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場的航班為什麼老延誤

今年5、6、7三個月中國民航準點率為72.46%、57.23%、50.76%,一路下滑,繼續下滑。


8月15日,民航局發布7月航班運行情況。7月份民航共保障各類飛行448370班,日均14464班,全國航班正常率為50.76%。天氣原因佔比58.6%,空域管制原因佔比25.99%,合計達84.59%。

不論是天氣原因還是空域活動,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們抱歉的通知您,您乘坐的XX航班,由於流量控制,無法起飛,起飛時間待定。
我來機場就是聽你說抱歉的嗎?

扒一扒流控的根源

經歷過北京的堵車吧,車多,路窄,燈長,在漫長的車河裡,每個路口都有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天上的擁堵絲毫不遜於地面,10年來買飛機的速度遠遠超過建天路的速度,飛機已經到了無路可飛的地步了。

流控最大的受害者是可憐的航空公司,買最先進的飛機,招最漂亮的空姐,用最卑微的服務,卻天天被流控逼得被罵、被砸、被賠償。

流控兩大原因:天氣和軍事活動,前者保安全,後者必須無條件配合!
中國空管設備世界一流,人員素質一流,卡在責任制度和大數據落後上。開車出門都能用路況APP優化線路,開飛機可沒戲。

北京附近擁擠的航路(圖自FlightRadar 24)


在中國最繁忙的京廣航路上,有香港、深圳、珠海、廣州、長沙、南昌、武漢、鄭州等機場,這些機場飛往北京的航班只能在這一條線上飛行。如果空管要求京廣線間隔10分鐘,說的不是前面飛北京的起飛10分鐘后你就能起飛,是廣州放行一架10分鐘以後深圳才能放行一架,再過10分鐘珠海放行一架,然後依次類推長沙、南昌、武漢、鄭州,一圈轉下來就是一兩個小時的延誤。

而美國空管是以大數據為參考建立數據模型並能多部門協同。根據天氣預報和航信通告,提前一天甚至十幾個小時就能模擬出流量高峰圖,提前通告航空公司,今晚7點以後,三元橋區會堵成一鍋粥,飛不飛你們看着辦,不飛早點通知轉移旅客。

多部門協同決策這套系統在歐美已經玩了很多年,歐洲空域使用效率比咱們高出很多,高效的背後有極其龐大和複雜算法做支撐,能對起飛的、落地的、巡航的、地面的飛機進行全局的統籌的自動優化排序。

而且這套決策系統全盤考慮了航班計劃、天氣、航路、性能、流量等大量數據,甚至可以做匹配中轉旅客航班、機組飛行時間、機型調配和旅客數量等細節,通過電腦在極短時間內給出一個決策,然後布置到具體航班上執行,這個系統涉及了空管、機場、航空公司、聯檢等多單位的數據共享。

這套決策系統國內也有,但沒有做到大數據的整合,更像是一個高級EXCEL表格。這好比管制員用人腦去拼電腦,就算塔台里坐着100個霍金,一樣該延誤就延誤。

旅客鬧得有道理嗎?
拋開旅客素質問題,「鬧」源於信息不暢,對無預期等待的憤怒,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飛,什麼時候能到。
為什麼航空公司不告訴旅客呢?因為航空公司也不知道。
為什麼航空公司不知道呢?一個就是上面說的原因,空管不知道;另一個原因就是飛機延誤在路上。

按照民航局7月航班運行日均14464個航班計算,需要投入近3000架飛機,一旦出現流控延誤,公司是怎麼調整飛機的呢?答案是手動。
一架飛機一天飛4-5個航段,比如一架737,上午飛北京-西安往返,回來接着飛北京-南京往返,夜裡再飛個北京-青島過夜,排得滿滿的,飛機利用率極高,不然沒法掙錢啊!

如果北京出港第一班就延誤2小時,夜班青島就得換飛機,如果北京出港晚5小時,下午的南京也要換飛機。

當然航路也是分高度層,就像多層的高架橋一樣,空管部門將8900米至12500米之間,每隔300米為一個高度層,相當於好多好多條航路。
可是那也架不住全國各地就都往北上廣飛,以內蒙為例,呼和飛北京首都機場,包頭也飛,鄂爾多斯也飛,滿洲里也飛,錫林浩特也飛,離北京最近的赤峰也飛,不出預料的話,以後巴彥淖爾、阿爾山也會想盡辦法拿到首都機場的時刻。

全國各個省的大小機場算下來,北京機場不爆才怪。

北上廣流控了,可為什麼長沙、武漢也流控?這也不難理解,城裡交通擁堵不都是從熱點地區擴散到周邊的嗎?

如果是基地航空公司,每天至少運行800個航班,航班延誤簽派屏幕上就會像多米諾一樣。

在多米諾中尋找一線生機,就是簽派員的本領,對着屏幕派遣計劃找空隙,換飛機。業內網友cheng xu形容這個是一個非常燒腦但也很有成就感的工作,當你在上百架飛機裡面換來換去,解決了幾個航班延誤或者某個飛機壞了的時候,這感覺就像俄羅斯方塊的無敵通關一樣,因為你腦子裡要記着所有飛機的性能、限制、座位數、航行通告等大量信息,還不能出錯。

飛機調配出來了,還有一件最頭疼的事,找飛行員、乘務員。

每個公司的飛行員都很緊張的,延誤了飛行員也回不來,所以飛機有了,沒有機組一樣飛不了。

當然,找完飛行員還要搭配乘務員,這是一整套流程。當你用了1個小時調配出一架飛機,但是找不到機組的時候,那種抓狂感覺。。。
這套流程走完了,可能外面的旅客已經把櫃枱砸了。

所以,不要一味指責旅客素質,如果航空公司能提前通知旅客,矛盾至少會減一半。

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能 !
歐美的民航業走過百年,部門間已經非常默契。且不說美國地廣人稀,歐洲的天空比我們擁擠,但效率高出很多。
要從根本上解決延誤是不可能的,畢竟航空是靠天吃飯,歐美一樣延誤,只是沒這麼多。要徹底緩解延誤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空域開放。

這需要政府牽頭,從市場出發,結合運行需求,讓需求指導生產,打破各單位間的壁壘,以提高服務為統一目標,讓民航業也能夠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國航、東航、南航每年在運控網絡上投入巨資,甚至有人認為,航空公司就是有飛機的IT公司。這在10年前效果明顯,因為是從無到有;現在要提升到從有到好,這就困難了。因為國內民航運行跟國外有天壤之別。

舉個例子,給1歲男孩穿裙子,他無所謂,3歲再穿裙子他就該急眼了。引進國外的運控系統,那套系統本是給天空開放環境研發的,在空域限制的國家用,就像給豬八戒穿虎皮裙,要麼走光要麼勒死。

不過在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國家正在推進低空開放政策,高空開放也將是一個趨勢,總有實現的那一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