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忍不了了!這次,它為何拋棄美國,選擇了中國和俄羅斯?

柯靜: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當地時間9月24日,歐盟正式宣布將繞開美國主導的SWIFT,打造新的國際支付體系,並且,中國、俄羅斯等國將協同促進該體系的建設。


美國立即表示強烈抗議——國務卿蓬佩奧聲稱,對此感到「不安,甚至深感失望」,並認為「這是這是能想象得到的、最不利於地區及全球和平安全的舉措之一」。

歐洲為何要冒着與美國對抗的風險,拉上中俄、大費周章地另起爐灶呢?

說起來,面對霸道起來連自己兄弟都打的美國,作為其傳統鐵杆盟友,歐洲人的眼眶裡也着實含着一把呼之欲出的辛酸淚。

在本次聯大會議期間,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參與方——中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伊朗外長以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於紐約舉行會議,並於會後發表聯合聲明。

聲明指出,將建立促進伊朗進出口(包括石油)結算的「專門機制」 ,幫助並確保經濟實體與伊開展合法貿易。

不久後,當地時間9月24日,歐盟正式宣布:

將打造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特殊目的實體」(SPV),以方便歐洲企業與伊朗繼續進行合法貿易往來。

這項機制將向全球其他夥伴開放。

(註:歐洲慣用Special Purpose Vehicle,簡稱SPV,指為了特殊目的而建立的法律實體;其他國家也稱Special Purpose Entity,簡稱SPE。)

這意味着歐盟正致力於創建另一新國際支付體系,使各國得以繞開美國主導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確保對伊朗結算渠道保持通暢。

究其原因,還得從SWIFT的事情說起。

SWIFT,美國實施金融制裁的利器

目前佔世界主導地位的國際支付體系SWIFT,成立於上世紀70年代,總部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它是一個國際銀行間非盈利性質的國際合作組織,連接着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多家銀行和證券機構、市場基礎設施和公司客戶,為國際社會提供支付結算服務。

SWIFT的「全球支付創新系統(GPI)」,已經成為跨境支付的新標準,使國際匯款到賬時間縮短到短短的10分鐘左右。該系統於2017年初啟動,目前已佔SWIFT跨境支付流量的25%。

據SWIFT 首席營銷官 Luc Meurant 表示,GPI將於2020年底前覆蓋全球。屆時,將給行業和終端客戶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統基本處於美國掌控之下,除了向國際社會提供跨境支付清算服務外,還為美國實施金融制裁提供了關鍵的技術保障和基礎條件。

一方面,美國通過該平台掌握有關國家、機構或個人的金融交易信息。

「911事件」發生後,小布殊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利法案》(IEEPA),授權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可以從SWIFT調取「與恐怖活動有關的」金融交易和資金流通信息。

2003年,美國在制裁朝鮮的同時,通過分析SWIFT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即CHIPS)數據,發現澳門匯業銀行與朝鮮之間存在交易。

基於這一調查結果,2005年,美國財政部依據《愛國者法案》,對有52個朝鮮客戶及其2500萬美元存款的澳門匯業銀行進行制裁,凍結該筆資金並切斷該行同美國財政體系聯繫,導致該行發生大規模擠兌,其他銀行被迫中斷與其進行金融交易。

並且,該禁令後來成為美國在朝鮮核計劃六方會談中的一個砝碼。

由此,SWIFT超越了傳統跨境支付服務功能,成為美國搜集相關信息的重要來源。而這些信息恰恰成了美國實施制裁的重要理由——借打擊恐怖主義之名。

另一方面,限制被制裁對象通過國際清算通道進行國際支付,是美國對目標國家、機構及個人實施金融制裁最具威懾力的方式。

相較於其他形式的經濟制裁,它可以更迅速地切斷目標國家的戰略資源通道,給後者造成極大的經濟壓力。

例如,美國2012年《國防授權法案》規定對伊朗實施金融制裁,禁止與伊朗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重大金融交易的外國金融機構(包括外國政府擁有或者控制的金融機構)在美國開立或維持代理行賬戶或轉賬賬戶。

此後,SWIFT即切斷與伊朗之間的支付結算通道,也即將伊朗從國際金融系統中清除出去,徹底隔絕伊朗同他國的金融往來。

歐洲企業因此大受影響。

「阻斷法令」無法阻斷歐洲損失

2016年,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措施後,歐盟與伊朗之間貿易往來大幅增加。同年雙邊貿易額較上一年增加超過75%,達到137億歐元!

