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本來跌跌撞撞的中美關係似乎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全方位危機:政治上,美國國會通過《與台灣交往法案》,直接觸犯中國禁臠;軍事上,美軍航母也再次闖入南海。而最為根本的經濟上,中美經貿關係也迎來了可能是近二十年來的最大的危機——從種種跡象看,中美經貿分歧已經近乎攤牌的臨界點。特朗普對中國發起大規模貿易制裁的意願似乎已不可遏制。
這對中國來說是十分嚴峻的考驗。中美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姑且不論,但就國際形勢而言,鑒於美國已將中國視作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而且雙方在政治乃至軍事上的分歧也日趨嚴重;且越來越難以調和。如果作為雙方最重要戰略紐帶的經貿關係再因此嚴重受損,中美關係未來縱不至於陷入冷戰,但多方面的對峙乃至對抗恐將難以避免。
當然,中國是極力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的。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外交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竭力避免在發展上升的關鍵階段成為美國的直接對手。但現在,從當下形勢來看,要再維持這種穩定狀態,至少在經濟層面,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可能直到現在,很多人對中美經貿關係還抱有希望。像特朗普宣布對進口鋼鋁征重稅後,中國輿論依然認為,中國對美直接鋼鋁出口較小,影響不大,似乎想證明中美經貿關係依然能夠總體穩定。但實際上,且不說鋼鋁徵稅不過是白宮貿易政策的小小一類,接下來還有無盡後手,現在已經風聲鶴唳;僅從中財辦主任缺席三中全會匆忙訪美之舉,便可以窺知,中美經貿關係已經到了懸崖邊上——再往前一步,可能就是萬劫不復!
對這種局面,其實很多人是沒料到的。畢竟雖然特朗普在對華貿易方面一直態度趨硬,但過去一年中,也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出格之舉。而且就在去年特朗普訪華期間,中美還簽下來2500億美元的意向性大單。按照以往的經驗,在承諾了這麼大一票好處後,至少這一屆任期內,白宮的不爽就應該可以擺平了。孰料剛過半年,當時簽下的意向性大單才剛剛開始兌現,特朗普就寧願放着已到手的好處不要,而要再次向中國舉刀。這種做法,確實讓人大出所料。
特朗普為什麼會這麼做?很多人覺得,這是特朗普性格和政治處境導致的。什麼牛仔風範、商人思維乃至賭徒性格,再加上特朗普急於撈取政治資本,以為連任做準備的利益動機,諸如此類,讓特朗普才不惜以兩敗俱傷之勢,,向中國開刀。
不管特朗普是亡命的賭徒還是錙銖必較的商人,但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肯定是有的。如果特朗普真的是覺得中國給的那些好處,不足以填飽其胃口,那當時就沒必要跟中國簽那2500億美元的意向性大單。當時已經簽了,就證明他已經認可了中國的這筆保護費,認為這筆錢已經足以在至少未來三四年(自己的第一個任期)內,抵消中美貿易不平衡格局給美國帶來的損失。這才過去了半年,特朗普就突然變卦,這絕不是他性格的問題——畢竟商人性格也不代表就出爾反爾,何況中國的保護費也是視中美關係發展態勢分期繳納;他反悔了,中國之前的承諾自然也就作廢,特朗普並不會因此得到什麼好處。
所以,特朗普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另有原因。
什麼原因?可能性有兩種:
第一、當時白宮算錯了,中國交的保護費,其實並不足以彌補當下中美貿易格局對美國或者特朗普造成的損失。
第二、中美關係出現大的變故。
要說算錯,這個就有點開玩笑了。堂堂白宮,在跟中國談生意前,在造價方面出錯,這個實在是有點不可想象——剛說了特朗普還是商人呢。政客都不會算錯的東西,商人能算錯?至於形勢變化,這過去半年裡,中美之間也沒什麼太大的事情發生。
既然特朗普計算能力沒問題,中美也沒大的衝突,為什麼美國突然會在經貿問題上,跟中國擺出攤牌之勢呢?
