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係的未來

汪濤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在廈門會見印度總理莫迪,指出:希望印方能夠正確、理性看待中國發展。雙方應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維護好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此次中印對峙事情已經算過去了。但有必要對中印關係、中國對策問題進一步分析,以利長遠發展。

外交解決的艱難之處

此次中印對峙的外交解決,真正難點不是洞朗那個地方怎麼善後,而是給一個什麼樣的外交解釋和說法。因為,像這樣和平解決的話,真正洞朗那地方的善後動作其實很簡單。印度也就幾十個軍人加一台推土機,只不過是撤回100多米以後的印度一側,撤到不丹也不過2000多米,再怎麼磨嘰也就是1、2個小時就全解決問題的事情。中國方面實際為解決此事可以做點什麼表示,也可什麼實際表示也沒有。

那外交解釋為什麼這麼難呢?這是因為:
既然是和平解決,中方肯定要多少照顧一下印度的面子,不能把話說得太顯,從而直接否定印方給自己下台階的說法。但是,印方這次是軍人越界進入中方領土,性質的確非常嚴重,中方如果沒有充分表示的話,自己又無法合理地交待。
事情如果沒公開,迴旋空間就會比較大,可模糊的餘地也較大。但這次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前後2個月時間,全世界都高度關注這個地方,已經完全架到火堆上了,這樣問題就非常麻煩。相關問題如果沒有比較明確的說法,是無法交待的。有時侯問題不是太顯的話,外交辭令可以超脫到完全答非所問的地步,別人也無法再追究。但這次很顯然有記者會問的尖銳問題不可能迴避,不能不清楚地給出結果。尤其有兩個所有人肯定死盯着的問題,必須得有相對比較清楚的交待。一是中方是否「撤軍」了,二是中方的路是否還在修。在這兩個問題上雙方是尖銳對立的。印度方面保住面子的說法一是雙方都撤軍了,二是中方不再修這段路了。前面第一個問題其實還比較容易解決,因為印軍已經撤走了,曾與印軍對峙的那些中國軍人怎麼可能還整整齊齊地待在原地不動呢?肯定不會再待在原地。至於不在原地以後去哪裡,那就完全不重要了。只是中方不能表示出是為照顧印度不再繼續待在原地的。

關鍵是第二個問題比較難。如果明確表示還在修路,印度政府無法向自己國民交待,如果表示沒再修了,中國政府又無法向自己國民交待。最重要的是,中方在既如此占理,實力又如此佔優情況下,還不能僅僅是可以向國民交待,還得把中方的優勢和占理體現出來,而這種體現又不能讓印度下不了台。之前中國明確表示印度必須首先無條件撤軍才是外交解決的前提,無論中方做什麼,都不能被當作是違背了這個前提。這一點又是必須明確的,因為如果不明確就等於我們自己本來沒爭議的領土變成有爭議的了。

題目越難,挑戰越大,問題越嚴重,意味着越會有更高水平的人介入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因此,這個問題解決的中方外交回答,一定是一堆高手經過很長時間反覆琢磨后的精品之作。從純粹專業角度仔細品賞一下這個回答一定是有所收穫的。如果自己寫不出高水平的東西也不要緊,不要去硬編,會欣賞高水平的作品,同樣是高手水平的體現。

華春瑩回答賞析

當記者追問中方是否停止了在洞朗地區修路的問題時,華春瑩是用一慣和風細雨的甜美聲音這麼回答的:

答:中方已經表明,印方越界人員和設備已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為了守邊需要和改善當地軍民生產生活條件,中方長期以來在洞朗地區進行包括道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將綜合考慮天氣等各方面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有關建設規劃。

「中方已經表明,印方越界人員和設備已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這一句只是清楚地陳述事實,其中的關鍵只是強調「部」,這表明影響到中國領土主權的所有因素已經全部解除,單就此次事件本身已經全部解決了。

