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者不善:美「七金剛」訪華展開貿易談判,特朗普開始出價

5月3日起,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率團訪問中國,開展貿易對話,雙方將討論貿易不均衡、知識產權、合資技術和合資企業的問題。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貿易戰的風險陡增,但雙方一直沒有開展直接貿易對話。

談判為貿易摩擦降溫帶來希望,分析人士則稱,特朗普突然派團訪華,因為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一旦失利,將面臨被彈劾的危險。

「七大金剛」訪華談什麼

周一,白宮公布了代表團成員名單,包括美國財長姆努欽、美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商務部長羅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特朗普的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貿易顧問納瓦羅、國際經濟事務顧問埃森斯塔特。

這七人被認為是對華貿易決策的關鍵人物,但他們在貿易問題上看法不盡相同。

姆努欽和羅斯領銜中美經濟對話。出發前,兩人都接受了美國媒體採訪——姆努欽表示對此行謹慎樂觀;羅斯表示,假如認為此行不存在任何希望的話,是不會選擇去的。但羅斯同時表示,美國是遭受商業巨額赤字的一方,如果貿易戰真的開打,中方輸掉的要多得多。

經濟顧問庫德洛與姆努欽同是自由貿易支持者,他曾表示,貿易摩擦的根源是中國漠視國際貿易規則。

相比之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是對華貿易鷹派,他主導對中國的301調查,並提出對中國出口的價值5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此舉被外界視為貿易爭端中最強舉措。據路透社報道,萊特希澤出發前參加了美國商會的活動時稱,此行目標是為中國經濟引入更多的國際競爭。「我的目標值並不是改變中國的經濟制度,這個制度看起來對他們很管用……當時我必須讓美國可以對此進行談判,我們的角色是讓美國不要成為它(中國經濟制度)的受害者,這就是我們的角色。」

比萊特希澤更強硬的是貿易顧問、《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作者納瓦羅,他認為應當徵收抬高關稅壁壘,重新談判各種貿易協定。

該訪問團是特朗普對華貿易的決策班底,他在稍早前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時對媒體稱,派出資深官員談判,雙方有「很大機會」達成某種協議。

中國在談判開始前作出強硬表態,《環球時報》社評稱,美方提出的要中國一年降低對美順差1,000億美元等要求,「讓全世界都覺得很過分」,「誰都知道這不可能做到」;對於美方反對中國對高科技企業實施補貼,希望阻止中國科技進步,該報稱,「發展高科技產業是中國的主權,華盛頓只能根據WTO原則,與中方就高科技領域的紛爭進行協商。」

談判上中美的真實訴求是什麼?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國際商業及中國企業課程聯席主任李兆波分析,美國真正希望中國開放市場,尤其是美國在全球有競爭力的行業領域,比如保險行業;中國則希望保護其國有和私營企業,尤其是那些產品和服務還不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一旦向外國資本大幅開放中國本土市場會對中國的GDP和失業率產生負面影響。

緊急訪華因怕遭彈劾?

特朗普突然宣佈派團赴華談判,為貿易戰降溫帶來希望。這一舉動背後可能是政治壓力。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在其報告中稱,若爆發中美貿易戰,特朗普的主要票倉可能受傷最重。

中國的反制舉措也有所針對,比如中國先後對,水果、豬肉、高粱、大豆等農產品加徵關稅。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在排名前十位的大豆和豬肉出口州中,特朗普贏得了其中各8個的支持。

如果貿易戰在11月美國中期選舉前爆發,將可能使特朗普的支持者倒戈。因此,在白宮宣佈派團訪華前兩天,特朗普在密歇根州的一場集會上呼籲,共和黨必須在美國國會眾議院保持多數,否則他可能面臨民主黨人的彈劾。據美國媒體報道,民主黨議員華特斯多次呼籲特朗普辭職,否則就在民主黨取得國會多數席位後進行彈劾。昆尼皮亞克大學發佈民調結果顯示,如果民主黨人控制了眾議院,超過70%的民主黨支持者希望他們啟動彈劾程序。

《紐約時報》援引一位中國官員稱,中國的一黨制政治體制、以及習近平主席對權力經久不衰的控制——尤其是在今年3月廢除了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之後——意味著中國在任何貿易爭端中都能比美國和特朗普持續更長的時間。

也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此舉是為最終平衡貿易做努力。李兆波向BBC中文表示,中國在貿易戰的口水戰中試圖佔領道德高地,並不奏效,因為它沒有像加入WTO時承諾的一樣開放市場,因此美國實際上更有理由採取行動以平衡雙邊貿易。

談判前施壓

在代表團出發前,美國一項政策似乎進一步對華施壓。4月30日美國白宮發佈公告稱,將延長對歐盟、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澳洲、巴西等經濟體的鋼鐵和鋁關稅豁免期限。

中國並不在豁免範圍內,3月23日起,美國就已正式對中國的鋼鐵和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

美國宣佈對進口鋼鐵和鋁加徵關稅,但該政策針對所有對美出口鋼鐵和鋁的國家,再者中國的鋼鐵僅佔美進口鋼鐵總量約3%,因此分析人士認為該舉措是美國為了減少整體貿易赤字,並非針對中國。然而,隨著對美出口鋼鐵最多的四個國家加拿大、巴西、韓國、墨西哥的鋼鐵都被豁免徵收關稅,針對中國的意圖更加明顯。■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