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首輪貿易談判「不歡而散」背後的困境

5月3日和4日,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率團訪問中國,開展貿易對話。雙方討論貿易不均衡、知識產權、合資技術和合資企業的問題。短短兩天的行程,就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言,「考慮到中美經濟的體量以及關係的複雜性,指望通過一次磋商解決所有問題,可能不太現實。」但首輪談判還是釋放出新的信號,有助於看清貿易戰未來發展的重點。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率領的代表團扔出中國最不願接受的條件

「不歡而散」

談判前,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就給代表團打了預防針,認為有兩項內容沒法談——一是,要中國一年降低對美順差1,000億美元等要求,「讓全世界都覺得很過分」,「誰都知道這不可能做到」;二是,反對中國《中國製造2025》對高科技企業實施補貼,「發展高科技產業是中國的主權」。

事後,《環球時報》又降低調門稱,「細讀談判結果不難看出,與美方一開始的漫天要價已經有了很大差別。」「中美沒有達成結束貿易衝突的協議,但雙方願意保持對話進程。」

但實際情況可能有所出入。路透社、《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都聲稱,美國在提交給中國的一份文件中要求,美國計劃在從6月1日開始的一年時間裏把美中貿易逆差削減1000億美元,並在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之間再削減1000億美元;美國還要求中國立即停止向《中國製造2025》計劃涉及的先進技術領域提供補貼。

美國扔出的恰恰是中國最不願接受的條件,而且還進一步加碼,從減少1000億美元提高到減少2000億美元。中國輿論和一些媒體將其解讀為「奇恥大辱」「不歡而散」和「打臉」。

為何談不攏?

減少逆差並非分歧的重點,問題在於方式。

中國曾表示願意減少逆差,但希望通過購買更多的美國高技術產品來實現,中國領導人曾呼籲美國開放這些產品的購買限制。而華盛頓擔心的是,高技術產品被用於軍事領域,或者造成知識產權流失。美國希望的是,中國開放市場,尤其是美國在全球有競爭力的行業領域,或者直接購買美國的資源,比如天然氣。

而限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提議,對中國來說則沒得談。

路透社援引中國政府一名高級官員稱,北京不會就核心利益進行談判,不願與美國就任何限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問題進行談判,中國把美國的要求看作是美國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

對美國而言,這點或許更重要。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曾對BBC中文表示,經濟發展根本上還是被創新所驅動,而美國對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創新質量和技術發展能力的引領地位。因此,這也是美國在堅決捍衛的。

談成了什麼?

本次會談最大的成果或許是建立了溝通機制。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姆努欽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並建立相應工作機制。中國官媒將其解讀為,「在談判與貿易戰之間,天平開始朝前者傾斜。」

中國也有緩解事態的動作。路透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中國已向美國提出,購買更多美國商品並降低包括汽車在內的一些美國商品的關稅,以解決正在升級的貿易糾紛。

此外,備受關注的中興事件也被提及。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本周四(5月4日)表示,中方在磋商中就中興公司案與美方進行了嚴正交涉。美方表示,重視中方交涉,將向美總統報告中方立場。■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