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到了這個體量,不如乾脆堂堂正正的亮劍,不論輸贏,也不失了劍客的風範!
這是一個最近被人談爛了的題目,陣線逐漸分明,而又立刻模糊。
一邊是一個有最全面工業化體系和世界最大市場的中國,只要應對得當,冷靜處之,幾乎看不出有什麼敗象。唯一不足就是某些(而不是全部)核心技術還掌控在某國手中。但是這些技術不涉及吃穿住行,換句話,不涉及絕大多數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這場貿易戰目前民眾多半是吃瓜群眾。
對於某國情況就不同了。在發起500億初期貿易戰時,就發現其中200億其實涉及到本國必需品,換句話,還沒打擊到中國,自己內部先喊痛了,於是趕緊給出申訴期,以便減免關稅。緊接着發現中國「操控」了匯率,自六月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降了近十個點。這意味着這貿易戰初期的25%的關稅被攔腰砍了一刀,同時美國被征的關稅相應上升十個點。
為什麼下一步的2000億美元貿易戰的10%關稅要變為25%,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匯率一變,這10%完全不能「打痛」中國呀。當然,貨幣貶值意味着同樣的商品出口換回來的美元變少了,不過為相關出口企業爭取到了必要的轉型時間,總賬肯定是算得過來的。何況2000億還停留在嘴炮階段,匯率變化卻是實實在在的,美國的進口商肯定會提前行動,到了11月擴大貿易戰的時候,本年度的進口額怕是已經完成了。
看看美國商務部自己的數據,6月份的美國貿易逆差達到了463億美元,比上月劇增了7.3%,是四個月來的首次擴大。顯然,搶在貿易戰開始前趕緊進口需要的商品,是美國進口商明智的選擇,當然會在短期內擴大美國的逆差。
有人分析說,中國經不起貿易戰,因為核心技術捏在美國手中。這倒也不一定。美國讓中興休克了一把,不過又把中興放出來了。據特朗普說,他不忍看到中興的員工失業。這可比伊索寓言更有寓意了,狼說羊被狼咬痛了,狼的心中很不忍,於是鬆了口。這也太違背常識了。真實情況應該是如果把中興放倒,美國很多高科技企業就要裁員了。
別說什麼放倒了中興,歐美相關企業能夠瓜分中興的市場。中國還有華為、小米等巨頭,也是把歐美企業打的連連敗退的。因此就算中興倒了,瓜分市場未必輪得到歐美企業。那麼把華為小米等等都放倒呢?那中國微電子產業不就完了嗎?
精美人士願意這麼想,特朗普這個瘋老頭可沒這麼瘋。這樣做的結果,美國相關高科技企業也就「休克」了。而中國由於具備低一二代的技術儲備,也就是退回五到十年前吧。但是中國是一個超過十億級的市場,憑藉后發優勢,經過五年的技術迭代,最後結果很不好說。而休克的美國高科技企業呢,五年能否恢復元氣,並進行新的技術迭代,保持一到二代的代差,這就說不準了。
美歐聯手也是被精美人士津津樂道的,似乎美歐一聯手,中國就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不過這個說法也很難令人信服。美歐經濟基本同質化了,低關稅是競爭,無關稅還是競爭。這不就是那個被廢掉的TPP(歐美間叫“TTIP”)麼?很難想象無關稅了美國汽車能戰勝德國汽車,搞成這個協議,特朗普怎麼讓紐約的大街上看不見奔馳呢?法國也絕不會讓步,畢竟他是世界第二農產品出口國,無關稅了,它的農業能打贏美國才怪了。美歐之間放的這個風,只是對離間法德關係有用,最後想達成協議未免一廂情願。
倒是中國,和美國以及歐洲之間的貿易是互補的,同質的不多。美歐之間就算聯手了,結果該進口的基本生活用品仍然要進口。沒法子,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生活必需品是離不開的,不過把矛盾轉嫁到本國民眾身上罷了。畢竟衣食住行才是維護國家穩定的最基本因素。所以你針對我的中國製造2025,我針對你的衣食住行,到底哪個策略有效?其實常識都能判斷出來。
吃瓜群眾還能看到更搞笑的劇情。上面講了,對中國的貿易戰,目前已經被人民幣貶值化解了,中國政府承擔了相關壓力,國內企業獲得了轉圜時間。企業可以跟着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想法轉移消化產能。而美國呢?比如大豆,其實中國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找到美國大豆的替代國的,畢竟美國大豆占的比例太高,一時間無論巴西阿根廷還是俄羅斯,看到市場機會流口水,但是本季作物已經定局,只能下季作物努力爭取了。可是這個消息爆炸性太強,美國大豆市場頓時貶了20%的價格,相比25%的關稅,等於中國市場要買美國大豆,多少加點錢意思意思就行了,價格壓力由美國農民承擔了。
這對特朗普絕非好消息。因為中國今後肯定會分散大豆來源地來規避風險,而大豆又確實是「可替代」的產品。美國大豆佔中國大豆進口40%的佔比將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美國農民承擔了本季的損失,使中國獲得了在下一季轉換來源地所需要的時間。這叫什麼事?醒過神來的美國民眾,將怎樣看待美國「精英」的這一決策?不過那都是中期選舉以後的事了,特朗普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飲鴆止渴」。
所以一些「憤青」說:「寧可中美貿易歸零也不能讓步」,這話太誅心了。怎麼能讓中美貿易歸零呢?還讓不讓美國人好好的過一個聖誕節了?如果只看單個商品,中國的絕大多數產品都能找到「替代國」,但是要看中國的全體系商品,那是一個中國,一個外國呀。你再找一個「外國」試一試?沒生活在平行空間吧?
