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帶一路」 你就讀懂了未來的世界

水木然

世界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今全球步入4.0時代,大國在博弈、小國在站隊,商業、經濟、體制都在經歷蛻變,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平民百姓,只有能看透規律的人才能成為歷史的舵手。


歷史上所有的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有圍繞它的崛起展開的全球化運動。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個從歷史到今天一以貫之的過程,而是各有各的特色。所以,無論是古羅馬全球化,還是大秦帝國的全球化,今天看來,都只能算是一種帝國擴張的區域化過程。真正全球化,是從近代的航海時代開始的,從此人類已經經歷了4波全球化,分別是:
1、航海時代(全球化1.0)
2、殖民時代(全球化2.0)
3、霸權時代(全球化3.0)
4、多極時代(全球化4.0)

公元1400年以後的兩百年間,歐洲繪圖人筆下的幾大塊陸地宛如正在成長的胚胎,逐漸由模糊的團狀,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見的模樣。

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競爭,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注視同時也相互爭鬥的歷史大幕。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500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範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有意思的是:此時中國明朝鄭和的船隊已經七下西洋,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了幾十年,而且聲勢和規模浩大。首先費用支出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支出的兩倍。而且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 而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人之間。但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也在歷史大潮中消失了。

航海時代大大促進了世界貿易,世界上存儲的物資開始向最需要它們的地方流動,就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化,這就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工業革命的發生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大都採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裝佔領、海外移民、海盜式的掠奪、欺詐性的貿易、血腥的奴隸買賣等。主要通過「自由貿易」形式,把不發達國家、民族和地區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以及廉價勞動力和雇傭兵的來源地,於是世界又形成了一次野蠻的全球化,也就是殖民主義時代。這次全球化,大英國帝國走上了全球霸主之位。

大英帝國的全球化是貿易的全球化,而美國秉承了大英帝國的衣缽之後延續了一段貿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美國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全球接收的是被戰爭重創幾乎癱瘓的歐洲和亞洲兩大經濟體,以及雖然獲得獨立但卻一窮二白的落後區域。為應對這種局面,當時美國執行大規模援助計劃,比如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在援助期間,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這不僅消化了美國的產能,支持修復了歐洲和日本兩個產業轉移副中心,還迎來了戰後長達20年的所謂資本主義「黃金時代」,一舉奠定了市場經濟牢不可破的世界格局和演進路徑,也正式開啟了全球化3.0時代,成就了美國的霸權主義。

物極必反,如今全球經濟發展停滯,美式的霸權主義陷入一片泥潭。事實上,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對全球化形成了永久性的傷害。根據IMF的測算——全球經濟仍然未能走出危機,按照以前的經驗,下跌之後通常都有一個強烈反彈然後逐漸回歸的曲線,而這次危機唯一的例外是下跌之後再沒有恢復。

貿易方面更是如此,貿易正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危機前世界貿易增長通常都是GDP增速的一倍,而危機以來貿易增長的速度低於全球實際經濟增長的速度,這在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

如今投資下降、貿易下降、全球資本流動下降!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明顯的——由於美國的金融泡沫,使得它的需求總體內卷化,這就導致對全球其他經濟體(包括製造國和資源國)涓滴效應下降,涓滴效應指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

這才是全球化停滯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根本原因。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3.0時代,一般都是美國經濟好,大家都跟着樂。而現在美國再也無力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全球經濟也處於衰弱式增長的階段。

此時的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已經出現普遍的過剩產能,在500個主要產品產量中有220種居世界前列,鋼、銅、煤炭等在過去高投資的增長方式下保持了較高產量,至今產量仍居高不下,當投資的邊際報酬持續下降,投資增速開始下滑時,過剩產能將影響到中國經濟增長。所以我們大力提成供給側改革,再鑒於當前國內需求疲弱,短期要消耗高產能較為困難,這時拓展海外需求卻大有可為。

此時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也早已開始潛心總結這30年的成敗得失,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走300年的路之後,又站在了歷史的岔路口開始張望。

中國在努力進行內部調整的同時,也開始對外進行地緣布局,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於是「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應運而生。

「一帶一路」連接歐洲和亞太兩大經濟圈。沿線60多個國家、94個城市。從中國連雲港出發,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閉合成為一個圓環。沿線地區總人口約44 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是目前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將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地帶。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全球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

目前,已確認有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確認出席,另外,還有110個國家會派代表前來參加,這樣算起來,參與本次論壇的國家,將達到138個。要知道,世界上總共才197個國家,能號召138國來某一個國家開會,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

最重要的是:之前外界都認為美國很可能像缺席亞投行一樣,缺席「一帶一路」峰會。但現在,特朗普政府就公開承認,這個倡議很重要,我們還要派代表參加。

美國智庫席勒學會主席公開發言中表示:「如果能說服特朗普總統接受邀請,與中國和其他國家一起共建新絲綢之路,那特朗普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總統。」

