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戰前英德這面鏡子照照今天的中美

后沙月光

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大總統的前師爺-史蒂夫.班農說中國像二戰前的德國,而中國娛樂圈說書人矮大緊說中國像一戰前的德國。


網上兩種說法都經常能看到,其實中國誰也不像,但可以將一戰當成一面鏡子,看看歷史,想想未來。
班農說二戰前的德國,就是指納粹德國,這種意指本身就帶着深深的敵意,想讓人們接受中國是邪惡者的暗示,不用理他。
一戰前的德國,特別是英德關係,非常值得去分析。為什麼老是有人喜歡拿戰前德國跟中國相比較?
因為德國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之前,都是全球霸主的挑戰者,在英國眼中它不但打破了英國在歐洲的均勢戰略,也威脅到全球霸主地位。

天生的掠奪者

考茨基曾經這樣評論過大英帝國:如果德國與法國不準備推行海外掠奪政策,那是因為那是多餘的東西,但對於英國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
英國在農耕時代,海峽是它最好的天然屏障,糧食和原料由英倫三島自產自足。從另一個角度看,島嶼地位也成了它的致命危害,只要海上交通出現問題,就必然要遭受飢荒威脅。
德國在這方面比英國有利得多,而且它的糧食消耗量比英國要少,同時,比利時與荷蘭的港口德國可以使用,作為德國海上交通的重要支點。
就算德國遇到災年,它還可以從陸上向俄國和奧地利進口糧食。誰要是影響到德國這兩條生命線,德國就會跟誰拚命,哪怕是單挑所有鄰國。
然而,這只是假設,德國並沒有遇到這種情況。恰恰相反,英國作為世界霸主,卻嚴重依賴海外殖民地的糧食,原料供養。為了生存需要,英國必然會去打造一支壓倒任何國家的海上艦隊,並炫耀它的海上軍事實力。
壓倒性實力,使英國在全世界面前扮演着征服者或保護者的角色。
一戰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但要充分理解一戰,必須了解戰爭的根源。
一,客觀原因
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二十年時間內,在國際政治方面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它要花很高的代價才能讓英國同意在1890年將黑爾戈蘭島(相當於德國的直布羅陀)割讓(歸還)給它。
再過二十年,德國已經向英國發起了挑戰,四年後,一戰爆發。
德意志帝國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勢力,國內已經無法容得下這股力量,它要在國外尋找新的活動場所,這必然觸犯到英國的利益。
德國利益主要在東方,它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形成屬於自己的經濟帶,在當時,修鐵路就是最有效手段。
德國要通過修建一條鐵路,形成一片經濟帶,讓沿線國家能發展起來,不至於分崩離析,戰亂不斷,因為這不利於德國的騰飛。
這條鐵路就是巴格達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行為,但卻有着極其重要的政治後果。
這條鐵路意味着土耳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加強,而德國真實的想法是通過控制這條鐵路來保證它對土耳其的控制。這一點,英國並不反對。
對英國來說,土耳其力量加強,首先與俄國利益發生衝突。俄國人一直渴望得到君士但丁堡(奧斯曼帝國)的遺產,越是虛弱的土耳其越是符合俄國推進自己的戰略。
俄國決不會袖手旁觀德國修建這條鐵路,而英國是俄國在東方的宿敵,在柏林會議上,英國就拚命維護土耳其,不讓俄國的提議通過。會議之後,英國有計劃將埃及搞破產,然後佔領埃及。
英國控制埃及,是要保證這條通往印度之路的絕對安全,而印度是英國利益最大的來源地。
倫敦需要將阿拉伯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南部以及土耳其的大部份都置於大英帝國手掌之中。
在這個戰略實施中,俾路支成了英國屬地,阿富汗則成為隔開英俄兩隻猛獸的緩衝地區。
對於土耳其,英國同意跟俄國瓜分,但俄國最想要的君士但丁堡英國是不會同意交給它們的,所以俄國要去阻礙英國戰略的實施。
英國與日本結盟,為日本提供貸款援助,讓俄國在遠東消耗國力。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是英國同盟者角色。精疲力盡的俄國,無力再去阻止英國推進自己的戰略。
法國比俄國更容易對付,只要英國保證法國對摩洛哥的統治,法國就會放棄它在埃及的權利,這是1904年春天的事情。
無論是摩洛哥,還是埃及,還是土耳其,列強瓜分世界,卻沒有徵詢德國意見,作為一個崛起的強國,這種無視就是蔑視,你當我是空氣?
德國必須發聲,宣告自己的存在,別以為你們幾個就能把世界整碗端走。德國政府嚴正抗議《英法摩洛哥協定》,說這協定悍然侵犯了德國利益。
實際上德國在摩洛哥貿易量並不起眼,抗議就是為了讓英法知道它的存在。
倫敦和巴黎沒有搭理德國,德皇就去訪問摩洛哥北部古城丹吉爾,這下法國坐不住了,說可以重新討論一系列協定,但法國在摩洛哥特權地位不得觸犯。
英法俄都必須正視德國的崛起,並做好與德國如何相處的計劃。然而在客觀利益衝突之下,誰也不想讓步,把自己那一份讓給德國。