「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這一句就有一些味道了,只是這還是屬於一般外交專業範圍內的味道。因為中方既不能接受也撤軍了,又不需要去否定印方將會宣傳的中國軍隊也撤了的說法。「繼續在洞朗地區」,這可以讓人會心地一笑。洞朗地區範圍可就大了。「在洞朗地區」,它可以理解為不在對峙的原地,這不會去與印度「雙方同時撤軍」相衝突,但這其實也沒什麼值得追究更深的,中方軍隊肯定沒必要在原地待着,但也沒說不能再去原地那個地方和曾經對峙的那一片中方領土範圍內的區域(包括印度軍隊曾待着的區域),因為都是在洞朗地區嘛。「巡邏駐守」的用詞更是妙不可言。這更是清清楚楚地坦率說明中方軍隊並非待在原地,否則怎麼巡邏嘛。在邊境上巡邏這當然沒任何可說的。「駐守」,並且是在洞朗地區駐守,這又說明中國軍隊在完整掌控這個地方。前面幾個詞反覆清楚地表達,看似認同了印度方面會說的中印都撤軍的說法,但這個「駐守」就把中方的優勢體現出來,而印度方面又沒什麼可說的。

這一句話兩段文字,就把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尤其「駐守」一詞,為國防部發言人「印度應從此事中接受教訓」的說法埋下伏筆。這馬上會使我們聯想到釣魚島問題解決上的過程。儘管兩者差別較大,但有類似之處。這兩個中方領土過去我們其實都實際掌控不足,甚至釣魚島過去完全沒有實際掌控。「領土主權是屬於我們的」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能不能實際掌控、尤其重要的是「在完整的意義上絕對掌控」這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通過這些事件,中方都實際增強,或完全獲得了相應主權領土的實際掌控,這才是最重要的方面。洞朗地區過去在中方掌控之內,但坦率地說並不是絕對地完全地掌控(不丹曾在這裡修過哨所,后被中方拆除了)。因此,印軍進入中方領土兩個月,我們沒有採用戰爭手段,但在事後對相應領土獲得完全實際掌控,這樣的結果還是客觀上體現出了中方的優勢。
對釣魚島原來中方是沒有去實際掌控,而完全是由日本實際掌控的。經過日本一鬧,中方實際掌控了,聯合國也備案了,法理上又得分。但為避免過度刺激美日,還沒絕對排除日本來巡邏,中方自己也沒有去登島。這次洞朗對峙結果則完全不同,可以說經過這次一鬧,中方是實現了對這一地區的絕對和完全意義上的掌控,並且國防部還可以很高調地說出印度需要接受教訓的話。不僅把失的分撈回來很大一部分,真正的實際領土權益也完全實現了。

後面兩句話是解決第二個問題的。

「為了守邊需要和改善當地軍民生產生活條件,中方長期以來在洞朗地區進行包括道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守邊需要」「當地軍民生產生活條件」這不僅繼續加強前一句話的「駐守」,而且軍民生產生活都包括了。「長期以來」「包括道路在內」兩個詞同樣讓人會心地一笑。這即超脫,又沒超脫。這表明中方不僅在修,而且是「長期」就在修,不僅修路,還在修別的基礎設施。這表面看似弱化了狹義上引起這次事件的特定修路問題,卻通過將回答擴展到更全面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似退實進,即避免與印度說法衝突,又體現了中方優勢。

「我們將綜合考慮天氣等各方面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有關建設規劃。」這一句,尤其是最後「建設規劃」一詞,實在是天才之作。外交史上有很多類似的創造,可成為外交史上的經典。例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詞彙的發明等。「建設規劃」並不是一個新詞,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令人拍案叫絕。談到「建設規劃」,這明確無誤地表明狹義上此次修路行為顯然是停了。本來這次路都修得快完了,怎麼還搞「規劃」呢?所以,這裡就明白前一句話為什麼要將問題擴展為「長期以來」和所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了,否則問題就無解。前面說「綜合考慮天氣」,表面上看是要把這次停工向天氣原因歸結,實則不是。因為這裡大雪封山還得1個多月呢,現在把停工的原因解釋為天氣不是有些讓人感覺牽強嗎?奧妙就在於,如果把問題定位成「長期」的話,那就不能在一年之內來理解,而是多年的了。可以理解為冬季要來就不開工,也可以理解為來年春季雪化重新開工。「規劃」可以理解成狹義的這次修路停了,因為停了2個月打斷了原來的規劃、這樣就需要重新規劃,又可以理解成不僅是修這一段路,而且是還要全面地修整個洞朗地區包括道路在內的所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用建設規劃一詞沒有去直接否定印度方面會宣傳中方已經停工的說法。但表面看是大幅度地退,實則卻又是全面地進,體現出中方的優勢。
這道外交難題可以說解答得水平堪稱是外交頂尖之作。如果不是印方進入中國境內,無論怎麼解決總是讓中國人還是多少感覺有點不爽的話,這個解題的答案可以說是用「完美無缺,精彩絕倫」來形容的。

