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收拾印度這筆賬

fromgc

中印邊界問題僵持近兩個月,事情發展到今天,結果的呈現讓我們有一種莫名的焦慮。那就是,怎麼還不打呢?這種焦慮是建立在無論怎麼紙上談兵都是印度必敗的結論上的。在最敏感的媒體也是這麼呈現的,印度那邊做出哪怕是一個小道消息爆出的動作,都會引發大家情緒的波動。當然這些情緒波動都是都是在加劇抵觸情緒。現在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印度這麼作,教會他做人是必須的事情。即使是他自己想不作,這事必須有一個交代才行。


好的,情緒就這麼擺着,那麼理性的一面似乎就開始變淡了。這個變淡從客觀的評判中印兩國各種糾纏的關係。演變到不管是啥關係收拾他一頓才是王道。站在這個角度,別說印度那邊是無路可退,其實大家想想,我們是不是把自己也頂到無路可退的地步了?這種情緒的宣洩,是建立在吞噬生命與消耗國力的基礎上。這就好比做買賣,燒錢費人工是肯定的。但是折騰完了,收益是否成正比?似乎在打不打之前,我們得算清楚這筆賬。

我們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咱們星球上的一超,也就是美帝,稱天下無敵,所以打了兩場局部戰爭,一場伊拉克,一場阿富汗。這兩場戰爭,從根本利益收支上,是賠錢的。在伊拉克,美帝損失數以萬億計的金錢,還有數千的生命,換來的結果是現在中東局勢的一片混亂。如果說美國從中獲利點啥,可能最高興的就是美國的軍火商。但是軍火商裝進口袋的錢,是否能夠彌補這場戰爭給美帝帶來的損失?

那麼阿富汗戰爭更明顯。如果說伊拉克戰爭還能讓美帝收點賣軍火的錢。窮的掉渣的阿富汗,美帝想在這裡掙一毛錢都是困難的。所以拉上小弟一起承擔也是美帝不得已的辦法。這場戰爭的消耗,對於本來就已經開始有虧空的美帝,無異於雪上加霜。最終的結果,就是直接擴大了美國的財政赤字。而於此同步發生的是金融危機。在這種強力消耗下,縱然是世界一流強國,到現在也弄成一屁股債的狀態。

可能大家覺得這事我們都知道,現在說這個是不是不贊成打的意思。大家別意會錯了。我只是想告訴大家,打仗是要算成本的。現實中最容易產生的是情緒,可是國家之間,最要不得的就是意氣用事。不管是否有利可圖,只要惹老子不高興就收拾你。這種任性,美帝耍過,然後就是現在這樣了。在我們這個正在爬山的國家,如果也去像美帝那樣任性,估計後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現在就來算筆賬,收拾一頓印度,對中國有啥好處有啥壞處。首先,中國現在是擴張的狀態。這個擴張,並不代表我們侵略誰,而是代表我們的利益,已經從本土開始向全世界拓展。而這個拓展的速度與方向,基本是無差別級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的總體布局,無論窮富,並沒有拉下哪個地區。比如我們現在和美國的貿易額全球第一,比如我們在非洲的布局也是全球第一,比如我們在歐洲無論東西都有大筆投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我們周邊有一堆國家,大小都有。從最大的俄羅斯,到最小的不丹,原則上講,我們並沒有想去忽略誰。反而是為了加強經貿聯繫,自然的阻隔再厲害,我們也要想方法連接上。最近尼泊爾從我們這邊接入網絡,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事實。

之所以講這個,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的戰略並不是美帝的那種以武力開道,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政策。而是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而對於我們周邊的國家,絕大多數已經認同了這種理念,和我們攜手邁向更好的未來。但是印度這邊,卻把我們的這種發展理念看成了威脅。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和抵觸,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而這種心態,也正是印度秉承了皿煮們殖民史中的控制理念所衍生出來的。

