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有新突破!火卻燒到了德國屁股,默克爾緊急訪華救火······

占豪

美國對華貿易戰,既是對中國的戰略遏制,也是借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訛詐。如果中國不是強硬懟回去,那意味着中國的戰略計劃「中國製造2025」就沒戲了,那也就意味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會遇到重挫。面對這種局面,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中國也必須應戰,在貿易戰場上把美國打回去,打贏這場貿易戰爭。如果中國把美國的氣焰打下去了,那麼以特朗普政府的性格,會回歸現實,雙方會進入務實談判。所以,中美貿易戰,未來損失最大的將不是中美,而是歐盟、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等國。


現在美國已經開始和中國務實談判了,日本、韓國趕緊積極推動與中國的中日韓自貿區建設,之前處於觀望的德國、澳洲也開始動了。德國總理克爾緊急訪華,澳洲趕緊討好中國,派了個部長訪華。他們為何這樣?都是因為,看到了中美要妥協了,感受到了森森的涼意——原來,美國大哥明着是和中國打貿易戰,目的是在中國市場把他們的產品給擠出去!

中美正在如火如荼的談判,5月19日前方突然傳來消息。據央視官方微博的快訊稱,據參加中美經貿磋商的有關人士透露,此次磋商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富有成果的。
看新聞,有些時候就要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有時候表面上的一點差異,背後則大相徑庭,不懂新聞內涵的人往往看不出什麼。所以,這個積極的、建設性的、富有成果的就很有必要探究一下。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第一輪中美貿易談判后新聞稿中的三個詞:坦誠、高效、富有建設性。

當時這三個詞啥意思?

所謂坦誠,就是互相把自己的態度、意見、看法、主張一股腦都說出來,按照外交語言的黑話解釋就是「吵得不可開交」。直白說,就是雙方意見分歧很大,但坦誠地說除了自己的「心聲」。

所謂高效,就是大家都沒有扭扭捏捏,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都乾脆利索地把自己的主張和態度給亮了出來,而且彼此都接收到了對方的主張和態度,並且沒有在某個問題上糾纏扯皮。

所謂富有建設性,直白說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而且,雖然我們彼此不同意對方的立場、主張,但都對對方的關切表達了可以繼續談的態度。其中,上次中美談判最後雙方一致認為應該通過協商解決問題,並且還要建立溝通機制。如此,當然有建設性。

不過,由於只有這三個詞彙,第一輪談判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在具體問題上的成果的。
這一次,從前方傳回的三個關鍵詞變了:積極的、建設性的、富有成果的。

從中國一方傳來「積極的」評價,這表明美國這次談判拿出了誠意,放棄了之前完全一副漫天要價的態度,雙方開始談得下去了,不再只是堅持自己的立場和主張而完全不顧對方的態度和主張,並且在實際層面上開始彌合分歧。

所謂「建設性的」是唯一一個與上一次有重疊的詞彙,但與上次相比少了「富有」倆字。這是什麼意思?從上一次的「富有建設性」到這一次的「建設性」說明兩點:一是上一次在大的方向上達成了較大的一致,譬如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問題、建立溝通機制,所以叫「富有建設性」;二則是這一次,「建設性」說明大家有商有量在就具體事物進行溝通,但缺少「富有」倆字,說明在重要問題上分歧依然較大,並未達成全面妥協。

所謂富有成果的就有意思了,富有沒有用來形容建設性,而是形容成果,這表明這一次中美談判相比上一次,是有實際成果的。從這一點上說,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為何暫停了對美國高粱的反傾銷調查。

最近,有兩個傳言:

一個說,中國做了2000億美元的讓步。對於這種傳言,非常不值得一駁。因為,特朗普當初只要減少1000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結果就被中國懟回去了,中美因此爆發貿易戰。現在,中國都把特朗普政府打回談判桌了,中國此時做了2000億美元的讓步?稍微帶點腦子思考也不會被這種流言所騙不是?

另一個說,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否決特朗普解除對中興的制裁云云。首先,美國這次對芯片禁運的制裁,本身就是美國商務部做出的處罰決定,之前和國會完全無關,美國要解除也是商務部層面。至於國會,如果要通過什麼制裁法案,那也是需要經過總統簽字才能生效。所以,相關傳言根本不合邏輯,同樣不值一駁。中興是中美貿易戰的「人質」,這個「人質」不解除中美談判怎麼可能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和「富有成果的」?積極、富有成果的前提必然是中興被解除制裁,時間可能因為一些程序有早晚,但事情就是那麼個事情。

對於這兩個流言,都是外媒的報道,其目的就是忽悠中國輿論。然而,就是有一些中國人對外媒深信不疑,也是怪事!

