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關鍵時刻向伊朗發了個大紅包 不怕特朗普發飈?

后沙

自五月份特朗普撕毀《伊朗核協議》以來,霍爾木茲海峽一直飄蕩着濃濃的火藥味。


8月7日零時,美國重啟對伊制裁,第一波矛頭指向金融領域,根據美國計劃,最致命的第二波能源制裁將在11月5日實施。

第一波和第二波制裁之間的這幾個月,就是留給伊朗的投降期。伊朗則以牙還牙,不但在霍爾木茲海峽舉行封鎖軍演,還多次拒絕美國提議的兩國總統直接談判建議。

從華盛頓角度看,在美伊僵持情況下,只有繼續加大施壓力度,才能迫使伊朗屈服。

從德黑蘭角度看,它需要在美國,沙特,以色列之外尋求外交突破,贏得更多國家的支持,以化解美國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誰向伊朗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誰就是美國的對手。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傳統戰略對手,無論是石油貿易,本幣交換都不會停止,不能讓伊朗變成第二個敘利亞。

然而,作為美國盟友的歐洲,在這次美伊鬥爭之中,卻表現得相當特別,它們沒有站在美國一邊,而是與中國,俄羅斯一道努力讓伊朗留在《核協議》框架之內,不惜冒犯美國。

紅包相挺

8月23日,歐盟宣布向伊朗提供1800萬歐元援助,以支持伊朗經濟和社會發展,抵消美國對伊朗制裁造成的負面影響。

其中800萬歐元扶持伊朗私營企業,800萬歐元用於環境保護項目,200萬歐元用於打擊毒品問題。

用歐盟官方說法,這叫支持伊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根據2015年《伊朗核協議》歐盟總計將援助伊朗5000萬歐元,1800歐元只是其中一部份。

1800萬歐元的紅包對伊朗來說,並不是一筆很大的錢,但對美國卻造成了很大的刺激。

24日,美國國務院就發表聲明,指責歐盟撥款是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事情上發出了錯誤的信號。」並指出,援助將被伊朗用於「恐怖活動」。

也就是說,美國否定了歐盟所說的支持伊朗經濟和社會發展理由。

然而,對伊朗來說,它從這1800萬歐元得到的政治利益,要遠遠大於經濟利益。本質上,這是個政治大紅包。

從特朗普重啟對伊制裁開始,歐盟就針鋒相對地宣布各種新法令:
一,準備為因與伊朗做生意而受到美國制裁的歐洲企業提供補貼。
二,取消歐洲投資銀行對伊朗融資限制。
三,鼓勵歐盟國家協助伊朗收取石油收入。

加上中國與俄羅斯,原協議六方(美英法德中俄)之中,美國明顯被孤立,英國態度雖然模糊,卻在忙着取代美國接手改造阿拉克重水反應堆項目,8月14日,美國駐英大使警告了倫敦。

人多力量大,五國態度又影響了另外兩個伊朗石油的主要進口國,一個是日本,一個是印度。

日本在能源安全上一直依賴於美國的控制權,在美伊矛盾爆發時,如果美國能確定壓下伊朗,那麼日本會站隊美國,但日本不可能看不到伊朗背後的巨大力量。

印度從七月份開始,它的進口原油來源國,伊朗取代了沙特,躍升第二位,僅次於伊拉克,顯然印度也在提升對伊朗的進口力度。

印度比較遲鈍,一直聲音不大,只是勸美國要考慮制裁給印度帶來的負面傷害,做為伊朗原油主要消費國之一,印度憑什麼不能說話?但美國不理它。

8月24日,印度也急了,跑去跟歐盟商量如何規避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大家要是給紅包,也可以算我一份哈,一點心意。

大家的做法,削弱了美國對伊朗的壓力,間接地反抗了美國霸權行徑,把伊朗頂在對抗美國的第一線。

如果11月5日,美國啟動第二波制裁,將不得不走到與歐洲盟友攤牌的地步。

歐洲也做了兩手準備,給紅包,聲援是一回事,石油大企業放棄一部份與伊朗合作業務是另一回事,力爭損失最小化。

對美國來說,既然是盟友就得聽美國號令,歐洲的做法就是叛變。22日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揚言,歐洲必須在美國與伊朗之間二選一,制裁不可能停止。

那麼歐洲為什麼會不顧美國威脅,拿用1800萬歐元來力挺伊朗?