矛盾激化

德國在土耳其的利益不僅與俄國有衝突,時間一長,與英國也有衝突。瓜分土耳其的桌子旁邊,多了一個德國。
倫敦並不想付諸於戰爭手段來解決這些衝突,而是想通過打造一個強國聯盟,遏制德國的野心,以威懾方式逼德國屈服原有秩序。
1906年,英國為了進一步強化海洋霸權,開始建造無畏艦,英國判斷德國的財政狀況,根本不可能去建造無畏艦型的戰艦。
1908年,英俄在愛沙尼亞的里瓦舉行元首會晤(英王愛德華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告英俄關係翻開了歷史新篇章,然後是英法元首會晤。
這就等於告訴德國,你老實點,江湖上還是我們幾個說了算。
這些駝島們,不願意正視德國崛起的事實,等到要動真格的時候,誰強誰弱,誰心裡發虛,就一目了然。
1908年10月奧地利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澤哥維那,引發塞爾維亞大騷亂。俄國想干涉,但跟日本人打了那一戰後,氣力全無,只能用口頭威脅。
德國這時站出來替奧利地出頭,告訴俄國人,如果俄奧戰爭爆發,德國將站在奧匈帝國一邊。俄國認慫。
法國雖然在摩洛哥擁有特權,但不能駐兵,1911年,摩洛哥首都菲斯發生事變,法軍以保護僑民為借口進軍菲斯。德國說法國破壞協議,直接將炮艇「豹子號」派到摩洛哥港口。
法德在摩洛哥戰爭一觸即發,德國實際上並不是要摩洛哥,而是中非。在外交努力下,法德將衝突控制在輿論戰狀態。根本原因是法國不想打,德國還沒準備好打。
英德之間矛盾也在升級,英國建造無畏艦是皇家海軍最愚蠢的決定,它以為自己將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無畏艦的國家。
英國設想,德國如果要造無畏艦,它要改建,擴建造船廠,重新修建港口,改造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因此德國負擔不起這些費用。
英國錯了,德國不但建了無畏艦,而且縮小了與英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對比,從10比22,追到10比16,而且德國無畏艦數量還在增加。
英國這才發現大事不好,要求列強開會商議如何限制各國海軍軍備,只要大家不建軍艦,停在原地的話,英國還能保持最強實力。
德國斷然拒絕英國提議,這種伎倆對德國無效,它仍然開足馬力建造戰艦。英國在歐洲輿論上將「德國威脅論」大肆炒作,並將德意志帝國形容成凶暴的軍事國家,而獨霸海洋和世界的英國成了無辜受害國。
一戰最可怕在於,誰也無法阻止它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德國並不是蓄意挑戰英國,德國新首相上台,還真誠地希望改善英德關係。
但是英國認為,只要海洋霸主地位被動搖,就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日益強大的德國,自然成了英國的眼中釘,從關係上來說,英德關係遠遠好於英俄關係,俄國一直是英國的敵手,但戰爭爆時,英俄居然站在了一起。

