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以色列衝突螺旋升溫的地緣信號

谷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

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後,以色列於當地時間5月10日凌晨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設施發動攻擊,聲稱報復其早前發射20枚火箭彈襲擊戈蘭高地。襲擊結束后,以色列宣布已「基本摧毀所有伊朗在敘軍事設施」,其軍事能力需要「數月」才能恢復。不論這是否為慣例的「攻心」宣傳,以軍此次行動無疑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用力最猛的一次。俄羅斯方面的消息稱,越境實施空襲的28架以色列戰機至少發射了60枚導彈,此外還有10枚地對地導彈投入進攻。盤點去年9月到今年2月、4月至今的多次軍事行動,不難發現伊、以在敘衝突的頻度正不斷上升,烈度也在繼續加大,戰鬥升級令人擔憂。


伊以衝突在敘利亞螺旋升溫,恐怕是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在幫助巴沙爾政權站穩腳跟的過程中,伊朗及其代理人的軍事力量也在敘利亞紮根、鞏固。這些武裝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黎巴嫩真主黨附屬武裝和什葉派民兵組織。顯然,他們都對以色列有天然敵意和歷史宿怨,在伊朗支持下也具備在敘利亞發動對以攻擊的能力。

其次,隨着伊朗在敘實力擴充,以色列感受到了越來越現實、直接且緊迫的國土安全威脅。特別是近期伊朗部分軍事力量已經抵近敘、黎、以、約邊境,甚至可能刺透「鐵穹」防空系統的極限反應範圍。以色列對此勢必做出激烈反應,即使不能將其根除,也要通過有效打擊,妥善控制風險。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立場成為助燃局勢升溫的關鍵。以色列的進攻性軍事動作,往往發生在美國重大軍事、外交舉措之後,與其形成緊密聯動。4月對敘北軍事基地的轟炸,緊跟美英法空襲;而此次大規模導彈襲擊,時機精準選在美宣布單邊退出「伊核協議」後不久。以敢於趁亂取利,底氣正來自於美對伊立場的轉變。如今,奧巴馬時期以多邊談判管控「伊核問題」的做法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特朗普政府不斷任性「退群」所清晰顯露的單邊主義和強權做派。

當前,美、伊關係惡化正牽動中東及全球的地緣博弈。伊以鬥爭激烈實際是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導致美、伊關係惡化的後續反應和階段內容,而敘利亞則再次成為美國推展地區戰略牽動大國博弈的「演武場」。美國當前中東政策的四個目標分別是反恐、遏伊、固盟與逐利,在「伊斯蘭國」實體已被基本消滅後,打壓伊朗日益上升的地區影響變為其戰略主軸。

有趣的是,伊朗在中東不斷坐大,實為美國過往地區戰略的客觀後果。近年,伊朗擴展並鞏固住「什葉派新月地帶」,借沙特、卡塔爾斷交危機而與後者走近,加強支持也門胡塞武裝,收穫阿拉伯半島南部的戰略支點。從地圖上看,伊朗已基本完成對沙特的戰略包圍,兵鋒抵近以色列國境。所以,美國退出「伊核協議」與轟炸敘利亞、遷館耶路撒冷等單邊行為一樣,「任性」卻不隨意,旨在回應地區主要盟友訴求,促其團結一致針對伊朗,從而最終實現低成本維持地區主導權的目的。

中東向來是大國必爭的戰略要地,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舉動自然也有其全球目標指向。通過退出「伊核協議」,短期加大對敘戰局投入,默許、縱容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美不僅可以與俄羅斯一較高下,部分推回其地區主導力,還可多出若干戰略抓手,提高對歐洲的叫價能力。但是,中東也一直是大國「墳場」,多少「帝國雄心」在此折戟沉沙,無奈進入盛衰轉折。當前的美國中東戰略有短期目標甚至會獲得短期收穫,但卻缺乏長遠規劃。其戰略既無法解決「伊核問題」的兩難困境,更無力提供緩解「中東之痛」的有效藥方。在一時得利之外,它單邊自利的特點必然損耗美國的國際信譽,使內外盟友關係出現溫差,加劇歐美裂痕,放大各國對美敵對意識。這些因素或合力將使美國踏入自己建造的陷阱中而難以自拔。

幾天來,伊以對抗升級暫緩,但風險仍將持續。敘利亞政治進程推進困難重重,列強爭奪也未見停歇。「伊斯蘭國」被驅逐後,各方為鞏固戰場收益不斷投棋布子、明爭暗鬥,目前已基本形成俄、伊及其支持的敘利亞政府軍,美國及其支持的「敘利亞民主軍」,土耳其及其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與其他武裝派別划區而治、相互對峙的狀態。東古塔戰鬥的結束並沒有讓硝煙散去、塵埃落地,伊以衝突反而使炮火更烈、危險更大。有觀察家甚至擔心,如果伊以大打出手,甚至派地面部隊短兵相接,則敘戰局有從代理人戰爭轉為大國直接對抗的風險。

局勢會向最糟的方向發展麼?目前看,伊以兩國在互射導彈之後表態都相對克制。以色列國防部長阿維格多·利伯曼在空襲後表示:「以色列無意讓事態升級,但它必須準備好『隨時應對任何情況』」,伊朗方面也暫時沒有對應升級的還擊舉措。從兩國國情基本面判斷,雙方都不願將事鬧大:伊朗目前承受着來自美國的巨大外部壓力,國內經濟發展乍暖還寒、狀況頻出,不會輕言與以全面開戰;而以色列國土面積狹小,缺乏戰略縱深,在無力一招制敵、避免後續報復的情況下,也不會將伊朗逼入絕境。但是,兩國的高危對峙和「導彈往來」恐怕還要繼續。通往戰爭的導火索就擺在那裡,它是否會被點燃,或許將取決於「伊核協議」存廢的最終結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