在歐美的殖民時代,就是不斷拓展殖民地的發展模式。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才能給宗主國帶來更多的收益,才能帶來更大的安全邊際。印度學什麼學不會,學這個倒是一流的。印度對外形象一直被包裝成溫和,與世無爭的狀態。但是事實上,這些年印度做的事情和這種外包裝形態正好走了一個完全反面。也不用什麼事實來舉例,大家只要看下,印度和周邊國家哪一個關係好?這幾十年,衝突的依舊在衝突,沒衝突的要麼是控制,要麼是冷戰。就連剛剛和印度完成土地互換的孟加拉,反過頭竟然買了我們的潛艇。要知道,對於印度東部的海軍而言,孟加拉灣是重要的控制方向。如果這裡有一支先進的潛艇力量,對於印度海軍有多大的威脅,他們自己心知肚明。

那麼對於北邊的小國,印度更是秉承皿煮們一貫的控制與吞併的理念。能吃下的就自己收了,把主權國家變成自己的一個邦。吞併不了的,就進行控制。而這種控制,大多都帶有威脅性質的。比如印度總是以切斷供應為條件和尼泊爾,不丹談心。一旦發生這種談心,面對絕對軍事優勢,與絕對經濟控制的印度,這倆國家基本沒啥談判的餘地。這裡說個事情,咱們和不丹經過二十幾輪的邊界談判還沒啥結果,這裡面印度的功勞絕對不可抹殺。問題是,既然印度總是搗亂,不想讓這事成。為啥不丹還要一直談呢?這裡面的意思,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

講到這,估計大家都反應過來了。我們的互聯互通,合作發展,觸動的是印度的南亞霸權。在這個幾十年都是他說了算的地盤上,周邊國家第一次有了第二種選擇。從以前的印度說啥這事就是啥。變成了,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未必印度說的就是對的。所以最近十幾年,印度很窩火。眼看着自己的周邊國家和我們一步步加深關係,自己卻又無可奈何。這又不是戰爭,你總不能直接干涉別國的經濟發展吧。但是不干涉不代表沒有動作。我們在斯里蘭卡投資遇到的種種波折,可以說除去其國內政權更迭的因素,剩下的就是印度的因素。印度在給斯里蘭卡施加各種壓力,讓他們放棄和我們的合作。結果沒行得通。而尼泊爾這邊,更是直接切斷能源供應來阻止尼泊爾和我們的接近。但是結果不大好,大家基本上是該幹嘛幹嘛,印度的阻撓沒有形成啥實際效果。

而這次洞朗地區的對峙,就是我們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不丹,印度徹底慌神的節奏。這個地區啥狀態咱們這裡就不講了,各種媒體都講爛了,而且一有風吹草動就是鋪天蓋地的報道。但是大家似乎沒有注意的是,這條路如果修成,未來最受益的是誰。我們通過地圖就會發現,現在亞東向南,其正面除去錫金與洞朗地區,最近的就是不丹。如果洞朗地區的路繼續修下去,未來也就實現了亞東到不丹的連接。這對於不丹而言,實現了真正的和我們的陸路聯繫,如果從經濟的角度上講,下一步就是開設口岸進行邊貿了。再往下,就是和尼泊爾一樣,開始接入網絡,電力,以及能源通道。

這對於兩國人民來說,是好事,對於我們這邊,亞東就會變成一個面向不丹的各種物資的聚集地。我們可以通過亞東,向不丹輸出各種產品。而對於不丹,也迎來了一輪新的發展期,可以藉助和亞東的聯通,實現國內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而其成本相對於從印度採購,會出現大幅的降低。關鍵是,物美價廉,配套齊全。這事,看尼泊爾就知道了。

也正是因為此,印度被深深的觸動了。原本這些只要印度一關通道就要死的國家,現在有了第二個選擇,如果是這樣,印度的控制力就會出現快速下滑的現象。這對於嘴上講友好,內心是霸權的印度而言,是萬萬不能接受的現實。所以此次印軍的越境,與其如他自己宣傳的那樣,我們修路威脅西古里走廊。或者更扯的威脅不丹啥的。。倒不如說,如果此次印度不阻止我們的邊境修路,下一步就難以阻止不丹和我們的溝通。

