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G7峰會內場照片流出,短短几個小時內就刷爆全球各大媒體以及社交網絡。
默克爾就像一位氣憤的小學老師,雙手摁着桌子質問坐在課堂里的熊孩子。
特朗普雙手環抱,一臉不服氣,愛誰誰的表情。
安倍晉三與歐洲一起站着,但動作與特朗普相當一致,而且站在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身邊。
因為是德國團隊發的照片,馬克龍和特蕾莎.梅的形象並不突出。
當時各國代表團都拍攝了不同角度的照片,只是這一張特別到位,不愉快的氣氛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
這張是法國人發的,房間內幾乎沒有一個人有好臉色。
他們在吵什麼?因為按慣例G7峰會之後,會發表一個《聯合聲明》,發聲明本身並不重要,往年內容基本大同小異,無非證明這又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強調它們對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
但不發聲明就變得很重要,最急的是東道主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攤上這事真是夠衰的。
脾氣最大的卻是默克爾,別人不敢凶特朗普,她就站出來質問,大家也看到了歐洲政治人物的另一面,大媽可不僅僅是那個和氣平庸的大媽。
老頭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不但不簽,連看都懶得看。特魯多站在邊上一臉的無奈。
峰會之前,歐美之間的不睦就已經展露無遺,貿易糾紛是最重要的一個引爆點,特朗普本來就不打算參加,幕僚說你不參加等於認慫,一激之下,老頭豈不去之理。
早餐會之時,氣氛已經很不對頭了,最初海邊聚會合影的強顏歡笑也沒有了,大家真的演累了。
早餐會特朗普遲到,就坐後,默老師眼神如冰霜一般斜了過來,老頭倔強地側着頭,充滿了警惕:「老娘們難道會拿橙汁潑我?」
IMF總裁拉加德夾在中間,一臉茫然,不知該跟誰套近乎。
G7從來沒有這般失敗過,從頭鬧到尾,鬧的偏偏是老大哥。《聯合聲明》上午還是強行發表了,處處顧着美國面子。
強調了對自由貿易的尊重,還同意針對俄羅斯加強新的制裁力度。只是在結尾的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上寫了一句–不包括美國在內。
加拿大強推「共同聲明」,心裡認為美國不致於公開反駁,只要美國默認,這面子還能圓上。
結果老頭不幹了,說自己早就交待過,他走了之後,美國代表團不要簽字,所以聲明是加拿大搞的鬼。
金毛獅王果然非同凡響,連最後一塊小布條也不給加拿大留着,狠狠打了盟友們一記耳光。
七國集團
上世紀70年代初,在法國倡議下,於1975年11月,美、日、英、法、德、意六大工業國成立了六國集團,加拿大1976年加入,七國集團(G7)誕生,1997年俄羅斯加入變為G8。
2014年,因為烏克蘭問題爆發,奧巴馬和盟友們將俄羅斯開除。
G7並不僅僅以工業製造能力為門檻,更是一條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壕溝,最重要的是,這是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領導集團。
中國能不能加入G7?現在大家都沒有這個想法,中國也不想跟他們玩。以前,美國政治精英是主張讓中國加入G7的。
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到過:不要公開構建被認為是反中國的同盟政策,而是要將中國「民主化」和自由市場化,即使無法實現這種最理想的結局,也應承認中國與歐洲一樣重要,比日本分量更重。美國與中國在達成戰略共識前,重要的是邀請中國加入七國集團。
然而白宮一直沒有按老布的設想去做,反而將他們認為已經「自由民主」的俄羅斯拉入了G7,結果還是一刀兩斷。
表面上G7是一個「民主自由」聯盟,本質上是一個資本主義強權聯盟,通過這個平台,每一年都讓全世界知道美國及盟友們的經濟,政治風向,並樹立這種權威性。
輿論將G7營造成一個盟友們間的交流機制,但是,掩蓋了G7亦是由一群競爭者組成的聯盟。
二戰之前,工業強國(列強)之間沒有這種平台,它們的交流方式是槍炮,以戰爭來決定勢力範圍的大小,英國是最大贏家。
到了1890年,德,美,法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英國,包括俄國也在追趕。資本主義市場出現了長期的經濟繁榮,這不僅僅是工業化的成果,還有通信(無線電)和交通條件的飛速發展,世界變小了,貿易更頻繁了。
任何阻礙這股全球貿易潮流的封建力量,都被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進入20世紀,出於對規律性經濟大蕭條的恐懼,列強由自由貿易轉向保守主義。