但是,可能有網友還是不甘心,那過一段時間以後這段路我們修不修呢?難道為照顧印度人我們真就不修了嗎?當然不是。

首先,這條路已經修得離吉姆瑪珍山頂只剩2000米的距離,真有什麼事情這段距離對坦克來說也就幾分鐘的事情。

第二,既然此次事情已經解決了,過一段時間雙方都差不多忘掉此事後,中國再想怎麼做其實也就沒有任何約束了。所以該怎麼進行建設規劃就全憑中國自己按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進行即可。中方在整個中印邊境應當以骨幹交通優先,而後再修延伸到支線的道路策略為宜。這樣一是可保證發生任何事情后重兵集團迅速到達,二可保全天候後勤交通支撐。實現了這一點之後,中國再做什麼就完全遊刃有餘了。

第三,不僅要修路,更重要的是要全面修建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使人可以在這裡紮根住下。這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華春瑩的回答並不僅僅是外交辭令,也是實話。正因為是按實話來回答的,所以才最有效果。

破解難題的專業手法

如果更深一步地研究,以上回答外交部的高手是怎麼破解這個難題的,可以清晰地總結出他們是極其精通「概念外延擴大法」的。儘管幾個問題解答中略有差異,但基本都採用了該手法。如果把問題完全限制在特定的這次對峙和特定這一段路上,那問題就很難解決。但是把對峙的地域從特定的事件發生點擴大為整個洞朗地區,從「軍隊」擴大為「軍民」,從特定修這一段路,擴大為修整個這一地區的路,從修路更進一步擴大為修建整個洞朗地區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我之所以認為「建設規劃」一詞是天才之作,因為它不僅應用到了外延擴大法,而且組合應用了「概念相關轉換法」,把「修路」這一概念,轉換成修路的規劃,並更進一步把修路的規劃,擴大為修建整個洞朗地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前面也把是否撤軍,轉換成整個洞朗地區的巡邏和駐守。只有從中讀出這些東西,才能真正學到點什麼,而不只是看看熱鬧或表面看似高深的戰略分析,實則只是毫無依據的編故事。如果連以上這些最基本的事實都沒搞清楚、就在那裡大談誰輸誰贏、大談該事件對中印未來關係影響的人,顯然就表明他們是不着邊際的。

外交與新聞是一對矛盾,新聞記者就喜歡用刁鑽和內在尖銳對立的問題挖出些猛料,而外交回答則需要在給出合適必要信息的基礎上,迴避一些敏感的細節問題。概念的外延與內涵是成反比的,外延越大,內涵的細節就越少,也就越容易迴避敏感的細節,並增加可操作的空間。所以概念外延擴大法可是外交最常用的法寶。

以後如果一個湖南人和一個四川人問一個河南人,你更喜歡湖南還是四川,你要回答「我最熱受中國」。這樣你就可以去考外交部的公務員了。

國防部要印度接受什麼教訓?

前面提到過國防部發言人說過希望印方從此次事件中接受教訓。這只是說一句狠話,體現中方的威懾、從而只是簡單地出口氣?還是另有深義?當然,印度此次貿然派軍隊進入中方領土,這對雙方的關係都是一個巨大的傷害,的確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給印度說一下得從中接受教訓,從中方角度來說當然也是合理的必要提醒。但如果只是這一層意思的話,這話也可以由外交部發言人來說,為什麼是由國防部發言人這麼說呢?

