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獨立上 印度和中國的距離差多遠?

木風輕吟

如果當年領導中國走向獨立的是甘地,而非毛澤東,今天的中國會怎麼樣?


相信這樣的假設,大家並不陌生,甚至津津樂道。

但,我要說的是,基於中國的國情,中國出不了甘地,而印度也出不了毛澤東,這樣的假設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但出了甘地的印度,和出了毛澤東的中國,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更加犀利一點,兩者的差距到底有多遠呢?或許,這是大家更加關心的事情。

不同的出身、成長經歷,必然導致兩人在世界觀和治國理念上的差異,或許為了國家獨立他們都做出了最好的選擇,但不同的獨立道路,卻最終導致兩人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最終印度和中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獨立道路。

甘地,1869年出生於印度南部一個吠舍種姓家庭,十三歲便結婚,受殖民環境的影響,曾遠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取得律師從業資格的第二天便乘船回國。甘地提出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本身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

非暴力概念在印度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因此在提出之後,深受宗教人士歡迎。而非暴力的反抗方式,相比直接的暴力反抗,更讓當時殖民印度的大英帝國容易接受。說的直白了一點,就是一個兩邊討好的這種反抗方式,而這種反抗方式骨子裡透着不自信和乞憐的影子。

毛澤東,1893出生在中國湖南湘潭的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后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其後開始組織工人和農民運動。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后,1927年8月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毛澤東針對當時中國的時局提出“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這也成為此後我党進行革命鬥爭的一個指南。

來看一下,兩位領袖指引下,取得的結果。

軍事上:
甘地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極端的強調不使用武力;而毛澤東則強調必須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來支持民族解放運動。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
1922年到1942年,印度在甘地的帶領下,先後發起了三次,並準備了第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被英國殖民政府鎮壓,結果均失敗。1945年二戰結束后,內外交困的英國政府基於國際環境和自身實力的變化,在考慮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風雲變幻對其殖民統治造成的壓力后,最終答應了印度獨立的要求。但英屬印度中印、穆兩教分歧對立已久,英國又刻意推行分化政策,最終在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印巴兩國一直延續着對立衝突一直到今天。印度建國后,種姓矛盾、宗教矛盾嚴重,各地都陷入暴亂之中,新政府鎮壓艱難無比,甘地本人也死在極端伊斯蘭教徒手中。
1931年到至1945年,中國一共進行了十四年抗日戰爭,最終在國際形勢的配合下,中國軍民頑強的將日本侵略軍擊退,中國政府也由此獲得了戰後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地位。
抗日戰爭中,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為了抗日大局,始終積極主動的尋求和國民黨合作抗日,並尋求儘可能多的國際援助。在整個二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乃至全中國軍民的努力反抗下,讓中國擁有戰後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席位之一的地位。1949年,在發動渡江戰役前,美國、蘇聯、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都竭力遊說划江而治的方案,但被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中央言辭拒絕了。最終共產黨以武力解放了全中國,實現了中國整體獨立。
建國之後,先後進行了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戰役,打出了中國的國威,打出了中國不懼和世界任何強國一戰的豪氣和霸氣。

民生上:
甘地用吃素、絕食、演講等宗教領袖的方式,感召國人放棄暴行;毛澤東則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反封建反農奴,讓人民當家做主,並且積極開展開展有序的工業化建設。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
印度民眾盛行吃素等宗教陳規、但教徒間矛盾衝突眼中,暴亂不斷,甚至他本人就被一個過激的伊斯蘭教徒殺死。印度種姓制度依然保留,導致百分之八十的印度民眾還是沒有受教育權的賤民,印度國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印度工業化進程緩慢。而這些根深蒂固的問題,今日一直在印度存在。
中國則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在農村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民眾開始了自力更生的探索之路,工人、農民當家做主,社會的根本矛盾已經消除。雖然有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些發展道路上的歧途,但中國人終究獨立自主的走過了盲人騎瞎馬的階段。
現在的中國,國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和就業權,並逐漸向發達國家的法制和民主制度靠攏,摸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目前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導了「一路一帶」這樣的全球戰略發展規劃,已經徹底吹響了中國和平崛起的號角。

兩個同時期的偉人,一個選擇「非暴力不合作」,一個選擇「槍杆子里出政權」,甘地和毛澤東都是根據國家的國情做出的選擇,相比之下,印度的民族獨立還帶着鐐銬,而中國已經徹底解放。