這將成一場新的歷史節點,世界以前都是自西向東聯動,而今後世界將東升西落,中國正在為世界格局設計新秩序。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個規劃同當年的美國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有相似的邏輯和背景,但目標也不同,引導的世界格局也大不同。

全球化是從航海時代開始,所以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而且從全球化1.0的航海時代、到2.0的殖民時代、再到3.0霸權的時代,這種傳統的全球化一直都是由西方引領,由歐洲開闢,再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

如今,「一帶一路」將再度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提倡更加包容性全球化發展理念;

這將改變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更加和諧的全球新秩序,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將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最大的創新。

當然,要想真正的協調全球經濟發展,還必須解決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資本的注入。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但是還遠遠不夠,中國必須組建一個新的全球資本中心,來調控全球資源進行國際經濟秩序重建。於是「亞投行」應運而生。由中國在2014年提出籌建倡議,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設在北京。

有意思的是,由美國引導的傳統經濟合作組織的很多成員國,也紛紛加入亞投行。比如G20國家中的14席、西方七國集團的4席、金磚國家的全部成員都正式加入亞投行。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能夠融入到一個新的國際秩序中去。

比如,歐洲一直認為美國主導的全球化3.0時代的經濟秩序存在缺陷,由於歐洲和中國沒有地緣政治齟齬和現實利益衝突,亞投行對歐洲充滿吸引力。2015年3月英國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隨後,德、法、意三國也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作為全球2.0時代霸佔的英國,是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歐洲國家,也是第一個脫離歐盟的國家,於是其它國家開始張望。顯然歐洲的巔峰已過,開始步入衰老期。

世界正由由霸權主義到多元化發展,這就是全球化4.0的多極時代,水木然認為中國正在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是時代和歷史的必然性。

中國將實現全球經濟深度一體化,促進全球資源更大效率的流通,「互聯網+」成為中國治理全球的重要工具,使全球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從不對稱復歸對稱,這也將是消除全球金融危機根源的重要途徑。

中國有比其他國家優越的理念、定位、機制、運行模式。中國對世界的頂層設計是着眼於與國際潮流、與歷史趨向合拍,也是對一家獨大的經濟格局優缺點的摒棄,中國有責任使全球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人類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反覆強調「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開放性,這正是在吸取舊秩序的經驗和教訓——全球化4.0的多級時代不是要塑造一個平行的霸權結構。而是想改進全球化3.0時代中因為個別國家一股獨大、「有錢任性」導致的全球結構難以治理和優化的缺陷。這也是「先邊緣再中心,先增量再存量」的中國自身改革的經驗和靈感的發揮。

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3.0時代格局下,中國通過30年的努力打拚,以血汗工廠起家,以犧牲環境和市場為代價,終於成長為一個大國的「坯子」。現在中國終於可以引領世界進入到多極時代。

在這次全球化4.0升級中,中國必然會有布局全新的對外利益策略。中國以貿易加深跨國經濟聯繫,以投資輸出產能和資本。而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待開發市場,足以吸引全球最優質的產品。電子商務是支撐自由貿易、線上交易的基礎,也將是未來自由貿易的載體。

無論是WTO,還是TPP,今後全球貿易都將逐漸轉移到線上進行,依託中國電子商務的強大優勢,今後中國將成為世界產品的分銷中心。

同時,中國還以各類跨境電商為跳板,塑造一個國際結算中心。醞釀新的貨幣工具:即從傳統的貨幣交易轉為電子交易為主!並在這兩個過程嫁接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最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布局。這是順應歷史大勢所獨創的一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國可以在維持原來的大循環(即,傳統的三個世界──資源國、消費國、生產國的格局)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全力布局小循環:即,以中國為核心——周邊國——資源國(包括非洲)——科技國(美國)——品牌國(歐洲)的新動力格局,進而構造對外交往的全新利益格局,突破原來的三個世界和G2的格局,打破以中國製造、美國消費為主的循環圈,從輸出廉價的中國製造,升級到輸出工程、服務、產能、投資和資本,以致最終的貨幣——即人民幣國際化,參與全球貨幣競爭。

但是世界任何一次新舊格局交替過程中,鬥爭都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總是在不斷的重演,一切歸宿似乎冥冥之中自有註定。面對當今之局勢,我們總能總歷史上找到借鑒。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當時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最為強大,齊國是傳統強國,而秦國是後起之秀,經歷商鞅變法和幾代明君才強大起來。秦和齊形成東西對峙,其他五國穿插其中,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外交活動頻繁,矛盾錯綜複雜。