因此,我們從中美貿易談判的三個關鍵詞可以看出,這一次中美貿易談判彼此是有較大妥協的,並且談判是達成了不少成果的。那麼,這又意味着什麼呢?

中美貿易戰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基本可以宣布雙方已經停戰。接下來,中美將進入務實的貿易談判之中。雖然,未來中美貿易摩擦將可能成為常態,在特殊情況下甚至還可能爆發新的貿易戰,但不斷摩擦、不斷妥協是大概率的事。對美國來說,不斷向中國要市場、要利益將成為常態;對中國來說,借美國向中國要市場、要利益的契機,也向美國要對等的權益、要市場、要利益就順理成章。事實上,中美這種這種摩擦較量的過程,就是新的世界經濟秩序、規則形成的過程。美國需要現實利益來補窟窿,中國需要未來利益和空間來謀發展,只有各取所需,才能不斷妥協中彼此獲利。

中美這次貿易戰,特朗普政府是先用一計,即通過先對所有國家的鋼鋁徵稅以顯示自己的力量,之後通過對自己盟友進行豁免來分化各國,避免這些國家和中國一起與美國在貿易戰上較量。結果,美國的盟友們有些上當了,有些則沒上當。像日本、韓國就沒上當,立刻與中國談判搞自貿區去了。歐盟特別是德國、澳洲等國都上當了。特別是德國,這次是徹底被美國耍了!

默克爾為了讓美國為其免稅,還專門跑了華盛頓一趟,結果特朗普和她談了一盞茶的功夫就讓其回去了,德國啥也沒撈着,並未得到美國任何豁免承諾。

站在德國的利益視角,中國是德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美國打貿易戰對德國也沒有好處,因為一旦貿易保護在全球泛濫,德國也必然深受其害。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中美經過一輪貿易戰後妥協,無論是美國打贏的妥協還是中國打贏妥協,最終結果一定是中美互相向對方出讓利益。美方要的是什麼?削減對話貿易逆差,那就需要中國買美國的東西。中國要的是什麼?美國開放高科技對華出口以及放開貿易投資限制,還是要增加買美國的東西。也就是說,中美貿易戰無論中美誰取得優勢,最終結果都是向美國買東西,只是中國想要的是高科技產品和高端製造產品,美國想賣的是農產品和資源品。

從現在情況看,中美貿易戰顯然沒有按照美國原來訛詐中國的路子發展,而是按照中國想要的方向發展。如此一來,中國必然會給予美國更多中國的市場,多買美國製造的商品。美國和德國,在商品上有很大的重疊,多給美國一些,德國就少了,傷害的當然是德國的利益。

然而,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德國默克爾政府卻對中美貿易戰一直冷眼旁觀,然後等中美要達成妥協了,她急急忙忙要來了。這就是「遲來大仙」!試想,如果之前默克爾不是去跑華盛頓受特朗普冷落,而是訪問了北京與中國一起反對美國的貿易戰,那中國能給予德國的和現在默克爾急急忙忙來滅火,效果顯然會大相徑庭。

事實上,德國之所以在過去一年疏遠中國,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德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抱有很大戒心,因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濟來往增加了,這讓德國感到不快,擔心中國借經濟之力發揮地緣影響力對德國不利;二是因為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讓德國覺得,如果中國製造升級了,必然會對德國商品構成競爭,所以德國對與中國合作很抵觸。

然而,問題在於,無論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濟交往,還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都是德國不可能阻止得了的。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最聰明的做法是,與中國溝通,在保證自己利益的情況下與中國共同發展。但,德國缺少這樣的胸懷,於是我們看到了在過去一兩年德國國際影響力的快速衰落。想想看,美國明明不待見德國,德國卻反而一個勁地討好;中國與德國那麼大合作空間,默克爾卻放着這種空間讓特朗普以貿易戰為借口一步步從自己手裡搶走,這種事難道辦得不愚蠢嗎?

其實,默克爾最近幾年政治上昏招迭出。譬如在接收難民問題上向歐洲政治小清新妥協,結果是自己支持率大幅下滑,最終雖然贏得選舉卻組閣困難。現在雖然完成組閣,權力已經被大大削弱。在中美貿易戰問題上,這次又明顯出了昏招······

當然,對中國來說,如果前段時間默克爾訪華來談,那麼中國一定會給予德國更好的合作條件。現在?情況不同了,中美已經開始妥協,德國要想提升雙方合作水平,那就得拿乾貨出來!

其實,在這個博弈過程中,德國如果把握了時機,那麼是中德獲利多。現在,時機錯過了,結果就是中美獲利多。這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也只有誰在其中誰知道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