上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小細節,2012年是中印友好年,當年雙方外交系統關於洞郎地區是有一個協議的。但如果我們仔細回顧這一次對峙全過程的話,中方自始至終一個字都沒提這事兒,只是單純強調1890年清政府與英國之間的協議。而印度方面是有很多人提2012年協議的。這顯然表明,2012年的這個協議被精明的印度人鑽了空子,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協議。中國人以為的在國內簽合同時雙方理解的「友好協商」,原來在印度人那裡壓根兒就沒任何「友好」和「協商」的餘地,全變成印度人可以隨意理解製造更大爭議的借口了。但無論吃虧還是佔便宜,畢竟是中國外交部與印度外交部一起簽了字的,雖然發生了這次不愉快的事情,中國外交部不好說直接就把這個自己簽的協議給廢了。但是,經過這一次事件以後,如果將來中印外交談判中印度人再提這個協議,中國外交人員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這麼說了:

你看,我們一直是很遵守這個協議的,2017年修路時也提前與你們反覆知會溝通了。可是你們國防部不打招呼直接派軍隊就進入中國領土,這相當於你們國防部把這個協議單方面先給撕毀了。既然你們外交部沒與你們的國防部協商好,我們國防部一看你們把這個協議事實上撕毀了,他們跑到柜子里拿出這個協議也順手給撕了。我們當時也是花了好多差旅費和你們談成這個協議的,但你們外交部與國防部是兩個部門,內部協商不好,我們這裡外交部與國防部也是兩個部門啊,也就不好協商了啊。既然這個協議事實上已經被雙方國防部給廢了,以後還是別提這事兒了。

前面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的邊防部隊在這一地區「駐守」,換個完全等價的詞也就是駐軍。那就是本來我還想和你友好協商放棄爭議慢慢談呢,你這麼一搞,那我只好結結實實地先「駐」了再說了。駐軍數量是多少呢?駐100人是駐,1千人,1萬人,10萬人,50萬人也都是駐,那就僅僅是根據需要的簡單數量差異了。

這次是中方設的圈套嗎?

網上有些大咖繪聲繪色地分析認為這次對峙是中方故意設的一個套,就是引誘印度上鉤,講得邏輯一般人表面看起來也是天衣無縫。說實話,我剛開始也一直在懷疑此次是否為中方故意設的套。尤其中方短時間內兩次知會印度中方修路的事情,這很像是故意在對印度說:我在修路,快來對峙,趕快來對峙啊。但是,我還是強調,一切認識必須依照科學的方法,得有確切的證據,以及符合科學的規律。有些陰謀論的分析與其說是分析,不如說是編讓普通人看不出漏洞且感覺很過癮的故事,因為普通人都喜愛聽故事。

戰略欺騙是有一定規律和原則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戰略欺騙的成本問題。兵法有云:餌兵勿食。這說起來容易,關鍵是怎麼去判斷是不是餌兵,怎麼去判斷是不是戰略欺騙呢?投入產出比的原則是:戰略欺騙的成本不能比設計這個計謀的收益還要大,或者說投入產出比要划算。你不能拿自己的主力部隊當誘餌,把整個主力部隊埋進去設計一個戰略欺騙行為。

極高成本的戰略欺騙案例也不是絕對沒有,二戰太平洋戰爭後期的萊特灣海戰中,日本真的拿小澤率領的4艘航空母艦艦隊的覆滅作誘餌,引誘美軍哈爾西的主力艦隊北上,從而好讓栗田的艦隊去消滅在萊特灣登陸的美軍。這個誘餌的計劃很成功,小澤的4艘航空母艦真就被哈爾西的艦隊全給擊沉了,這代價實在是太捨得了。但最後因通訊不暢,小澤作誘餌成功的電報栗田居然沒收到,對登陸美軍的攻擊淺嘗輒止,付出這麼大代價的戰略欺騙最終意圖並未實現。當然也有人認為幸虧栗田沒收到小澤的電報跑掉了,否則他要是堅持攻擊登陸美軍的話,哈爾西的艦隊主力打殘了小澤后,返回身去就此把栗田的艦隊也全滅掉了。這是日本最後實在是沒辦法了,馬上面臨亡國的危險時才想出此種爛到極點的下下策。

另一個原則是戰略欺騙不能搞得太複雜,難以控制。如果操作過程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對方不上鉤,而策略本身執行的成本又過高,那一旦整個過程失控,投進去的成本虧得就太大了。現在我們來看此次對峙的前後經過。中方會拿修這一段路作為誘餌去引誘印度軍隊來對峙嗎?