後來面對秦國的不斷強大,以齊國為首的六國從南向北聯合起來,對秦國成包圍之勢,稱為「合縱」。而秦國為了破招,採取了「連橫」活動:逐個溝通許諾,遠交近攻,孤立各國,然後各個擊破,最終一統了中國!
全球化4.0時代正在來臨,中國迎來了最大的機遇和挑戰。再對比下戰國那段連橫破合縱的歷史,這就好像兩盤棋,棋局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棋子大了一點而已,水木然認為再強大的國家,也不過是歷史這盤棋的棋子。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棋局無法破,那就是「規律」!我們始終堅信一點,那就是誰能順應時代潮流,誰才可以成為真正的贏家。

全球進入4.0時代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英國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在法國的隧道里發生撞車事故,被撞的車子是荷蘭工程師設計的德國轎車,司機是比利時人,事故原因是他喝了蘇格蘭出產的威士忌,整個車禍經過被意大利的自由攝影師跟蹤拍下,該攝影師當時騎的是輛日本摩托車,後來傷亡者經一個美國醫生進行了急救,使用的是巴西生產的藥物。

這就是對傳統世界結構的描述:它在貿易上是美國的設計、日韓的元器件、中國的裝配、資源國的原材料和能源,銷往全球(包括中國但不首發);在投資方面是發達國家產能 FDI,新興市場只有買美國國債;在貨幣方面,美元形成多重投放,它是美國的貨幣,但是其他人的問題。

這就是全球 3.0 時代的產業格局,一直都是由西方引領,由歐洲開闢,再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 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
然而,這種結構已經越來越無法維繫下去了。

2008 年大金融危機、後續的歐債危機和可能即將爆發的新興市場危機,全球經濟陷入震蕩的漩渦,無法自拔。

縱觀如今的世界,各國為了維繫原有的運行機制,每當遇到經濟危機,就會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政府要麼發行貨幣,或者刺激經濟流通,企圖提升消費需求!最典型的就是美聯儲的降息、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歐洲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印度的寬鬆和自由化、其他國家的降息降准、貨幣超發等等。

自從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一共已降息 637 次,美國銀行數據估計目前全球已有 4.89 億人口生活在負利率國家!然而事實一再證明:量化寬鬆並不是靈丹妙藥!

於是我們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日本停滯的發動機仍會怠速,新加坡的位置紅利殆盡,歐洲始終在高福利的泥潭力掙扎;而美國已經把所有制度、人口、資源、貨幣紅利使用到了極致,特朗普當政以後完全不知所向。

根本原因是明顯的——由於美國的金融泡沫,使得它的需求總體內卷化,這就導致對全球其他經濟體(包括製造國和資源國)涓滴效應下降,涓滴效應指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

這才是全球化停滯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根本原因。

各種跡象已經反覆證明一件事:全球經濟已經遇到了一個奇點。美國這個老火車頭,再也拖不動世界了。美國人的大選,是中國人的美劇,恰恰也是歷史的正劇,特朗普一腳踢開了 TPP,說明他對世界原來的那一套也十分不滿。特朗普是美國這個爛攤子的最好收攤人。

美國的危機,恰是中國的機會

中國經濟的節律,是三十年一個周期。從 1949 年建國到 1978 年改革開放,是第一個 30 年,師從蘇聯。從 1978 年改革開放,到美國 2008 年次貸危機,是第二個 30 年,師從美國。目前所處的,是第三個 30 年大周期的開端,在這個階段中國需要走出新的模式,千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美國對中國,是以 10 年左右為節律,自從中美 1972 年尼克松訪華破冰,到 70 年代末,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 80 年代是蜜月期,接着 90 年代是遏制期,2001 年開始,又恢復了蜜月期,2009 年,美國重返亞太,再次對中國進行遏制,一晃又遏制了將近 10 年。(以上兩段話摘自白雲先生)

現在隨着特朗普入主白宮,中美的關係又變的更加微妙。

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壽終正寢,這是世界的危機,卻是中國的機會。美國一直認為全球經濟秩序應該由他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和亞洲開發銀行(ADB)「 聯合主演 」。中國搞亞投行和一路一帶、搞 G2O、搞自貿區、搞世界互聯網大會,完全就是給世界另起爐灶。

因為中國通過 30 年在美式全球化環境下的血汗打拚,終於換來了一個一線大國的坯子。此時的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也早已開始潛心總結這 30 年的成敗得失,我們用 30 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走 300 年的路之後,又站在了歷史的岔路口開始張望,這次我們責任更大,因為我們每邁開一步,世界都緊隨其後。

英國《金融時報》的肖恩?唐南 ( Shawn Donnan ) 曾指出:在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 ( Barack Obama ) 在 APEC 峰會上與其他領導人會面時,他可能覺得「 他正在把全球經濟的鑰匙交給中國領導人」。的確,中國是這個世界的希望,只有中國才能帶領世界走出泥潭,新的世界一體化正在形成。

