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對統一台灣的啟示

后沙月光

沒有南北戰爭,美國就會變成兩個,甚至更多,而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今天是否存在都很難說。


統一,奠定了美國崛起和騰飛的基石,如果將時鐘拔回到1861年那段時間,美國正面臨著極度危險局面,林肯以他的果斷和決心,用四年殘酷的戰爭以及無數人的犧牲,粉碎了分裂勢力,捍衛了國家統一,並強化了中央集權。

用一百多年前的美國統一之戰來對照我們統一台灣,並不是很科學,因為無論是國家狀況還是國際形式都不一樣,然而,南北戰爭還是能給我們許多啟示。

南北戰爭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的幾段關於時間,地點,人物的介紹,其它這一代美國人自己也並不了解,只知道林肯一位偉大的總統,卻不知道他為什麼偉大?

今天美國,南北戰爭後遺症仍然續存,現在某一派群眾已經鬧到要拆除南方李將軍雕像,禁播《亂世佳人》,甚至還要拆了華盛頓紀念碑。

民間思想上的反智和混亂,根源在於美國官方對歷史的認識,他們不斷將南北戰爭形容成是一場廢除奴隸制之戰,是文明戰勝野蠻之舉,並以此來佔據道德高地,為干涉全球事務尋找理論註腳。

實際上奴隸制被廢除也好,頑固的南方失敗也罷,都是戰爭副產品,真正動機就是為了國家統一,從工業資本集團角度來看,沒有統一的美國,就沒資本擴張,工業化建設的廣闊天地。

本末倒置說法,雖然矇騙了全球親美人士,但也給美國民眾帶來了誤導。在這種官方宣傳之下,就不要怪美國黑人還要繼續打倒奴隸主華盛頓等開國元勛,因為你們反奴隸制反得不徹底嘛。

南北戰爭有些問題,對我們有所啟示,那就是當南方尋求獨立建國時,歐洲列強為什麼不趁機分裂美國?不果斷承認南方是個獨立國家?卻寧可默認林肯說那是一些叛亂份子?

南方得不到國際承認

內亂必定招致外患,這是外交上的基本原理,當一個國家處於內亂之時,外部肯定會有人趁火打劫。

內亂叢生的國家也無力去應對外部威脅,美國專心致力於內戰,對外部實際沒有什麼抵抗力。

有沒有國際承認對南方來說是跟戰爭一樣重要的事情,為什麼當年歐洲不馬上承認南方獨立,在國際上造成美國實質分裂?

因為美國是民主國家,民主國家之間不互相傷害嗎?執這種論調的,基本上都是歷史小白。

當時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法國,西班牙,俄國是君主制,美國這種四年一次總統大選,三權分立的制度是全球罕見的奇葩體制。歐洲列強巴不得美國把自己玩死,以證明走這種道路的國家是胡作非為,終將失敗。

美國卻沒有受來自外部的實質攻擊,這有兩個直接因素:
一,美國當時沒有重大海外利益可供別人搶奪。
二,美國的鄰居沒有一個是強大而蠻橫的國家。

美國地理位置是幸運的,如果放在歐洲,它會被撕碎。

美國分裂是列強所最適意的事情,林肯當然知道這一點,他首先要盡力防止外國承認南方邦聯,以維持聯邦的完整性,合法性。

這些外國對美國內戰爆發又持何種態度呢?

英國:
對於共和制的美國面對迫在眉睫的崩潰感到滿意,這不僅僅是宗主國對殖民地獨立後失敗的惡意滿足,而且南方獨立勢必會分裂這個英國潛在對手,它還將拆毀在南部市場上的關稅壁壘。
棉花供應將擺脫華盛頓政府的政治權力控制,那時,英國有四百多萬人直接或間接的從事紡織工業,棉花這種原材料對英國來極端重要。
英國國內有一部分人(開明派)反對奴隸制,他們希望這場戰爭能改變美國奴隸制度,然而當林肯宣布不打算干涉南部各州奴隸制時,他們也不再為北方取勝祝福。林肯要的就是各州留在聯邦之內,保持統一局面。

法國:
大革命之後,政權又落到另一個拿破崙皇帝手中,當時他處於權勢上的顛峰,但是法國的整體實力所有下降。
他強調光榮和威望,如果美國垮掉,法國人將有希望打破「門羅主義」障礙,重新得到殖民美洲(墨西哥等地)機會。
所以拿破崙比英國更迫切地希望看到美國分裂為相互仇視兩個部份,有意同南方建交。
法國卻不願單獨行動,至少英國要跟它一起承認南方獨立,因為法國紡織業也依靠美國棉花供應,這將影響到六十萬法國人的生計。如果因為貿然單獨承認南方政權,可能導致美國對法國實施棉花禁運,英國還會落井下石。

西班牙
作為一個沒落帝國,西班牙人跟英法官方觀點一致,也希望美國分裂,這樣他們有機會重占聖多明各,古巴也不會受到威脅。
奧地利
支持拿破崙三世,他願意為法皇在墨西哥的冒險提供傀儡王公,並希望讓天主教和君主制在拉丁美洲擴散。