這可能與特朗普面臨的形勢,或者說是政策思路變化有直接關係。
特朗普上台後,一直在對外經貿問題上持強硬態度,說白了就是不滿於美國在全球化貿易中的嚴重入超地位,認為美國在此過程中損失慘重,要改變這種所謂的「吃虧」處境。
不管特朗普這種認識有沒有道理,反正作為美國總統,他既然決定要搞事,那這波禍及全球的驚濤駭浪就避免不了。
不過搞事也是分不同方法的?對特朗普來說,在經貿問題上搞事的辦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很簡單,就是逼其他國家交錢——美國在跟你們交往的過程中吃了虧,所以你們得吐出來。當然,直接交保護費,這個吃相實在太難看。但咱們可以通過其他形式——比如買些美國的東西,或者分攤些美國的全球性事務的開支,或者開放些國內經濟領域,讓美國資本能夠進入之類,反正諸如此類,把錢給老子吐出來就行。
去年的2500億中美貿易大單,就是美國向中國收取保護費的一種形式。應該來說,對中國的這份保護費,美國還是認可的——不然特朗普也不會來簽了。
但問題是,雖然中國願意交保護費,但並不代表其他國家也願意交。
中國之所以願意交這份保護費,那是有自己的理由的。雖然中國交的錢不少,但它在中美貿易中得到的也夠多:首先,中美貿易順差一年就有近兩千億美金;其次,鑒於中國經濟的高活力,通過中美貿易,中國還可以創造更多的本土財富增量,並打造完善產業鏈條——這些都算在本土GDP里。最後,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世界級大國,勢必會對現有國際秩序造成重大衝擊,這種情況下,現有秩序的掌控者——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是無法消除的,而且還會隨着中國的發展而與日俱增。這種不利的戰略格局,決定了中國為了順利發展經濟,實現大國崛起,縱然明知不合理,但從現實出發,也有必要向美國割讓一些利益——雖然這種讓渡,並不能從根子上消除美國對中國的敵意,但至少能夠起到延緩之效,為中國的崛起爭取更多的戰略時間和空間。
但其他國家就不同了。這些國家一般都沒中國有錢——它們要麼經濟實力有限,苦哈哈賺點錢不容易,要麼自己現在也比較困難,家裡餘糧不夠;而且他們的經濟結構和活力遠不如中國,並不足以通過對美貿易,對本土產業發展和財富創造形成大的帶動;此外,這些國家本身在政治上也不是美國的對手,甚至很多還是美國的盟友,沒道理像中國那樣向美國支付什麼政治溢價。
最後,由於美國的貿易夥伴國中,除了中國等少數國家,其他絕大部分都是採取西式民主制度,政府受輿論和民眾的鉗制,導致這些國家的政府就算想交保護費,在說服民眾方面也很困難——雖然這種事兒從現實出發是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去做的;但從道理上,擺明了就是被美國敲詐勒索。
正所謂好做不好說。這種政治邏輯和道德邏輯相背離的事兒,很難向那些不懂政治的普通民眾解釋清楚——畢竟民眾都是以完美為標準要求政府的,他們希望能夠最好的維護國家利益。但現實決定了,很多時候,政府只能做到最不壞而已——在被美國敲詐這事兒上就是如此。
可如果這些政府解釋不清楚強做的話,雖然從國家角度可能是利大於弊(不答應美國,將來會倒更大的霉),但也勢必導致政府被以道義邏輯為準繩的民眾一頓狂噴,進而喪失選票。
凡此種種,就導致一個結果——特朗普這種符合政治邏輯,而違反道義邏輯的敲詐,雖然能在中國這裡起到效果,但在其他國家那裡,卻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這就讓特朗普很難辦了。雖然中國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國,但畢竟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就算中國願意花錢買平安,但其他國家搞不定的話,依然解決不了美國「吃虧」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就只能改弦易轍了——既然軟的不行,那就只能來硬的了。所謂硬的,就是直接打貿易戰,讓你們知道不從美國的下場——這就是這次特朗普針對進口鋼鋁瘋狂徵稅的邏輯。對美鋼鋁出口中,中國佔據的份額微乎其微,主要都是針對日韓等其他貿易夥伴的——誰叫你們不願意交保護費呢?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別人不從那是別人的事,但至少中國是從了的啊——畢竟2500億美刀的意向性合同都當你的面兒簽了。照這個邏輯,就算你美國要打貿易戰,那也是該對別人打,幹嘛把中國也帶上?