從成本來看,在這種高海撥山區修10多公里的路,這得多麼高昂的成本我們就不用細算了。如果印度軍隊不上鉤不來對峙呢?難道這麼多投進去的錢就白搭了嗎?更重要的是,要修路需要準備很多修路機械設備、材料,這都是要很多錢的。印度軍隊過來一鬧,整個停工期間所有設備、人工每停一天就得多一天的巨大成本。而印度軍隊就算幾百人來這裡對峙2個月,也沒多少成本。這種殺敵1百,自損8千的事居然會是自己設計的戰略計謀要達到的目的?

所以,修路本身就有其自身的價值,這個行動首先目的就是單純地要修路。我想這個假設基本上也不會有人一定要站出來反對。至於後來出現的對峙,應該是出乎這個修路計劃本身目的之外的事件。

那是不是修路本身也是目的,但也同時一箭雙鵰地設一個圈套呢?別想太複雜了,正如前面說的,一旦對峙停工了的話,就意味着主要的目的修路受根本影響了。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來返回去分析之前的事情。誰能在事先肯定這次事件一定可以和平解決呢?如果是故意設一個圈套引印度軍隊來對峙,結果失控雙方真打起來了,搞成中印間全面戰爭,這個圈套是不是演得有點太大方了?事後中方盡了巨大的努力和平解決了,這說明中方並不是事先就想進行一場戰爭的,而引誘印度軍隊來對峙的結果很可能導致的就是雙方的戰爭行為。中方大量軍隊調動,軍事演習,別說是打出一枚PHL-03火箭彈就是一輛寶馬車扔到天上沒了,光是大量運輸車輛、步兵戰車、自行火炮、坦克進西藏,哪個不是油老虎?看起來一望無邊的軍車着實很是威風,但別忘了光是消耗掉的油費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不要從現在事情和平解決了,就事後諸葛亮地說「我早就預測這個仗肯定打不起來」,萬一最後實在沒辦法真打起來怎麼辦?那成本更是上天了。雖說經過這麼一鬧中方對此地實際掌握獲得完全解決,但說實在的,中方目前的戰略方向不在這裡,這地方能平安無事維持現狀就可以了。有花這麼大代價像沒事兒幹了似設一個圈套玩得這麼心驚肉跳的嗎?

兩次通知印方更顯示出這次中方的謹慎,因為2012年雙方有協議,在這個地區各方要友好協商和溝通。中方短時間內兩次通知印度和不丹,是在事前的確就擔心對方挑理,表示對印度和不丹的尊重。這樣才是符合邏輯和事實的。

相比之下,如果說班公湖那個既動了手,也動了腳的對峙可能是一個有預設的事情,這還是符合最基本的投入產出比和可控性等原則的。當然這不是說它一定就是中方故意設的一個套,只是說這麼猜測至少不會顯然違反最基本的科學規律。

理解中印關係的「反1962標準」

「反1962標準」,什麼意思呢?就是但凡把中印關係的現在和未來建立在1962年戰爭基礎上的人,都充分證明他根本就不理解中印關係的實質,也根本不可能有效和準確地把握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

對此次中印對峙會有什麼結果,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認為它對周邊國家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心理影響,認為印度派軍隊進入中國境內2個月,竟然可以全身而退,這會鼓勵其他國家採用類似的方式訛詐中國。另外也有人分析認為此次中國通過實力不戰而勝,有效威懾了周邊地區,會使尼泊爾和不丹等充分看到中國的實力,將會倒向中國,甚至預測不丹與中國建交就是未來幾個月的事情,這一事件突顯了中國大國崛起勢不可擋。這些全都是想當然的瞎猜,你去對周邊國家的人做過問卷調查,從而有確切數據支持這一事件對他們的影響是什麼嗎?完全沒有,全都是自己根據中國人自己的想象在那裡編故事而已。因此編出來的故事很多中國人聽起來很像那麼回事。