沙俄
雖然遙遠,但亞歷山大二世仍然奉行葉卡捷琳娜女皇時期對美友好態度,從戰略上來說,沙俄希望美國成為一支抗衡英國的力量,所以沙俄特別急於跟美國友好,堅決站在北方一邊。
1863年,俄國艦隊出現在紐約和舊金山港口,以表示對林肯的支持,沙皇還表達了一層意思:朕剛剛廢除了俄國農奴制,林肯總統也反對奴隸制,這是文明國家之間的交流。
美國(北方)極其熱烈地歡迎俄國軍艦的訪問。
實際上,俄國預感要跟英國會在波蘭問題上開戰,一旦開戰,它需要用巡洋艦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制裁英國商業基地。
這支艦隊從波羅的海遠赴美國訪問,就是準備在這裡擊毀英國商船隊。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美國的配合。

歐洲小國們
它們對美國局勢態度冷淡,更在乎能不能趁機抄底美國國債,等戰爭結束後發一筆小財,而美國承諾國債本利都將以黃金支付,這是極好的。所以歐洲小國也不願去承認南方政權。
在大方向上,它們跟着英法跑,不用費什麼腦子。就像加入亞投行,英國法國來了,它們就一擁而上。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心裡堅決支持南方的是拿破崙三世,堅決支持美國統一的是亞歷山大二世。
歷史開了個玩笑,一百多年後,極力肢解俄國的卻是美國。

美國的應對
能否防止國際承認南方政權,對林肯來說跟戰爭勝負一樣重要。他在國務卿人選方面,啟用了威廉.西華德,他是共和黨裡面少有的人材。
西華德才智過人,只是在堅持原則上不如林肯那麼強,就是說這人比較圓滑。西華德極不願意看到美國內戰爆發,在共和黨選舉和內戰爆發之間,他寧可共和黨敗選。
然而,歷史使命已經交到他手中,他要做的就是防止外國承認南方。
為了讓美國團結起來,避免內戰擴大,西華德甚至想出了一個人們無法想像的辦法,他想尋找一個外敵,只要跟外國開戰,美國內戰會馬上平息,一致對外。
他曾說過:假如上帝給美國一個同英國,法國,西班牙開戰的理由,那將是重建國內和平最好的方法。
有外敵才能激起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這一招當年沒用成,但是現在美國一直在使用這一招。
美國輿論每一年都要塑造一個敵人,以前是蘇聯,後來是薩達姆,卡扎菲,現在是朝鮮,伊朗,古巴,敘利亞……當然少不了中國。這不是偶然的,白宮和媒體一定要讓美國人民相信,境外敵人亡我之心不死。

上任二十天,這位新國務卿撰寫了一份《給總統提供幾點意見》的備忘錄,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外戰爭萬能葯」:
一,我絕對要求法國,西班牙解釋他們對墨西哥和聖多明各的意圖。
二,我要向英國,俄國解釋,並派代表到加拿大和中美洲去激發一股昂揚的美國反對歐洲干涉美洲的精神。
三,假如法國和西班牙不給予美國滿意答覆,將由國會向兩國宣戰。
林肯看完,默默地將文件收進抽屜,從權力上來說,西華德越權了,林肯只是要他在總統領導之下,做好外交事務工作。
南方炮擊薩姆特堡第三天,1861年4月15日,林肯發出收復被南方叛軍佔據的聯邦要塞號召。
17日,南方總統戴維斯發布給予徵用的私掠船捕拿特許證,他要對北方商船下手。
4月19日,林肯下令北方軍艦封鎖南方全部港口。任何不懸挂星條旗以及干擾懸挂星條旗的船隻,一律視為海盜,隨時擊沉。
西華德國務卿則力勸歐洲列強不要採取中立態度,為什麼不能讓歐洲中立?
這關係到戰爭性質問題。「中立」表示第三國在兩國交戰時立場,而美國內戰是政府軍與叛軍的戰爭,不存在什麼兩國交戰問題。
因此西華德極力阻止外國宣布「中立」,你們別給我來這套,明着宣布中立,實際上是承認南方是一個國家。
英國卻急不可待地宣布中立,而美國駐倫敦新公使亞當斯正在路上,亞當斯抵達倫敦後,抗議英國的行為嚴重地傷害了美國人民感情。
英國這麼干,林肯和西華德只能見招拆招,英國一帶頭,就阻止不了別的國家也宣布中立,再發展下去就是承認南方獨立了。

