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逮捕印度記者,印度真的敢出兵?

后沙月光

從2月1日開始,馬爾代夫政局持續動蕩,表面是最高法院與反對派聯手挑戰亞明總統與軍方力量,背後是錯綜複雜的大國較量。


一方面是前納希德向印度求救,希望印度出兵干涉。
一方面是亞明總統派特使(經濟部長薩伊德)前往中國說明馬國局勢,外長阿西姆前往巴基斯坦,農漁部長肖恩前往沙特。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軍方放出消息稱印軍已經做好出兵馬爾代夫的準備。

針對這一傳聞,中國外交部強調:
一,當前發生的事態純屬馬國內政。
二,不干涉別國內政是聯合國憲章的基本準則。
三,中馬外交渠道暢通,中馬之間保持着正常的友好交往。

外交語言需要翻譯成大眾語言比較好理解,譯文:
中國將為馬爾代夫繼續提供各方面支持,並通過聯合國安理會對印度施加最大程度的國際壓力,不允許外部勢力在沒有安理會授權情況下干預馬國局勢。
對印度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採用武力解決,會引發中國何種反應?印度心裡沒底,中國這張牌一直扣在手裡。
另一個副作用就是會導致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對印度進一步疏遠。如果強行支援反對派推翻亞明政權,仍然無法保證印度真正的目標實現:將中國從馬爾代夫排擠出去。
對中國而言,必須保證波斯灣石油能夠在印度洋暢行無阻地來到中國,以及保障中國在馬爾代夫的投資利益,一旦印度過度干涉,中國不得不作出相應動作。
馬爾代夫成為中印在南亞博弈焦點,在印度人眼中,中國是絕對的外來者,印度則是理所應當的主導者。
中國力量根本不應當在馬爾代夫存在,中國影響力每一分增長,都是對印度地位的一次削弱。
美國對馬爾代夫採取比較寬鬆的政策,它不與中國直接對抗,而是慫恿印度衝在第一線,煽動印度與中國正面碰撞。
可以預計,到馬爾代夫秋天大選之前(如果沒有提前大選的話),美國會樂見印度干涉馬爾代夫內政,以增加中國在印度洋推進代價。

1988年的出兵

印度亞洲通訊社在9日,報導了一則令印度不安的消息,兩名印度記者(沙瑪和帕爾蒂,他們為法新社工作),在馬爾代夫被逮捕,理由是威脅國家安全。
說白了就是兩名披着外國新聞社職員外衣的印度間諜。亞明總統的強硬和底氣,更令印度相信,他背後有強大的靠山。印度與馬爾代夫之間的傳統的最親密的兄弟關係正在瓦解。
馬印關係轉折點是在1988年,當年,加堯姆總統(前前前總統,現在被亞明政府扣押)請求印度出兵平息政變,平息之後,印度勢力全面滲透進了馬國上下。

要說政變及印軍干涉,先回顧一下中馬在1988年之前關係發展:
1965年7月26日,馬爾代夫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8月2日,周恩來總理致電祝賀,同時承認馬爾代夫新政府。
1966年8月27日,馬爾代夫宣布與台灣當局建交(英美操縱下)
1971年,馬國總統納西爾寫親筆給毛澤東主席,祝賀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
1972年5月,馬國與台灣當局斷交。
10月14日,中馬建交。
1973年4月18日,黃明達被任命為首位駐馬國大使(兼斯里蘭卡大使)
1975年4月26-30日,中國將一大批電子通訊設備交給馬爾代夫。
1976年9月10日,納西爾總統致電中國,表達對毛澤東主席逝世最深切的哀悼。
1981年8月28日,中馬簽定第一個經濟技術協定。
1983年11月10日,加堯姆就任馬國總統,中國派出副外長宮達非參加就職儀式。
1984年10月24-28日,加堯姆訪問北京,得到鄧小平同志接見。兩國進步深化了經濟,政治合作,並給予相互免簽待遇。
1986年,李先念主席訪問斯里蘭卡,在科倫坡接見了馬國特使。
……

可以看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領導人對馬爾代夫是相當重視的,中馬關係建交后發展順利,另外馬爾代夫還接受了250萬元人民幣無息貸款和250萬捐贈,引起了印度高度警惕。
兩年後,馬爾代夫就出大事了。當時,對馬國影響力最大國家不是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印度,而斯里蘭卡。因為無論是旅遊線路,還是漁業出口,都離不開斯里蘭卡這條線路。
加堯姆響應中國提出的印度洋非軍事化,建立南亞無核區,建立尼泊爾和平區,加強與巴基斯坦關係等等主張。這些都引起了印度的忌恨。
1988年11月3日,首都馬累突然發生政變,兩名商人與80名泰米爾武裝份子(雇傭軍)乘兩艘快艇登陸馬累,並與當地接應者匯合后,直接沖向總統府。