相比於其他國家間的歷史,中國與印度歷史上幾乎就沒有戰爭,算是屬於「和平友好到極點」了。但是現在一提中印關係,怎麼總是把1962年戰爭掛在嘴上呢?好象中印之間歷史上打得天翻地覆似的。

證明自己對中印關係極其無知的最好方法,就是大談1962。

2006年春節前,我參加了印度中國使館舉行的中國駐印企業的新春招待會,那時中國駐印度大使是孫玉璽。他是我見過的講話水平最頂尖的人之一,當然了,如果沒這水平當年他也不會作外交部的新聞發言人。他在招待會上的講話具體觀點你認同不認同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關鍵是他在會上完全脫稿竟然講了一個多小時,根本就不用修改一個字,加上標點符號就是一篇精心打磨過的關於中印關係的經典文章,每一個字都極其講究,聽得當時參加招待會的人是如痴如醉,目瞪口呆。我印象極深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中印之間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過不愉快的時間只是短暫的一瞬間,這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友好關係。他只是把當年的事件叫作「不愉快」。這才是真正理解印度的資深權威所作出的精確定位。原來我的腦子裡一提中印關係也全是1962,但他這一句話非常深刻地點醒了我對中印關係基本的判斷和看法,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當然,這不是說中印之間沒有問題。印度仍然非法佔據中國藏南地區,中印間有大段邊界沒有劃定。

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儘管還是有很多中國人不太甘心,感覺這次太便宜了印度,不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基本的前提:外交是以國家實力為基礎的。但是,如果簡單地這麼一提,很多網友可能立馬就有點不高興了——我們和印度軍隊實力相比難道還不足以打敗對手嗎?中印雙方的基本實力對比是極為特殊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特殊性,道理很簡單:

印度軍隊從單純軍事實力上說,的確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所以印度並不敢真與中國發生戰爭。

但是,中國軍隊卻又完全不是老天爺的對手。單從戰略本身來說,中國軍隊真正需要戰勝的並不是印度軍隊,而是西藏的天氣。所以中國也不能輕易與印度開戰。

儘管也有人提醒不要太低估印度軍力,不過我個人的確認為:單純從軍隊作戰素質和武器裝備上講,印度軍隊真的與中國軍隊遠遠不在一個層次上。但如果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西藏地區的全天候後勤保障問題,真與印度軍隊打起仗來,中國軍隊必然到了一定的時間後勤就被西藏的天氣完全切斷,這是最大的兵家之忌。當年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志願軍進攻一個星期後,基本就會彈盡糧絕,美軍此時發起反攻,中國志願軍就會必敗無疑,只能後撤。這就是李奇微發現志願軍弱點後總結出的「禮拜攻勢」。無論作戰素養多麼強大的軍隊,一旦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其作戰能力就會突然間降低為零,原來最沒戰鬥力的軍隊只要彈藥充足,都可以對這樣的軍隊進行單向地屠殺。一旦後勤被完全切斷,無論多麼偉大的軍事天才都會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

因此,中國解決中印間邊界戰略安全格局的關鍵,是能否有效地建立起全天候的後勤保障能力。這個挑戰在今天依然是很大的。1962年與印度開戰後無論勝利多麼輝煌,到了一定的時間點只能全面撤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這裡。如果不理解這些軍事常識,就大喊大叫對印開戰,顯然是會誤國誤民的。1962年那次我們打完後撤回來了,如果這次真打起來印度人學乖了,一開始且戰且退,無論你把他打成什麼樣都無所謂。但卻在邊境埋伏一隻精銳,單等解放軍彈盡糧絕大雪又要封山必須要撤軍的時候和你纏上,不讓我們撤回來怎麼辦?單等大雪把山一封,打入印度境內的解放軍就只能全軍覆滅。