不是製造業強國,而是互聯網強國

在改革開放的 30 年裡,中國給世界貢獻了各種各樣的產品:衣服、褲子、鞋子、玩具、電視機等等,國際上說我們是世界工廠。

在未來的 30 年裡,中國會繼續秉承改革開放的大旗,但是中國給世界的貢獻不再只是產品,而是能深刻影響人類、世界發展的 「 思想」 武器。
在向世界輸出產品的年代,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國際上說我們是世界工廠。要想向輸出自己的思想,中國必須依靠互聯網,把自己變成互聯網強國。

美國人為什麼說大數據是未來的石油?因為他們深深的知道,信息決定着一個世界的未來。

未來中國讓世界不僅僅是享受來自中國的商品,而是使用是來自中國的思想和計算能力。

過去 30 年,全世界 IT 創新的源泉來自於硅谷,會聚了無數智慧和產業。對中國做技術的人來說,有一種痛是共同的,就是主流的軟件都是歐美 IT 廠商開發的,中國程序猿都是看着英文文檔長大。

但是最近的十年裡,全球互聯網經濟將不再以美國為中心,而是以兩個國家為中心,分別代表着世界最大的互聯網人口和移動互聯網未來,就是中國和美國。

未來,以兩個中心存在的互聯網世界格局終將會變成統一的市場。

人類誕生后,曾先後經歷過許多拐點,比如火的發明,文字的發明,鐵器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電動機的發明等等,每到一個拐點世界都會發生重大變化。而現在,我們正在經歷下一個拐點(臨界點),這一個拐點的標誌就是互聯網從技術時代跨入了應用時代,整個世界的資源被打亂重組,國際秩序也要推倒重建。

如今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在向世界輸出自己的互聯網模式。美國仍然企圖用大數據和雲計算來制定新的世界規則,而中國互聯網發展卻向美國發起了挑戰。

中國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正在將人、信息、商品全部鏈接起來。正是「 互聯互通、共享共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的深刻洞解,中國改寫的不僅是商業,而是整個世界的規則。未來的貨幣流、信息流、產品流,都依靠互聯網去完成,互聯網 + 是中國治理全球最好的工具,也是斬斷美國霸權的一把利劍!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的崛起,需要兩個 30 年。今天我們大致正好走過了第一個 30 年,還需要下一個 30 年。這就像我們登山,越往後越累,消耗的能量越來越大,空氣越越來越稀薄。但是我們看到的風景和享受的境界,卻已截然不同。

而對世界未來宏偉藍圖的設想方面,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 60 周年紀念大會上的一段講話很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不能這邊搭台、那邊拆台,要相互補台、好戲連台。要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

那麼,我們說的 「 思想」 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我們中國有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的十六字箴言,這是中國文明最好的體現:

西方文明,是起源於地中海岸、愛琴海岸的海洋工商文明,文藝復興之後,由於工業文明的崛起,逐漸發展為西方現代文明的形態。這樣的工商文明意識中,在呼籲自由精神的同時還自然會有競爭意識、在提倡平等觀念的同時還自然會有擴張意識。

中華文明,發源自大陸農耕文明,自給自足、靠天吃飯、宗族群居、經驗為重,所以農耕文明的傳統意識就是崇尚安定和諧、講究天人關係、重視家國倫理、祖先德行崇拜,體現為一種尊崇秩序、愛好和平、提倡互助、靜氣內斂的精神內核。

所以,當西方文明中的代表者,用海洋工商文明形態影響下、以衝突的眼光打量世界文明要如何對峙的時候,中華文明裡的學者,是在用大陸農耕文明的核心理念釋讀着世界文明之間該如何相安。

反戰爭、忌動亂,在中華文明這樣的意識里,才有了天人合一而以和為貴,才有了坐中懷遠而抱朴守素,才有了自食其力而中正仁和。

「 各美其美」,就是守護各自的文化特徵,——這是耕耘自己的土壤、收穫自己的果實、不侵略他人的家園土地、不駕馭他人的耕種法則;
「美人之美」,就是尊重他國的文化理念,——這是君子和而不同、有成人之美,而非越俎代庖、掠人之美;
「 美美與共」,就是豐富世界的文化多元,——這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非一種標準、一家之言。
「 天下大同」,就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天下大同」 出自儒家經典《禮運大同篇》,友愛他人,親如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人與人之間這樣彼此相親相愛的相處之道,其實也是文明之間彼此理解尊重的相安之法。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文明共處之道,是在中華文明大地上淵遠生長的觀念傳統,正是有了如此高超的文明,才支撐着中國不斷的崛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