更何況除了跟着中國的東南亞和非洲,其他的「外國」,已經被美國的各種「美國優先」搞得七葷八素了,想找一個「外國」代替中國就更難了。
那麼今年的貿易戰大體就是這樣了,明年的貿易戰延續下去結果如何?我們也可以預估一下。中國要承受的,多半就是肉與油漲點價,這還說不準,因為中國的國儲大豆和國儲油是保密的,但是肯定也是巨量的,加上中國的恩格爾係數已經降到0.3以下,有點漲價恐怕除了價格敏感的一些民眾,多數人感覺不到。吃不到美國蛇果和牛肉,喝不到加州葡萄酒,對於大多數民眾就更無感了。至於工業品,多數可能就是被中國的提高勞動效率吸收了,很難看到漲價。
有人會覺得我樂觀了,但是不要忘記,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沒有之一,甚至沒有之二,因為其他市場與中國市場的容量差的太遠。而中國市場今年開始將逐步向世界市場全面開放,中國將舉辦進口商品展覽會。中國聲明: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國家不在其內。NND,美國資本家要是看不到這個機會,那還叫資本家?全球最大市場對世界開放,但是排除美國?蛋疼呀。不過既然約了炮,含着淚也要打完呀。
美國有沒有後手?當然有。那應該就是金融戰了。
不過與中國打金融戰前景未必樂觀。從美國現狀來說,雖然再工業化很重要,但是再工業化太難了。工人在哪裡?相關的工程師培訓在哪裡(金融專業倒是更多)?現在一個決策失誤,哈利電單車就跑了,鋼鋁加稅的效應正在顯現,更多的美國企業考慮跑路。所以搞搞金融戰才是美國熟悉的吧?
不過扎心的是,過去美國一加息,再輔以目標地區打上一仗,全球資金為了避險,紛紛往美國跑。這一次已經開始加息了,各國資本怎麼還不向美國跑呢?這就頭大了。加息可不好玩,美國國債已經突破20萬億了,而且十年長債的利息突破3%了,利率每上升0.25個點,就是多出數百億美元的利息真金白銀的付出呀。付出圖的是回報,美指必須上升才能壓垮他國匯率。但是美指此次一直升不上去,這表明國際資本不看好美國(當然,咱們A股就不要提了,和美股是兩回事)。這樣一來,金融戰還怎麼打?
那就挑起地區爭端,逼着資本到美國避險?於是美國選了伊朗。美國現在雖然叫的很響,但是必須寄希望伊朗內亂,伊朗只要保住社會穩定,美國其實就很難下決心動手。
中國現在反而是國際資本流入地,2017年凈流入1360億美元,2018年上半年投資流入凈增加2190億美元。那就在中國周邊製造事端?不過原來的爭端國都打了退堂鼓,那就只有依靠台灣了?無奈一來政治上走不通,世界各國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二來體量相差太大,武備已經是一到二個代差,民心更不可用,也就只能呵呵了。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美國一旦撕掉遮羞布,對各國搞貿易戰,各國也就只能迎戰。硬抗美國誰也扛不住(除了中國),但是挖牆腳的事情誰也不少干。歐日全面協議,貨幣用本幣結算就是其中之一。連歐日之間貿易都考慮要拋棄美元了,加上中國的努力,美國明面進行貿易戰,暗裡進行金融戰的打算就更具風險了。最近美國公布的消息是:「今年第一季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凈額降至513億美元,這一數字比2017年同期下降37%。」在美聯儲開始美元升值操作時,這可真算不上好消息。
倒是中國的公知們紛紛為美國站台,說中國宣傳「厲害了,我的國」是戰略誤判,是高估自己。清華某教授發表一篇國情報告,就招到一群人的圍攻,說是「遠引無數他國戒心,近發鄰居恐懼」。這話怎麼這麼熟悉?這不就是說「友邦驚詫」麼?中國地位擺在那裡,友邦是否驚詫打什麼要緊?
又有人說中國不要「戰略誤判」,還是要「韜光養晦」。別在那裡自嗨,結果招來別人的阻擊。不過現在已經是一個中國,一個「外國」的格局了,還要怎麼韜光養晦?大象躲在老鼠後面,企圖隱藏自己?這恐怕才是最大的戰略誤判,把自己的對手當做傻子。已經到了這個體量,不如乾脆堂堂正正的亮劍,不論輸贏,也不失了劍客的風範!
也有人一項項列舉中國還不如美國的產業,要求國民清醒,要向美國讓步服軟。是啊,中國還有一些軟肋,比如芯片。不過只是「不如」,倒也沒什麼缺項。大不了相關產品倒退五到十年。由於中國市場巨大,有個五年的技術迭代也就可以趕上來了。你要讓步,請問中國製造2025能不能讓?你想服軟,那是不是中國要回到某國指定的苦力位置上?
公知們跳得太久,過去還是有些成效的,現在則基本成為反向指標。章局(不是張局那個戰略忽悠局)說:「中國將在十年內崩潰」,美國也以為,只要把中國納入世界市場,中國的個人意識將被激發,中國將向西方靠攏。結果被金政委諷刺為:你知道美國現在有一幫戰略家恨誰嗎?恨中國的帶路黨!說你們這幫傻帽天天說共產黨不行,中國要垮了,把老子給忽悠了。
中國政府現在並不限制公知發言,其實倒表明了中國政府的自信。成績擺在這裡,靠嘴炮是否定不了的。這一階段公知也拚命發言,卻每每被民眾反駁,也反證了民眾眼睛越來越亮。所以只想提醒公知們一句:
別看你今天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