俄羅斯被我們稱為是「戰鬥民族」,但是可別以為他們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是這麼能戰鬥。希特勒最初判斷蘇聯是一個泥足巨人,並無戰鬥力,這個判斷真的不錯。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執行,蘇聯紅軍一觸即敗,潰不成軍,動輒幾十萬精銳部隊被全殲。可是,一旦戰事拖到冬季,希特勒的德軍就不是老天爺的對手了。這就給了蘇聯紅軍喘息之機,並在戰爭中學會戰爭,不斷讓德軍一步步遭遇慘敗。蘇德戰場的德軍後勤補給線還一直都沒有被完全切斷都這樣,如果中印之間發生戰爭,到了冬季解放軍的後勤補給線是會在絕對的意義上被徹底切斷,就會從天堂轉眼間跌入地獄。
1941年11月初,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11月7日,紅場舉行聲勢浩大閱兵式,著名的西伯利亞師及大量坦克從紅場直接開往了前線

當年金門戰役時,國民黨軍已經是草木皆兵,一潰千里。解放軍的戰力如秋風掃落葉一般,無論從作戰素養、士氣,甚至從武器裝備上都可遠勝過國民黨軍隊。但是,因為僅僅是一海之隔,攻上金門島的一個師解放軍部隊船隻盡數被毀,後勤補給完全中斷,這一個師除極少量個位數的人游泳回來,基本上算絕對意義上全軍覆滅。這是解放軍戰爭歷史上唯一慘到這種程度的戰役。在各種戰役中如果是軍隊將對手合圍困住,雖然很多戰例中用「圍得鐵桶」一般來形容,但任何軍隊都難以絕對地將對手真正封死。在合圍后全殲對手的戰例中,一般總能有10%-20%的人漏掉分散突圍出去。但如果是被老天爺切斷後路,那往往就真是被封死得一點縫隙都沒有了。

當年紅軍長征時翻過了很多雪山,但要知道那是「翻過」,翻過以後就下雪山了。當年紅軍過了雪山頂后往往是坐在雪上溜下來,只要溜到了雪線以下那就算是危險過去了。但是在中印邊界它不是這樣,如果撤回中印邊境回到中國境內,那不是「翻過」雪山,而是就此留在雪山頂上了。再往前走,那可能是更高的雪山。如果解放軍在可能的印度戰場被大雪封山切斷後路,那會連個位數偶然撤回來的人都沒有,即使邊境線上沒有印度軍隊阻截,任何試圖從印度撤回來的解放軍會被凍死得一個不剩。有人可能會問,這都什麼年代了,採用直升飛機不是可以越過山嶺進行交通運輸嗎?這個就不深入討論了,如果能明白就在幾年前汶川大地震的時侯,汶川縣城完全封鎖,什麼消息也沒有。溫總理在現場是發火說了狠話摔了手機,軍方才派直升機,還是資深到培訓跳傘的航校副校長這種程度的人先下去探路,後面軍方才敢派更多軍隊過去,即使這樣還是摔了一架直升機,機毀人亡。由此就知山區氣象條件不好時直升飛機在上面飛行難度有多大。汶川縣城海撥高度為1300多米,而洞朗地區的海撥高度是3500多米。別直升飛機沒把人接回來,自己又摔掉一大堆。

西里古里走廊地圖


很多人談到洞朗地區面對的印度地形時,會很得意地說起西里古里是印度東北部的鴨脖子,最窄處只有23公里寬。如果解放軍攻佔這個地方,整個印度東北部與內地的聯繫就被切斷了,這的確不錯。但我們看地形時別只看對手,也得看看自己。仔細看下整個亞東地區和洞朗地區像什麼?理解軍事的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個詞——「突出部」。只要一提這個詞,又很快會聯想到戰爭史上大量與突出部相關的戰例。這種戰略形勢最經典的作戰過程就是從突出部的根部兩翼向心突擊,切斷這個根部,就可以將突出部完全合圍,全殲這個突出部里的對手。這個突出部長度有100公里,而其根部有多寬呢?也不過是30到50公里。所以,真要打仗的話你別只想着去切斷別人的鴨脖子,你也得把自己的突出部重兵把守照顧好。這樣說並不是說我們就絕對沒有辦法,但那就意味着戰爭過程會很複雜。整個中印邊界是非常漫長的,按中方主張邊界線算是1700公里,按目前實際控線算是2000公里左右。雙方也就錫金這一段300公裡邊界,和西部一半左右的邊界算是劃定的,其他都沒劃定,雙方差距巨大。而這次產生對峙的地方竟然就是雙方劃定的邊界地區。一打起來很可能就不是這一個邊界地區,而是東、中、西、錫金四個邊界段的全面戰爭。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另一方面,中印邊境線過於漫長,如果沿線到處都駐軍,成本過高。因此通過建設鐵路交通線極大增強機動能力,使得平時不需要過多的駐軍,而在需要軍事能力支持時又可實現低成本地快速部署。