美歐矛盾

蘇聯在的時候,歐洲唯美國是從,哪怕獨立性較強的法國也跳不出這個圈圈,蘇聯解體后,歐洲外部最大的威脅消失。

德國,法國不再願意扮演只出錢,無政治發言權的角色,積极參与到了中東事務之中。

歐洲與美國有些矛盾無法再掩藏,以色列問題想繞也不繞開,歐洲向來站在巴勒斯坦一邊,對咄咄逼人的以色列有諸多不滿。而眾所周知,美國是以列色最大保護人。

內塔尼亞胡受到歐洲不止一次的批評,歐洲的中東政策和態度與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歐洲與美國心存芥蒂的時候,2001年911事件,又令美國與歐洲緊緊抱在了一起,愛情就要百分百,少一分都是傷害。

沒兩年,分歧又來了,2003年美國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法國,德國明確反對,被美國嘲弄為「老歐洲」,而英國站在美國一邊。

打完伊拉克,中東還不得消停,伊朗核問題又「浮出水面」,小布殊宣布伊朗為「邪惡軸心國家」,歐盟則認為中東亂源在於阿以衝突,要從政治,經濟入手和平解決中東問題。

歐盟在美國沒有摘下伊朗「邪惡軸心國家」帽子的時候,就開展與伊朗的對話,希望通過國際協議,與中俄一道勸說伊朗放棄核計劃,這就是六方核談判的由來。

伊朗和美國都得到了下樓的台階,2015年《伊朗核協議》歷盡艱辛終於達成。

白紙黑字,墨跡未乾,美國國務卿也簽了字,誰能想到特朗普一上來就把它撕毀了?

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最主要當事人,哪有一點契約精神?還將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美國是生怕中東不亂嗎?是的,它就是怕中東不亂。

歐洲跟美國在中東的根本矛盾是什麼?

歐洲希望能源命脈能掌握在自己手裡,與波斯灣產油區各國保持良好關係,就像這次,1800萬歐元如果能換來伊朗放棄鋌而走險的想法,超划算。七十年代石油禁運惡夢,是歐洲不堪回首的往事。

美國認為它必須完全控制中東能源,在必要時通過能源武器控制歐洲的經濟命脈,迫使歐洲服從美國在全球的戰略部署。比如在南海遏制中國,一聲令下,歐洲就不敢不從。

歐洲,特別是德國和法國當然能看到這一點,它們的對策是:
一,不能聽憑美國主宰中東,儘力維護自身利益。
二,維護與產油國穩定關係。
三,與傳統貿易夥伴保持正常貿易關係。

道理很簡單,只要中東國家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它們賺取的滾滾財富,又會拿來買歐洲產品,而能源生命線暢通無阻,在這一點上,中國,日本與歐洲有共同利益。

歐洲憑什麼為了美國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制裁俄羅斯,已令歐洲損失慘重,制裁伊朗,歐洲又少了一個貿易出口地區,還危及能源通道安全。

再說俄羅斯,中東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九十年代國力虛弱只能對美國步步退讓,現在回血了,清醒了,自然要向美國發起挑戰。

最後說說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在中東地區一直以發揮間接影響為主。

然而,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利益範圍不斷擴大,與中東的聯繫程度也越來越深,同樣,中東國家對中國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

美國一開始不歡迎中國介入中東事務,伊拉克戰爭後,美國認為不能再讓中國搭便車,憑什麼我打死打活,你來摘桃子?希望中國能在這一地區發揮更積極作用(過來出點力氣)。

以上因素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不積极參与中東事務,那麼在面對美國,日本,印度的激烈能源競爭時,會處於不利的被動地位。

以伊朗來說,中國加強與伊朗關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時間緊迫。但中國也不會跟伊朗過度靠近,因為要顧及其它產油國與伊朗的矛盾。

因時而為,順勢而變,平衡靈活,是中國目前的中東外交特點,利益上跟歐盟有最大公約數,既競爭又合作。

但客觀環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美國一定要把這裡搞得雞犬不寧,實現最終獨霸中東野心,甚至可以與ISIS,白頭盔勾結,與絕大多數國家利益不符。

歐盟這1800萬歐元援助,就是要給伊朗打氣,堅定它跟美國周旋下去的信心。現在無論是伊朗還是土耳其跟美國正面剛,歐洲都在暗中相助,只是還不到跟美國攤牌時候。

但這決不等於歐洲會視中國為盟友,老歐洲只相信實力公式。等到美國衰弱無力,歐洲會第一個跑去將它分屍。

11月5日之前,各大國與美國之間的博弈會更加複雜化,有人想縱火,有人想滅火。

送給特朗普一句中國老話:玩火者必自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