這就得從政治的角度來解釋了:
首先,中國是美國的最大戰略競爭對手(美國自己認定的),而其他貿易夥伴(日韓歐之類),大多是美國的政治夥伴,爭取對象,甚至盟友。如果這貿易戰只跟他們打,而放過中國,在經濟上倒是可以解釋(畢竟中國已經交了保護費),但政治上就實在是沒法交待了——哪有跟對手握手言和,卻在盟友內部自相殘殺的?
其次,一旦貿易戰開打,各國對美出口受限,那他們空出來的市場份額勢自然需要有人填補。
特朗普希望的,當然是本土製造業補上這個空缺。但如果貿易戰對象中不包括中國,以這個工業巨獸的能力,美國的本土製造業基本上只有被橫掃的份兒。其結果就是美國和自己的小夥伴們亂打一氣,中國這個最大競爭對手,卻正好趁虛而入,摘了美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桃子!
這種損己利敵的傻缺事兒,特朗普當然不可能去做!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國的地位和實力,以及美國將其視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的戰略鎖定,決定了特朗普既已決意通過全球性的貿易戰來解決問題(比如這次特朗普對鋼鋁徵稅,還真不是針對中國,而是面向全世界),那不管中國願不願交保護費,美國都必須把它拉下水。
而作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國和最大戰略競爭對手,中國既然已經下水,那自然就會成為美國頭號打擊目標。
綜上所述,在特朗普已決定發起全球性貿易戰的大背景下。除非白宮的對外貿易政策整體轉向,否則中國想獨善其身基本上已無可能——不僅不可能,還會成為美國的最大攻擊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戰,可能已經很難避免。
當然,雖然貿易戰似乎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在時間和烈度方面,還是可以商量的——畢竟中國從來就是竭力避免與美國開戰的,甚至之前連保護費都痛快的交了。所以,就算無法避免,但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盡量延緩時間,降低規模和烈度——畢竟以中美的塊頭和彼此間關係,真雙方完全鬧翻,中國固然會失血更多,但美國的損失也同樣不會小——而由經濟糾葛引發的連鎖政治反應,同樣讓美國的未來陷入很大的窘境。
而據最新消息,中財辦主任訪美結束。此行雖然未能見到特朗普,但從訪問的結果來看,中美依然願就經貿問題繼續對話——這個結果雖然難言大獲成功,但也算差強人意。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中美貿易戰的整體態勢依然沒有改變,但至少在烈度、規模和時間方面,中美還是有一定共同語言,可以繼續探討一個戰略平衡點的。
當然,打鐵還得自身硬。不管最後中美這場貿易糾紛是什麼結果,但從趨勢來看,未來雙方的摩擦、碰撞乃至大攤牌還是不可避免的。在竭力緩滯的同時,中國也有必要未雨綢繆,儘快修築壁壘,以應對衝擊。
說白了,貿易戰本質上就是個雙輸的事兒。一旦戰爭開打,大家拼的,就不再是誰能賺得更多,跑的更快,而是比誰更能扛,誰先撐不住。
美國的家底現在依然比中國硬許多,中國經濟對美的依賴也遠大於美國對中,所以特朗普才敢於貿然揮舞制裁大棒,中國也不得不忍氣吞聲、委屈求全(交保護費人家都不收,也真是憋屈透了)。而當中國壁壘築的夠高,抗壓能力更強後,美國再想把中國拖進貿易戰,就沒那麼容易了。只有當美國不能用貿易戰來逼中國就範,甚至自己有可能先撐不住時;雙方才能真正的回到合作共贏的軌道上來——當然,這種共贏中誰賺的更多,那就得看自己本事了。而在這方面,中國似乎是不擔心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