戰爭爆發

意大利是個奇葩,它原先是德奧意三國同盟中的一員,俄國想通過拉科尼基會議唆使意大利叛變,瓦解三國同盟,建立一個反奧統一陣線。
意大利果然叛變,三國同盟開戰前剩下了德奧同盟,彷彿德國這邊力量少了許多。這讓戰爭的可能性又增強幾分,俄國面對德國,上次在巴爾幹問題上雖然認慫,但開始擴軍備戰。
俄國向法國借了25億法朗巨款,兵力增至180萬,1916年冬季甚至達到了220萬,但是,俄國還不起新舊債務,在農業豐收情況下還能維持,結果,1913年歉收,支付結算無法平衡。
沙皇面臨兩個選擇:破產或戰爭。
德國也在備戰,它判斷到英國將會站在它的對立面來絞殺自己。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只是帶動雪崩的小雪球,這種小雪球就算不在薩拉熱窩出現,也會在別的地方出現。

一面鏡子

戰爭並不是誰在單方面求戰,英,德 ,法,俄都不是,戰爭原動力是一個新興強國對舊帝國秩序挑戰,有人要保持舊秩序,維護既得利益,而那個挑戰者就必須被扼殺。
戰爭爆發後,大家反而不知道是為何而戰?問題不再是:英國能否瓜分土耳其,俄國能否佔領君士坦丁堡,德國能否修建巴格達鐵路,法國能否佔有摩洛哥……
推動戰爭爆發的因素,在戰爭爆發後,不再重要。問題變成了:
一,德志意民族是否能夠生存下去?德意志帝國的領土是否完整?
二,俄國對西歐的威脅是否繼續存在?
三,英國的海上霸權是否應當結束?
沒有英國參戰,就不能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只是歐洲大陸的戰爭,英國參加,它的附屬國都捲入了戰爭,在這之前,這些附庸們決不可能向德國宣戰。因為,它們利益跟中歐沒多大關係。
英國是全球霸主,也是全球模範國家,它的語言,它的文化,它的政治制度,它的價值觀對全球來說具有不可阻擋的影響力,是其它國家的效仿對象。
當德國,法國,俄國,奧地利,比利時,美國都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工業時,英國佔據世界利益的秘密武器—工業壟斷,就被徹底打破。
從這面鏡子里可以依稀看到美國與中國的影子,但中國決不是一戰前的德國,我們的「一帶一路」也不是巴達格鐵路這麼簡單。
有一點是相同的,在世界霸主眼中,就算你沒有直接挑釁它,只要你有可能超越它,那就是不可饒恕的原罪。
但是,沒有一個霸權是永遠存在的,追求霸權的國家,最後都萎靡不振,西班牙,英國,蘇聯接下來還有誰?
中國要走的道路,就是要打造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永遠不稱霸。只有這樣,人類才有真正的和平和發展。
美國會允許中國道路取代美國道路嗎?它會用什麼辦法來阻擋這一趨勢?
現在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還為時尚早,因為,誰跟誰站一邊,還是未知數。雖然有些輪廓,但有些高深莫測的國家你就看不懂,比如阿三。真到了三戰時,是願意三哥加入我方呢?還是加入對方?
一戰這面鏡子反射出來最大的真相是:
備受頌揚的「英式自由」的基礎是殖民奴役。
財富,自由,偉大對應的是農業國家的貧窮,奴役,卑賤。
國與國之間不是平等關係,而是支配與被支配關係。
中國民族必將迎來偉大復興,已經沒有任何國家能支配我們,但要警惕精神,文化,意識形態上的支配,這是無形的戰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