戰局決定外交
阻止外國承認南方獨立地位,已經變成了另一場鬥爭。真正決定這場生死攸關鬥爭是戰場上的變化,而不是處交策略。
再高明的外交大師,如果沒有戰爭實力作後盾,他是沒有什麼機會建功立業。顧維鈞不厲害嗎?但就民國那個熊樣,他再厲害,列強也不會讓步。
而另一面,南方卻急着尋求外國承認,有了承認,南方才能公開購買軍艦,發行債券,跟北方打到底。
南方派出了弗吉尼亞名士梅森和路易安那的斯萊德爾(波爾克總統時代的外交家)打算分別前往倫敦和巴黎,說服英國,法國承認南方政權。
如果他們成行的話,歷史就很難說了,因為他們攜帶的密件中許諾的條件足以打動英國和法國。
美國的確有自己的國運,這兩人趁着夜色坐小快船突破海上封鎖線,來到哈瓦那,登上了英國郵輪特倫特號。(並不是所有郵船都叫特倫特,這船是載入史冊的)。
下一步,他們將從哈瓦那直達西印度群島的聖托巴斯港(丹麥所屬),再從這裡前往歐洲。
結果很不巧,美國聖賈辛托號軍艦(二戰時有一艘同名航母)正在海上巡邏,也在西印度群島停靠,艦長威爾克斯得到這兩人在郵輪上的消息。
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艦長無法與華盛頓取得聯繫,如果要是等到指示,特倫特號早開到外婆家了。
威爾克斯當機立斷,1861年11月8日,他在公海上攔截英國郵輪,將兩名南方使節押往波士頓。
他的做法,從外交上挽救了美國,但也引發了英美開戰危機。
消息傳到美國時,北方人民以發狂般的不可想象的歡呼來歡迎這種壯舉,美國居然敢打英國耳光。
戰場上挫折帶來的沮喪因為這件事一掃而光,威爾克斯極大激發了美國北方民眾的戰爭意志。
美國國會馬上給威爾克斯頒發金質勳章,以表彰他的當機立斷。
兩周後,這事傳到英國,英國人也炸了, 我堂堂大英帝國,世界頭號海上霸主,在公海上被人截了船,還扣了人,這還得了?

倫敦指示駐華盛頓公使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並要求兩點:
一,立刻釋放兩名使節。
二,為這個侵略行動向英國公開道歉。
七天內得不到答覆的話,公使回國,一切後果由美國承擔。
英國海軍部加緊備戰,一支八千人的軍隊開赴北美,駐紮在加拿大,英王宣布,停止一切對美軍火出口。
華盛頓大部份官員跟群眾一樣興奮,只有總統林肯和西華德國務卿樂不起來,英國最後通牒兩人都看了。處理擅自行事的威爾克斯艦長?這是不可能的,他是個英雄,民意上無法交待。
林肯表示美國不可能同時打兩場戰爭,一場內戰,一場外戰,否則必死無疑,林肯是謹慎的,不像阿三,動不動就要打2.5場戰爭。
西華德認為這事已經錯了,他馬上指示駐倫敦公使亞當斯,秘密地去向帕默斯頓首相認錯,說明美國政府沒有下令在公海攔截特倫特號郵輪,並承諾放人。
最終美國用各種法律條款繞來繞去,釋放了兩名南方使節,民眾大罵林肯軟弱,而英國這邊也相對滿意,這事就這了了。
根本原因是英國不想打仗,如果英國想打的話,美國怎麼做都沒有用。
南方最初心裡歡迎北方封鎖,他們認為棉花將無法出口,一旦英法得不到棉花,就不得不出兵干涉,打破封鎖,從軍事上有利於南方。
然而,南方沒有想到,由於1961年之前連續豐收,歐洲棉花儲量不是常規的一年,而是兩年半。封鎖開始後,歐洲棉價大漲特漲,資本集團獲益良多,他們一定會阻止政府干涉美國內戰,戰爭持續越久,棉價越高,何樂而不為?

總的來說,林肯之所以贏得戰爭全面勝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歐洲列強各懷鬼胎,希望美國死,又不想出頭承認南方獨立,形成互相牽制局面。
二,美國北方人民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戰爭精神。
三,南方是叛軍,這個認定毫不動搖,於法於理都佔據優勢。
四,封鎖政策成功實施,巧妙利用了資本主列強唯利是圖的本性。
五,戰局逆轉得快,讓觀望中的歐洲徹底死心。
南北戰爭傷亡將近兩百萬人,美國當時人口才三千萬,損失將近五十億美元,許多城市被毀,而美國1860年工業產值才3億。
再看台灣,因為我們知道戰爭的殘酷,視對岸為一脈同胞,不願將戰爭作為首選手段。
台灣跟美方相比,同樣是叛亂地區,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這個認定有動搖,那麼就會導致大國介入。
台灣一些人仍然不知死活的搞分裂,搞去中國化。美國北方封鎖南方四年,大陸封鎖台灣四個月會如何?
和平統一當然是最好的結果,雖然比武力統一過程要漫長許多。
於是一些台灣政客就整喊着要簽《和平協議》,忽悠鬼呢?
武力是統一的保證和後盾。
美國沒有統一,它就不會是後來的美國。這跟「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都沒有關係,統一是大國崛起的必經之路。
如果島內一定要一條道走到黑的話,無論什麼代價,中國都要實現統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