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珊一定遇到了假的大選

羅思義

文翠珊所在保守黨在英國大選中輸掉大多數議會席位,不僅將對歐洲國家和世界形勢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中國和國際政治是一個重要的教訓。

  • 這證明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英國和美國政治動蕩仍在繼續;
  • 這將增加英國與歐盟就脫歐或脫歐後是否留在歐盟單一市場談判的難度;
  • 這印證了以英國工黨黨魁郝爾彬為代表的西方左派的崛起;
  • 這說明,經濟形勢對輿論的影響大於媒體。

因此,下文來分析英國大選結果,以了解這些教訓。

文翠珊的地位將被削弱

文翠珊提前舉行大選,一方面是因為她想在議會中獲取更大優勢,增強她與歐盟就脫歐談判的底氣;另一方面,她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她錯誤地認為,科爾賓所領導的工黨的新左翼政策不得民心。因此,提前舉行大選對她來說是勝券在握。但她的如意算盤都落空了。

  • 保守黨失去議會絕對多數席位,令其現在不得不依賴信奉基督教新教的極右翼政黨——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後者極端反對墮胎,支持諸如紅手保衛者(Red Hand Commando)這樣的新教恐怖組織。
  • 即使民主統一黨願意與保守派結盟,組成新政府,兩者席位加起來僅比650個議會席位的多數席位多7席;
  • 歐盟領導人清楚地看到,文翠珊在選舉中遭受重挫。因此,他們與文翠珊進行脫歐談判時會有進一步討價還價的餘地。
  • 郝爾彬領導下的左翼的工黨遠非不受歡迎,本次選舉他們獲得的選票增加了10%,他們新增的席位也是從保守黨手中搶得。

支持保守黨的媒體在選後公開承認,文翠珊的地位將被削弱。如下所示,《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是「文翠珊的投票夢魘」(May’s poll nightmare);《每日郵報》的標題則為「豪賭輸了,文翠珊的處境不妙」(Theresa on the ropes as her big gamble backfires);《每日星報》的標題為「文翠珊的豪賭令保守黨一敗塗地」(Mayhem as Tory gamble fails)。

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政治動蕩

英國大選後引發的新一波政治危機,只不過是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英國和美國新近的一系列政治危機的一個縮影而已。

  • 英國去年舉行脫歐公投是一種非理性的經濟政策;
  • 特朗普擊敗共和黨心儀的人選成為該黨總統候選人,令一直看衰他的大部分美國主流媒體和政治勢力大跌眼鏡,選後雙方也一直水火不容。這引發了危機和衝突:從選前到現在美國情報機構和媒體一直指責俄羅斯干預大選,特朗普罷免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美國國會調查特朗普親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美國主要媒體抱團頻頻攻擊特朗普,以逼迫後者下台;
  • 文翠珊在大選中遭受慘敗。

簡言之,一直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陷入重大政治動蕩,危機的根源是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經濟緩慢增長。
繼馬克龍成功擊敗反歐盟黨派的勒龐當選法國總統,接下來幾乎可以肯定默克爾會贏得即將到來的德國大選,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新的危機會接踵而來。
G7峰會後默克爾和特朗普之間的公開衝突證實,德國無意屈服於美國的壓力。隨後,歐盟採取地緣政治措施鞏固其地位:印度總理莫迪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同一周內相繼將到訪德國,馬克龍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法國(這是馬克龍和默克爾共同協商的結果)。文翠珊在大選遭受重挫,也可視為德國的勝利。
美國國會針對特朗普的數起調查,以及美國媒體集體反對特朗普,說明美國政治動蕩仍將繼續。鑒於大選後保守黨在議會只有微弱多數席位,英國政治動蕩同樣仍將繼續。

文翠珊地位被削弱將影響她與歐盟的談判

文翠珊地位被削弱,將對她與歐盟的談判造成直接影響。考慮到有些中國讀者對歐盟的組織結構,以及談判中的一些關鍵問題缺乏了解,在此有必要解釋一下。
歐盟的組織結構有兩種。首先是歐盟的政治成員,歐盟成員國都有就歐盟政策投票的權利,相應地也應受歐盟決策的約束。自然而然地,每個成員國成為歐盟經濟體一員——歐洲單一市場。目前,有28個國家擁有這種地位。
有些國家可能是歐洲單一市場的一員,也受歐盟決策約束,但他們不是歐盟的政治成員,沒有在歐盟投票的權利。瑞士和挪威就屬於此列。
相信這兩種結構形式的解釋,有助於大家了解媒體上所報道的「硬脫歐」的意義。「硬脫歐」意味着退出歐盟政治結構和歐洲單一市場,意即「硬脫歐」後的國家從此可以自主決定其經濟政策。
「軟脫歐」意味着退出歐盟政治結構,但仍是歐洲單一市場成員,這也意味着「軟脫歐」”的國家要受歐盟所有或大部分經濟決策的約束。
文翠珊支持英國硬脫歐。但英國許多大企業希望留在歐盟或者軟脫歐。至於政黨方面,保守黨支持硬脫歐,但自由民主黨和工黨支持留在歐盟或者軟脫歐。歐盟則希望英國徹底留在歐盟或者軟脫歐。
所以,英國大選結果增強了默克爾和馬克龍等歐盟領導人與文翠珊的保守黨談判的底氣。

西方左派開始崛起

英國大選結果也印證了左翼政治勢力在西方主要國家的顯著崛起:
2016年,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成為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最多支持的信奉社會主義的總統候選人。 整個民主黨高層不得不合力對付他,以確保他們青睞的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擊敗他。民意調查顯示,如果由他最終對擂特朗普,他的勝率將高於希拉里。
2017年的法國大選,左派總統候選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19.6%的選票,在第二輪投票中僅以1.7%輸給勒龐而未能更進一步。
2015年,工黨內堅定的左派郝爾彬當選工黨黨魁。他以反對伊拉克戰爭和美國軍事干預敘利亞聞名。2016年他輕鬆地擊敗了黨內右翼對他的挑戰。
文翠珊原本認為,郝爾彬的政策不得民心,結果大選結果是郝爾彬的工黨所獲的投票大幅增加,投票份額增加10%,成為目前為止選舉中最大的贏家。可以說,文翠珊的誤判成就了工黨本輪的勝利。
桑德斯/梅朗雄/郝爾彬等類似勢力的崛起,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他們明確反對美國窮兵黷武。

蘇格蘭分裂主義者成最大輸家

本次選舉的另一個特點是,致力於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蘇格蘭民族黨成最大輸家,其在議會中的席位下跌19席,從54席跌至35席。

經濟因素對輿論的影響大於媒體

本次的英國大選和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有力地印證了上文的分析:經濟因素對輿論的影響大於媒體。
在去年的美國大選中,絕大多數的主流媒體反對特朗普,但他最後贏得了選舉。
在本次的英國大選中,絕大多數媒體再次支持文翠珊,甚至抱團反對郝爾彬。儘管如此,郝爾彬的工黨成為本次選舉的最大贏家。這個教訓也適用於中國。
結論:英國大選結果對中國有借鑒意義
總的來說,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美國的重要盟友、歐洲的主要國家——英國的此次選舉結果具有重要意義,也非常值得中國關注。但英國本次選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反映了西方國家的普遍趨勢。

  • 影響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重大政治動蕩仍將繼續;
  • 歐盟軸心國德國/法國與美國之間的衝突值得關注,也仍將繼續下去;
  • 西方發達國家的左派大受歡迎而崛起的趨勢仍將繼續。

因此,英國大選結果有助於了解發達國家趨勢,也將對中國自身產生重大影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