

在香港這個中國半自治特別行政區,一些來自中國內地或是在本地土生土長的人們也能找到空間了解和信仰伊斯蘭教,但是作為少數派宗教人群,一些穆斯林告訴BBC中文網,他們在這裏所面對的境況與在中國內地有所不同。


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在周二(2月28日)公布中國宗教自由研究報告。在香港的中國穆斯林表示,比起內地,在香港可以自由集會;但香港本地穆斯林認為,香港的包容度仍待加強。

據總部位於美國的自由之家發表的報告,指出自從2012年習近平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後,對宗教的管制更嚴格,除了禁止教徒自由舉行祭典外,對和國族意識相牴觸的宗教——如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健士(James Frankel)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中國兩大穆斯林族群受到不同的對待。

對於已經融入漢族的回族穆斯林來說,宗教自由在近30年間有所提升,更多清真寺、清真學校被允許設立,信徒也能自由的去麥加朝聖;但是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卻因為信仰與國族身份認同關係密切,在中國政府對分離主義的擔心之下面對更強力的漢化與控制。

傅健士表示,香港不只是中國的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為香港帶來文化多樣性。對於在中國的香港穆斯林來說,「奉行伊斯蘭教」所遭遇最大的阻礙不是來自於政府,而是來自於「如何在一個大部份華人不是穆斯林的城市保持穆斯林身份」。

香港大學的穆斯林學生在祈禱室做禮拜。女性祈禱室在同一空間以黑布隔開。

大學推廣伊斯蘭

香港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在二月底舉辦「伊斯蘭意識周」,藉由在校園擺攤展示文宣、體驗穆斯林飲食、現場答問等活動,讓非穆斯林同學能夠進一步了解伊斯蘭文化。

來自中國甘肅的回族穆斯林馬沛聰向BBC中文網表示,他是來到香港讀書,接觸了南亞、東南亞等地的穆斯林同學後,才有更進一步認識自己所屬宗教的想法。他透過網絡,Facebook、Youtube等等平台研究國外穆斯林的演講,自己內心的一些困惑得以解答,因此更虔誠實踐伊斯蘭信仰。

穆斯林在香港:面臨不一樣挑戰

他觀察到中國穆斯林有一個現象:在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家庭,宗教觀念較薄弱,甚至認為信仰宗教是「不進步」的;而在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家庭,信仰會比較虔誠,但人們會對於出入清真寺的人有種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這個人受教育程度一定不高」。

馬沛聰表示,學校非常支持穆斯林學生組織。他一些在中國內地的同學也想在校園舉辦類似活動,但不被學校允許。在中國內地,因為政府不希望宗教集會變成反政府的勢力,因此也會限制教徒集會。

位於尖沙咀的「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是香港最大清真寺。
在香港的穆斯林約18萬人,佔全港人口約2%。其中華人穆斯林約佔4萬人,來自印尼的女性家庭幫傭約佔10萬人,另外4萬是來自南亞或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

傅健士表示,香港的生活方式不利於穆斯林踐行其生活與飲食規範。一位不願具名的香港大學南亞裔穆斯林女學生對BBC中文網表示,她在香港上中學時,因為堅持戴頭巾而與校方發生爭執,最後她選擇在家進行期末考試也不願放棄戴頭巾。

該名女學生表示,她也在孟加拉、泰國生活過,她在這些國家奉行伊斯蘭教義並沒有受到阻礙。

父親是北非馬里人、母親是香港人的溫家豪表示,他聽說過一些香港僱主會禁止穆斯林員工做一天五次的禮拜:「禮拜時間最多不超過五分鐘,但還是有僱主借機刁難。」

而在近年來媒體常將伊斯蘭教與「恐怖襲擊」聯繫在一起,加深了「伊斯蘭恐懼症」,使得他的香港親戚反對他實行伊斯蘭教教義。

來自東南亞的家庭幫傭構成一大部分的香港穆斯林人口。她們在周日放假時常會聚集在一起。

香港因為清真寺不足,不同族裔的穆斯林因為共用清真寺而有更多交流機會。傅健士舉例說,在香港島灣仔的一座清真寺,是由華裔教長楊興本主持。

在禮拜時,他會使用中文、英語、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傳道。該清真寺的食堂提供的是中國口味的清真食物,不同族裔的穆斯林也都一起享用。■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