再深一層,如果再過幾年,尼泊爾和不丹通過我們的幫助,國家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那麼被他吞併的錫金,以及現在他實空的藏南,甚至阿薩姆邦,都會眼紅。這在印度眼裡,基本上就是要失控的節奏。其內部對印度的離心力會加速,這對於本身就不是太穩定的印度東北部,無異於增加了更多的變數。這才是印度最擔心的事情。相對於這些,所謂掐斷西古里走廊威脅印度東部的說法,變現的可能微乎其微。

在這種心態下,印度感覺已經到了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他臆想中的我們對他進行包圍的最後一步。如果這一步走成印度將陷入我們從海上到陸地的全方位包圍。所以印度認為,此刻,如果失去了對北邊這些地區的影響力,就等於失去了北邊的國防邊際線。這是萬萬不能忍的事情。所以印度覺得,你可以用經濟手段滲透,我更可以用實力來阻止。

我們從整個事件的過程就會發現,這事,並不是一夜之間爆發的。因為在修路之前,我們事先多次通知過印方。注意,是多次,而不是一次。但是印度那邊一直是沒反應。其實這事,他不是沒啥反應,而是不知道怎麼反應。說行,這是他絕對不會認可的。因為印度知道,我們修路不等於印度修路。印度在邊境修路百分之百為國防。而我們修路,有國防的需求,更有經濟的目的。那麼說不行,這更說不過去,不是在你家,你管得着嗎?所以印度就一直這麼沉默着。他的沉默,是在看,我們到底要把路修到哪裡。所以一看到直通邊境,這就徹底毛了。然後做了一件最不理智的事情,直接越境跑過來了。

他這一跑過來,我們這邊並沒有和他過多的糾纏。拍照留證據后,就開始打嘴炮。而印度那邊除了不斷的示強外,對於越境這事始終在堅持。後來來過一個人談判后,先是巴基斯坦說,印度撤回了大部分人。然後印度說沒有,我們一個人都沒撤。緊跟着,我們這邊也說,印度越境的還有幾十個人,精確到個位數。這就打臉了。。。然後印度又換個說法,我們依然在該地區保持足夠的兵力部署。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顯然,印度想把這事私了。慢慢的把人撤回去,然後該事件消於無形。最後大家都不關注了,這事也就了了。但是顯然我們對印度的這種思路不認可。今年你這麼弄算了了,那明年呢?接着來嗎?所以,直接點名報人數。意思有倆,第一你這套把戲我懂,別想把炎症拖成慢性病。第二想偷偷跑不可能,不給個說法,你就這麼掛着吧。

我們這邊這麼干,建立的基礎,肯定是不怕打一架的心態。如果我們不想打,或者不能打。哪怕是為了緩衝,也會對印度悄無聲息撤人保持沉默的。畢竟第一個說印度撤的是巴基斯坦,並不是我們。只是記者在求證的時候我們才做出如此反應。如果我們想就此息事寧人,大可以說不知道,未經核實。而不是這種一點餘地不留,直接打臉的節奏。所以這已經是絕對不買賬的節奏。要麼徹底都滾蛋,要麼你死硬到底咱們打一架。

事情現在就進展到這裡,咱們回到最初的那個話題,打仗的成本。站在此刻的進度,一場小規模的邊境衝突對我們是最有益的。全世界都看到印度先認慫了。而且想把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我們就是咬死了不放。這在氣勢上,印度已經輸了。可以預見的是,在這種僵持下,如果印度一撤軍,我們會毫無懸念的把路修完。而且這路到底要修到哪裡,修幾條,不但會超出印度的預料,也肯定會超出我們自己人的預料。而這些事情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印度北部的分離思想會極大的加重。這個加重,就不僅僅限於尼泊爾和不丹。印北到處潛藏的民族矛盾會進入一個爆發的高潮期。