印度自己的問題所在

從以上情況也可看出,現狀對印度更不是一件好事情。印度人考慮問題的思維的確讓人頭疼。整個印度陸上邊界基本上沒幾個是劃清楚的。在西部與巴斯坦不僅沒劃清楚,而且武裝衝突不斷。印度人將任何讓步都視作奇恥大辱的思維習慣,使他們很難通過外交途徑友好地解決問題,越談判出現的問題卻越多。不僅中方付出的任何成本完全不是印度人可得到的便宜,更重要的是,中方原本並不把中印邊界安全作為重點考慮問題的,經過這麼一鬧,大量沿中印邊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就將大規模展開。這次投機行為給中方造成了很大成本,但印度在這裡的安全形勢也因此將會毫無必要地急劇惡化了。阻擋了中國一條幾公里長的路,可能刺激起中方几千公里的鐵路和公路建設規劃。華春瑩說的「做好相關建設規劃」說是洞朗地區的,怎知這不會在中方內部再擴大變成整個西藏地區的呢?按中國的基建速度,5到10年內就會讓印度面對近乎絕望的戰略壓力。

印度人在一切談判中唯一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佔盡可能多的便宜,一直探到最底價。中方也不能說因為攤上這樣的鄰居就寧願吃虧。因此,如何深入地研究印度人的思維習慣,並且依據這些客觀規律在一切衝突和爭議中,不斷讓印度人知道底價何在,如果爭議得越多,價格只可能越來越高,這是極為重要的問題。

必須使印度人學會合理地讓步,這也是印度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們可以幫助印度學會這一點。

到底誰輸誰贏?

可能有網友還是不死心,一定要給個結果到底誰輸誰贏。這次所有參與其中的國家,無論是中印還是背後支持的,有誰是勝利者呢?甚至包括以色列藉此機會賣給印度8000枚反坦克導彈,中國馬上就邀請巴勒斯坦總統來中國訪問。這反映了國際關係的高度複雜性,以及中國現在反制手段的充裕和豐富。以色列的導彈合同還會執行嗎?8000枚長釘反坦克導彈的確可能會給中國陸軍帶來一定困難,不過如果有中國產的8000枚超遠程火箭炮運到巴勒斯坦,以色列搞不好就要亡國了,你說這合同還怎麼執行?有人分析認為這次中印對峙沒有一個國家公開站出來支持中國,顯示了中國戰略環境上沒有真朋友。但我還是強調,科學的分析問題不能從單一的事件中去得出結論,而必須從大量同類事實的比較分析中才能得出結論。上次中菲南海裁決問題上幾十個國家馬上站出來支持中國,為什麼這次沒有?兩者間的區別是:

上一次只是一個裁決,而這一次真可能打起來;

上一次前台是不到1億人口的菲律賓,後台是美日。這一次後台還是美日,但前台是近13億人口的印度。

這種情況下誰還敢跑出來站隊?上次是有國家公開站出來支持菲律賓的,這次有公開站出來支持印度的嗎?連背後的美日都不敢,況且其他國家?日本剛露點頭想表示下對印度的支持,媒體一爆出來就嚇得腿肚子發抖趕緊把話收回去。為什麼?如果他不馬上收回去,中國特戰部隊立即就上釣魚島了。如果中國被逼到必須打一架的話,與其在洞朗那麼荒涼的地方和印度人打一架,還不如在東海和日本人打一架更爽。

現代戰爭,旁觀者勝。單就此次事件本身沒有任何相關方是直接勝利者,和平解決了只是屬於「各方及時止損」。中國都應藉此機會總結經驗教訓,利用此機會發現潛在的問題,以利長遠的發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