而馬爾代夫全國只有1400名警察安全部隊,沒有正規的陸海軍,根本無法控制局勢。加堯姆從官邸連滾帶爬逃到安全地帶,打電話向斯里蘭卡求救,同時還向美國,英國,巴基斯坦,印度求救。
斯里蘭卡有心無力,它的兵力至少要三天才能登陸馬爾代夫。
美國有快速反應能力,但不敢使用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如果要干涉,美國至少要先跟蘇聯溝通好,而莫斯科不可能同意美軍干涉。否則蘇軍也要干涉,美國覺得這種糾紛犯不上,不如靜觀其變。

只有印度,在當天晚上就派出了1600名軍人,分海空兩路進軍馬累,代號“仙人掌行動”。
印軍登陸後幾個小時內,政變被迅速平息。從此,馬爾代夫跟印度關係急劇升溫,而疏遠了斯里蘭卡,甚至驅離了4000多名斯里蘭卡工人,請印度人來馬爾代夫工作。
12月加堯姆主動邀請印度人幫他訓練國家安全部隊,並同意印軍留在馬爾代夫一年。
這樣,馬印關係跟不丹與印度關係就差一紙共同防禦條約,從此馬爾代夫被納入了印度軌道。

對於這次出兵,國際社會沒有一個大國站出來指責印度,美國不罵,蘇聯也不罵,中國,英國,法國也犯不上為這事跟印度吵一架。
最重要的原因是加堯姆總統自己主動請求印度出兵。所以印度抓住這一點,並利用大國之間的互相牽制鑽了個大空子,
1988年之後,加堯姆兩年內三訪印度,經濟協議,文化協議,軍事協議簽了一大堆。搞到後來,馬國資金是印度的,武器是印度的,技術人才是印度的……
印度則給錢,給物,大包大攬,並同意馬國使用“印度衛星一號”,前提是馬國要轉播印度電視節目。
經濟上,印度很快就成為了馬爾代夫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最大的援助國。

回顧三十年前軍事干涉,向來遲鈍緩慢的印軍,居然能在一夜之間出兵,“政變”難道不是印度自導自演的寶萊塢鬧劇?(一些中國網媒還在說是印度幫助馬爾代夫平叛)
三十年後,2018年,馬爾代夫再陷入政治危機,加堯姆雖然被扣押了,而前前總統納希德又請救印度出兵,寶萊塢劇本又開始上演了。
關於馬國總統,簡單說下,亞明是現任總統,納希德是前前總統,加堯姆是前前前總統,因為亞明之前還有一個一閃而過的前總統瓦希德(親美派)。

馬爾代夫重要性

馬爾代夫戰略位置如此之重要,卻又離印度如此之近,如果沒有足夠外部力量,它很難擺脫被印度操縱的命運。
在西方殖民者眼中,這裡的人民是頭腦簡單的島民,而它處於到馬六甲和中國的直接交通要道上。所以,從15世紀開始,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者,揮舞着劍和火,爭先恐後入侵馬爾代夫。
19世紀後期,這裡成了英國殖民地,它們在阿杜環礁的甘島修建了永久性軍事基地,而且甘島是新加坡與倫敦之間的中轉站。
直到1976年,英國才吐出了甘島。

1977年蘇聯馬上要租借甘島,年租金100萬美元,以對抗迪戈加西亞基地,在美國大力阻止之下,馬爾代夫拒絕了蘇聯要求。
可以看出,無論哪個超級大國,都十分熱衷於在馬爾代夫建立軍事基地,建基地是表象,本質是大國的全球戰略布局。
馬爾代夫本身人畜無害,它沒有軍事力量,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但所有大國都不願意馬爾代夫被對手所控制。

中國離馬爾代夫很遠,在南亞和印度洋的競技舞台上,中國以前角色並不顯眼。1988年之後,它是印度嘴裡的肉。
網上一些人總喜歡在馬爾代夫問題上對中國有種不滿,好像他們多強硬似的,好像他們多有能耐一樣,說中國這也弱,那也軟,變成了一種情緒化反應。
回顧歷史發展,就可以知道,中國能在短短几年時間之內在馬爾代夫取得如此重大影響力,本身就令印度難以置信。中國這種優勢怎麼來的?印度想不通,它也不懂什麼是蓄力,發力。

印度上竄下跳很正常,這二十多年來下了這麼大血本,80年代就打算在馬爾代夫建軍港,開闢軍事基地,結果現在全泡湯,只能怪自己手腳太慢。
反過來,印度還要擔心中國在這裡建立一個輻射印度洋的基地。印度還會在馬爾代夫搞事情,現在搞不成的話,秋天大選還會繼續搞。

印度手裡的牌幾乎用光了,只剩下軍事干涉這張牌。中國手裡的牌很多,但不一定都要翻出來。比如說出兵這事,到底亞明總統請求中國出兵合法?還是那個前前總統請求出兵合法?
出兵就像王炸,很容易嚇到小朋友,而且這不是用來對付印度的,它還不配。
亞明總統逮捕大法官,扣押前前前總統,宣布全國緊急狀態,逮捕印度記者……這一系列動作,就已經告訴印度:我不怕你。

這種強硬態度是正確的,亞明執政以來,與中國,美國,日本等國的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只是跟印度勢如水火。只要硬下去,印度就絕不敢出兵,它沒有任何合法的借口。
印度甘心給美國當槍使,它在南亞早晚會輸到脫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