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悄悄撤走90%的越界軍人:嘴上仍強硬,實際已膽怯

海外探客

從6月18日悍然進入別國領土到如今已經40多天,印度從狡辯變為裝聾作啞,如同把腦袋扎入沙中的鴕鳥。印度這麼做其實也是騎虎難下,一開始揚言「幫助不丹」、「不會讓不丹失望」,可轉眼就被「打臉」。與不丹國王有同窗之誼的學者桑傑衝破阻撓,站出來發聲:不丹希望能與中國建交,不希望捲入由印度造成的洞朗危機。不丹網友也站出來表明態度:(我國)從來沒有因為鄰國在洞朗修路尋求印度幫忙。不丹人很厭惡從1960年就賴在不丹的印度軍隊。


大浪過後,所有人都發現原來沒穿底褲的是印度。莫迪雖然下令前方軍隊「不準後撤一步」,但由於自知理虧,立場已經暗暗塌陷。不過,就像印度媒體7月31日所聲稱的那樣:印方認為「先撤軍」就意味着「丟臉」。因此在這段時間,印度是「軟硬兼施」。先是派出「鷹派」的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接着又派出「鴿派」的外交秘書長蘇傑生,但東亞大國的態度極為堅定:印度人員必須老老實實退出去,之後才能考慮展開對話。

印度方面當然不甘心,於是又搞出各種小動作,譬如與美日兩國在孟加拉灣舉行海軍聯合演習、用「國王版的待遇」歡迎緬甸國防軍司令、邀請蒙古新總統訪問、印度部分極端分子還叫囂「挨家挨戶搜查中國貨,然後燒了它」。當然,印度這種愚昧的做法令人感到非常可笑,也是一面鏡子。國際上也不乏支持印度的國家,譬如澳大利亞,就在這段時間往印度出口可以作為核燃料的鈾礦,日本也通過了「日印核協議」,還與印度海軍在亞丁灣舉行演習,並宣稱要合力打造「自由走廊」,對抗「帶路倡議」。

可歸根結底,印度並不能獲得什麼立竿見影的幫助,也不能改變自己是侵略者這個鐵一般的事實。8月2日,外交部公布了《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比較耐人尋味的是這兩段話:「印度邊防部隊越界人數最多時達到400餘人,連同2台推土機和3頂帳篷……截至7月底,印度邊防部隊仍有40多人和1台推土機在中國領土上非法滯留。」「印度無權介入並阻撓中不邊界談判進程,更無權為不丹主張領土。」

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儘管印度方面一直在耍小伎倆,一直在胡攪蠻纏,但實際動作卻是悄悄撤走了約90%的越界軍人,還帶走了1台推土機和3頂帳篷。

這證明,嘴上依然強硬的印度,其實很心虛和膽怯。印度在邊境地區陳兵近20萬,可現代化戰爭不是靠拼人數就能獲勝的。你能在摩托車上疊羅漢,我就能讓新德里收到最新式導彈。7月30日沙場大閱時那句「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每個字後面都有強大實力的支撐。那天海內外幾乎所有觀眾都看到了大國軍威,看到了「陸空協同米秒不差」、「風-31AG導彈具備無依託發射能力」、「隱身戰機接近形成實際戰力」、「殲-16戰機入役海軍」、「輕步兵全面特戰化」、「陸軍向空中騎兵轉化」、「紅旗-22、紅旗-9B地空導彈」、「ASN-301反輻射無人機」、「西南方向軍隊換裝殲-10C」等新裝備和新成就。

而印度那邊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根據英國方面的報道,印度陸軍的彈藥庫存只夠10天作戰所需,152類彈藥中有121種低於「戰爭消耗儲備物資」所規定的水平。引信缺陷令83%的大口徑彈藥不適合使用,也就是說不能保證火力覆蓋和持續性。印度國有軍工企業在質量控制上面做的極為糟糕,16類彈藥遭到印度陸軍的拒絕。至於陸軍主要重型裝備的坦克,也曝出「印度仿T72質量太差,駕駛員會被炮塔撞死」的醜聞。印度斯坦航空對飛行員生命的漠視程度「令人髮指」,許多印度飛行員拒絕駕駛本國生產的「飛行棺材」。鑒於印度製造的劣跡,法國達索公司甚至拒絕在印度本地生產「陣風」戰機,生怕砸了自己的招牌。印度網友還自嘲:你們打不過我們的媒體,因為他們24小時都在宣傳中國如何弱小……印度的將軍們抱怨武器裝備已經生鏽……

外行看火力,內行看後勤。2017年初,一名印度士兵偷偷曝光了糟糕的伙食,戰士主要靠無酵餅、小扁豆、薑黃和鹽來充饑,印度媒體大嘩,這名士兵也遭到開除。在軍紀方面,印控克什米爾前線的一名年輕士兵因為在執勤時玩手機,遭到沒收後直接開槍射殺了指揮官。從這個角度上看,1962年的印度和如今的印度沒有本質區別。
更何況,印度還要面對禍起蕭牆的危險。由於內部宗教與民族矛盾一直都比較尖銳,而且還沒處理好外來移民與本地原住民之間的關係,西孟加拉邦的廓爾喀人提出了獨立的訴求,還組織了8000多人的游擊隊,給印度當局下了最後通牒,迫令其在8月8日(這個日期很吉利)給出答覆。而眾所周知的是,西孟加拉邦是印度東北6個邦與本部連接的通路,也是後勤給養等的運輸動脈,如今在這個裉節上發生了騷亂,印度前方軍隊的士氣可想而知。

如今擺在印度前面的只有一條路:撤軍、撤軍還是撤軍。而印度人也一直在給自己找台階,先是提出雙方同時撤,接着又提出自己撤但換不丹軍隊來接替,當然還有專家出主意,讓不丹出面斡旋,請求印度撤出……無論哪種方案,印度首先考慮的都是不能跌份,因為這關係到印度的國際聲望。本來印度派軍隊悍然阻止鄰國修路就是當了出頭鳥,意在向國際社會表明「只有我敢捋虎鬚」如果就這麼屁滾尿流地撤了,恐怕在南亞都很難吆喝那些小夥伴了。直白地講,這次對峙的結果,關係日後誰能主導南亞和印度洋。

印度的時間不多了,大國的耐心並非沒有限度。文攻之後,或許就是武鬥。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與其收穫一場能夠再次牢記55年的潰敗,印度不如認個慫丟個臉,畢竟,印度的臉在1962年和1971年就被中美兩國各抽腫1次,這次再挨一下痛感也沒那麼強烈了。探客認為,印度人灰溜溜縮回去之後,大國不僅要繼續修路,還要幫助不丹、尼泊爾、孟加拉等國維護主權,最終收復河山,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建立新秩序,讓印度也沐浴在東方的陽光下,一起唱「嘿巴扎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