在此背景下,列強瘋狂撲向全球,用槍炮去建立新的殖民地,以對確保原材料和市場的壟斷,新興工業強國與老牌工業強國殖民地之爭,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一戰塵埃落定,全球經濟有了短暫復蘇,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崩盤,接着美國銀行體系崩潰,這場危機迫使各國採取了更為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
英國,法國可以依靠他們的殖民地得到原材料和市場,以渡過難關,但德國和美國由於缺乏殖民地資源,很難承受經濟衰退的打擊。
美國轉向了孤立主義,而德國再次向英法發起了挑戰,納粹上台之後,不久就爆發了二戰。
二戰之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支配全球的力量,並將其巨大的經濟實力轉化為超強的軍事力量,以壓倒性優勢打消了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發起戰爭挑戰的可能。
由於社會主義運動席捲全球,殖民地紛紛解放並獨立,1946年菲律賓獨立(美國),1947年,印度獨立(英國),1950年印尼獨立(荷蘭),1954年,東南亞印支三國獨立(法國)……
獨立運動從另一個角度看,它消除了列強之間爆發戰爭的因素。所謂「民主國家」之間無戰爭,就是這麼來的。
去殖民化成功,發達工業國家內需出現了強勁增長,外部由於蘇聯的存在,各資本主義國家團結更加緊密,貿易不斷擴大,市場趨向同化。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結束固定匯率制度,宣告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掌控了美元匯率。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中東產油國獲得了無可計數的現金盈餘,但只要它們將錢投資於西方金融機構,那麼它們就可以得到安全,無論何種體制,都可以被美國擁抱。
華爾街控制了全球私有資本的流動方向,並以IMF和世界銀行為工具,以貸款方式造成目標國家的債務危機,實現對目標國原材料和市場的全面控制。
這樣,問題又回到了殖民地爭奪的本質之中,於是,1975年法國提議建立G7,通過這平台讓西方工業國之間達成分贓比例,避免意外出現。
保證G7集國領導權的工具有:WTO, IMF,世界銀行等超國家機構,還有配套的媒體和文化航空母艦。
重塑秩序
G7就是秩序領導權,像俄羅斯,只要符合西方集團利益,淪為一個能源提供國,那麼它就是民主的,否則,它將被開除。
蘇聯解體,歐洲的最大威脅消失了,它們有了某種野心,特別是德國。對美國來說,它也擁有了全球絕對霸權,盟友競爭性慢慢超過了合作性。
除了北約這條鐵鏈拴着盟友之外,美國與歐洲還有存在的價值觀共識, 一硬一軟尚能團結一致。
奧巴馬主政八年,對盟友保持溫和態度,貿易摩擦盡量在WTO之內解決,不主張以權勢壓人,同樣,歐洲回報美國以政治配合,比如制裁俄羅斯,伊朗,敘利亞等等。
制裁俄羅斯。德國要付出相當大的經濟代價,但從美國市場得到的紅利可以彌補一些損失,另外,還要算政治帳。
然而,特朗普上來之後,赤裸裸地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從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到撕毀《伊朗核協議》等一系列動作,都令盟國感到了巨大的政治壓力。
從內部政治來說,歐洲大多是議會民主制,如果,民眾對美國的路線持反感態度,尤其是對特朗普價值觀不認同的話,歐洲政黨將面臨失去選票的威脅。
無論從國家利益(貿易),還是執政慾望來說,歐洲與美國勢必出現分裂,當試圖說服特朗普政府無效之後,經貿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
歐洲難以接受美國以對待中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日本也一樣,它們都認為自己理應得到豁免。
中國與美國貿易戰持續時,歐洲有一種「德不孤,必有鄰」的感受。
中歐最大共同語言就是: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至於意識形態,中國不會以此敵視歐洲,關鍵在於歐洲能否放棄冷戰思維?
老頭屁顛屁顛地跑新加坡,跟金委員長嗨皮去了。離開前,老頭還給盟友出了個難題,他要把普京請回G8,這不是耍盟友嗎?當初大家跟着你踢出俄羅斯,當了壞人,現在你要當好人,再耍盟友一次。誰不會心灰意冷?
心灰意冷的歐洲,還要跟特朗普見面,畢竟北約峰會還得開,那裡美國才是絕對的老大,德國還敢拍桌子?
對美國幻想已經破滅,大家都在找後路,然而,歐洲是不會團結的。
歐洲在消極等待世界新秩序的到來,而美國也沒有勇氣面對多邊主義。
貿易全球化是一條高速公路,世界各國同坐一輛大巴車,現在是中國坐在副駕駛的位置,歐洲是憑老年卡上車。
將來要面臨問題是:換司機還是換車?
現在的司機看起來,還不到領駕照的年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