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星期,許多人都在找地圖,看看克羅地亞到底在哪裏?
如果不是世界盃,香港人對克羅地亞的認識,可能只是旅行團那個景點:十六湖國家公園。幾年前去過十六湖,一個被譽為歐洲九寨溝的地方,我在不同年代、不同季節去過九寨溝三次,敢說一句,十六湖跟九寨溝不可同日而語。
今年世界盃克羅地亞隊的神勇拼搏,讓大家眼前一亮,於是很多人開始關注,這格子軍團到底來自一個甚麼地方?
其實,稍為有點歲月的人一定認識克羅地亞,只是我們熟悉的是它的前身:南斯拉夫。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逐漸分裂成七個國家,分別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斯洛文尼亞、黑山、馬其頓、科索沃。
記憶中的當年體壇,無論是世界盃還是奧運會,南斯拉夫的名字都是響噹噹的,它的足球、它的體操、它的泳隊、它的手球籃球排球水球……成績總是名列世界前茅。一九八四年洛杉璣奧運會,南斯拉夫更以七金四銀七銅的歷來最佳成績排在世界獎牌榜第九位。
前南斯拉夫的足球國家隊,更有「歐洲巴西」之譽,早於1930及1962年已打入世界盃四強。92年南斯拉夫解體前,國家隊的骨幹都以克羅地亞球員為主,1987年南斯拉夫奪得世青盃冠軍,被譽為足球黃金一代,當時球隊就有三份一球員為克羅地亞人。
然而國家解體,變成七個碎片小國之後,體育史從此一蹶不振,克羅地亞連名字都要人家從新認識,更何況國技。由當日的黃金一代到今日重返世界盃,克羅地亞用了差不多三十年時間,這就是一個國家分裂的代價。■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8年7月17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