甘地「成功」了,至少英國殖民政府表面上退出了印度,但解決是一紙協議把英屬印度變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丹的宗教對立衝突和彼此分裂的現實一直持續。

毛澤東呢?不僅領導中國趕走了侵略者,而且徹底盤走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

甘地和毛澤東都是偉大的時代人物,但具體到印度和中國兩個國家的民族獨立上,印度還飽受種姓制度、宗教矛盾等困擾,而中國已經一身輕鬆的衝向了新的時代。

此刻,中國,中華民族已經徹底脫離了被侵略的陰影,歷史遺留的邊角問題,也在一一解決,香港回歸了,澳門回歸了,台灣和釣魚島回來也只是時間問題。現在的中國,有能力也有力量徹底解決民族獨立問題。

但,印度呢?現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習慣了分裂成兩個國家,甚至將彼此當做仇敵的基因都已經融入了血液。種姓制度的醜陋,讓整個國家疲憊不堪。沒有平等受教育權的印度人,如何為這個國家貢獻力量。宗教矛盾林立的國度里,安穩延續恐怕都會存疑,何況強國之路乎?

印度和中國相比,在民族獨立上,印度只走完了第一步,中國已經從獨立之路上走向民族自強。

甘地曾五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甚至對於他不能獲獎,官方還表示了歉意,至此甘地的名頭似乎蓋過了所有為民族獨立運動而努力的領袖們。

但事實上,甘地對印度民族獨立上的貢獻其實非常有限,甚至比不上解放土耳其的凱末爾,更加比不上美洲獨立戰爭先驅玻利瓦爾,因為無論如何他們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並留下了寶貴的獨立精神。而甘地呢?他沒有,他得到的所謂「印度獨立」,是被允許,是一種恩賜,並且還包括了「印巴分治」的殘酷結果。可以說,印度的獨立,是一種妥協的產物,更帶着「嗟來之食」的恥辱感。

和毛澤東相比,甘地的成就更是蒼白無比。

在哲學上,毛澤東將馬列主義聯繫中國實際國情發展成毛澤東思想,甘地則提出源於宗教思維的不使用暴力的抵抗主義,前者積極而系統,後者單薄而消極,在指導民族獨立運動上的實踐價值上不可同日而語;

軍事上,毛澤東主張「槍杆子里出政權」,提出並帶領我黨完成了長征這一宏大的軍事戰略,並主張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聯合抗日,最後趕走了日本侵略者,甘地直接就是放棄暴力,只能被動的被鎮壓,甚至三次半不合作運動都被輕鬆鎮壓;

政治魄力上,毛澤東敢於冒着滅亡的風險和國民黨合作抗日,敢於頂着美國和蘇聯的壓力發動渡江戰役完成中國最後的解放,甘地因絕對不使用暴力,面對「印巴分治」的慘烈結局毫無辦法。

反過來想想,西方為什麼吹捧甘地,為什麼不喜歡甚至妖魔化咱們的第一代國家主席毛澤東,根本原因就在於,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無限接近於投降派,對西方的殖民統治傷害不大,鎮壓起來比較容易,而毛澤東提出的有計劃有戰略的暴力反抗則顯得生猛恐怖,甚至令人頭大。

咱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反抗,不僅僅是軍事反抗,而是從哲學、軍事、政治戰略上對日本和西方列強進行全面的反擊,這樣三百六十五度死角的弱國逆襲,西方列強不喜歡,甚至痛恨。

但能怎麼樣?

我們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苦,吃糠咽菜、小米加步槍一樣戰鬥。死我們也要有尊嚴,西方列強你們鼓掌也好,咒罵也罷,我們要獨立,我們要拚命,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如果全世界都不讓我們好過,我們就砸爛這箇舊世界。我們是人,即便是弱國的小民,依然有反抗的自由。我們不要不抵抗,我們不要非暴力,因為西方列強給予我們太多的暴力,甚至剝奪我們的尊嚴和生命。

對於被侵略被殖民國家的人民而言,宣揚和平和非暴力有什麼用,諾貝爾和平獎如果只是從不使用武器和暴力手段來解讀和平的意義,那麼我們可以無視他,甚至鄙視他,因為它只是一個虛偽的獎牌,對於真正需要和平的弱國人民而言,是莫大的諷刺,是一劑慢性毒藥。

無疑,被五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甘地,就是泡製「非暴力」這種慢性毒藥的代表人物,而拿這樣的人物,和咱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比較,僅從民族獨立的角度看,個人覺得是一種赤裸裸的侮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