而印度不撤,這場小規模的邊境衝突就在所難免了。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手段,都會把越界的印度士兵給收拾掉。如果印度一旦越境動武,這就是侵略!這就不用客氣了,該掃掉的是一定不會留的。如果是這樣,印度的臉會丟的更大。而我們事後做的事情會更多。如果說印度主動過撤軍,我們還會照顧一下情面,適度把握基建與經貿的進度。如果一旦動手,我們會全面展開和尼泊爾與不丹的合作。邏輯也很簡單,印度已經輸了,對北部地區,他最大事情不是阻止尼泊爾和不丹與我們的聯繫,而是要撲滅到處燃起的分離勢力。

如果咱們這麼算賬,就會發現,不打或者小打對我們是最有益的。最差的結果,是用一場可控的邊境衝突,換來我們在此地區話語權的加大,還可以加速我們在該地區的建設力度,從而徹底逆轉該地區的經濟模式與經濟循環。把該地區從原來的印度供給的經濟模式,轉變為多方合作,全方位發展的經濟循環。簡單的講,如果印度不阻礙,或者說被動的放棄阻礙。該地區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快車道。

可能有小夥伴覺得,這有點太便宜印度了。至少也得像62年那樣結結實實的懟他一頓。這話說的沒錯,如果能夠放開各種想法,結結實實懟他一頓是最好的。但是這裡有三個問題,第一,戰爭的不可控性。美國一開始說好的都是可控的局部戰爭,但是弄到最後都成了不可控的無底洞。這事,不但我們掂量,印度也在掂量。如果他不琢磨這事,幾十萬人放在北部,還不早推過來了。

第二,效費比太低。我們的軍事布局是前輕后重。現在雖然向前方增加了兵力。但是一旦不是邊境衝突,而是局部戰爭,對於資源的消耗,會大到我們想象不到。我們肯定追求的是快准狠,所以這勢必用上各種高精尖武器。做一個不成熟的判斷,真的演化為局部戰爭,可能這個消耗按紅票票算都是千億級別的。最後的結果是,我們花了一堆錢,印度死了一堆人。這事,估計誰都不划算了。。。。

第三如果演化為局部戰爭,我們一打肯定過頭。。。以印度現在的實力,八成以上又要上演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仗一打起來,雖然說我們可以做到說到哪裡停就不會多跨一步。但是印軍潰逃的瞬間,肯定留下大片的真空地帶。這些地方一定會上演琢磨自治的事情。我們幫還是不幫,這就是個大難題。即使是我們打下來的地方,大概率的,我們也不會佔領。那麼對於這些地方的人,就會有一種不安定感。他們一定會認為,你走了印軍遲早要回來。。。。這對於我們事後再去開展各種合作會帶來極大的阻礙。

所以基於以上三點,個人認為,一場壓力戰,或者一次小規模的邊境衝突,更有利於我們。這也是我們抓住了印度打不起的根本。別看印度叫囂的那麼厲害,其實整體上印度面對我們這邊寥寥的邊防力量設以重兵,就是典型的科技不行人頭湊的防禦心態。印度心裡很清楚這些年和我們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所以雖然我們這邊打起來有顧慮,但是相對於我們的顧慮,印度是害怕。害怕一旦打起來,再來個全盤皆輸,丟的就不是對北方的控制,而是整體的國家地位被摧毀的危機。一旦發生這種結果,對於我們只是面對一些發愁的問題,但是對於印度,將是幾十年都翻不過身的恥辱。其實這事大家想想咱們最窩囊的年代就能理解,並不複雜。

而現在我們咬死了不放,個人認為,也就是朝着這個方向去的。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這條魚已經上鉤了,人的選擇是怎麼吃才經濟實惠。而魚的選擇是被釣上來放在魚缸里養着,還是被吃掉的結局。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