2017年,雙邊貿易額更是激增至209億歐元。

歐盟已成為伊朗第二大貿易夥伴。此外,多家歐洲企業重返伊朗進行投資。

今年5月8日,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於8月7日正式重啟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首輪制裁主要集中在汽車、金融、飛機等非能源領域,11月4日起,正式恢復對伊朗能源領域的制裁,並且,要求SWIFT體系將伊朗銀行排除在外。

若哪一方拒不執行制裁,美國將對涉事董事會成員和所屬金融機構採取相應措施——實施「二次制裁」, 進而迫使外國金融機構在加入對伊實施制裁與離開美國金融市場之間做出選擇。

美國如此嚴厲的制裁,不僅將使歐洲企業遭受重大損失,還會給復蘇中的歐洲經濟帶來不利影響。眼見着中東局勢動蕩程度不斷加劇,歐洲難免遭遇衝擊。

於是,歐盟立即修訂其「阻斷法令」,經兩月審議,於8月7日生效,意在鼓勵歐盟企業與伊朗的合作,而無需理睬美國制裁威脅,甚至作出規定,補償歐盟企業因在伊朗進行合法交易所受到的損失。

(註:「阻斷法令」系1996年引入歐盟,當年即為對沖美國「域外法權」。按此法令,如美國對別國制裁殃及歐盟企業,涉事企業無需遵守美國制裁規定。)

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決定重啟對伊制裁後,歐盟委員會6月6日起着手更新「阻斷法令」,依據美國擬重啟的制裁措施擴大法令適用範圍。

但是,出於對「二次制裁」的恐懼,面對陰雲密布、尚看不到未來的伊朗局勢,大量歐洲企業紛紛做出撤離伊朗的決定:

  • 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公司已正式退出伊朗南帕爾斯天然氣田項目;
  • 德國西門子、戴姆勒、大眾及法國標緻等公司先後宣布終止在伊朗的業務運營……
  • 而空客出售給伊朗的100架飛機訂單則面臨無法交付的窘境。

此外,歐盟是世界第四大產油國伊朗的大客戶,從伊朗進口石油的總量占其總出口量的25%。美國對伊朗能源領域實施制裁,不僅可能導致全球石油市場出現巨大波動,也無疑會對歐盟能源安全造成強烈衝擊。

SPV接棒,能否扛起重擔?

看起來,面對美國的制裁「大棒」,僅靠「阻斷法令」,歐洲是無法有效自保的。

在此背景下,8月,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在德國《商報》發文,呼籲歐洲應創建獨立於美國的全球支付體系。

當地時間9月24日,歐盟正式宣布將創建SPV,這是繼更新其「阻斷法令」之後,歐盟做出的更為大膽的嘗試。

歐盟宣稱,該機構可能於11月美國對伊朗能源實施制裁之前完成組建工作。

從短期來看,這是應對特朗普執政以來美歐同盟關係不確定性陡然上升的「無奈」之舉。

SPV十分清晰地傳達了歐盟維繫伊朗核協議效力、保護歐洲企業與伊朗商業關係的決心。

主要市場不在美國的歐洲企業,對美元依賴性不大,經評估風險收益後,可能因此選擇留在伊朗。這就是歐盟修改「阻斷法令」以及構建新支付體系的直接動因之一。

歐盟意在通過打造以歐元為基礎、處於美國掌控之外的、對中俄等國均開放的支付體系,避免美國審查交易信息,從而提高交易安全性,保護當事方免受「二次制裁」的威脅。

不過,退一步講,即使最終因各種壓力導致創建該實體的過程不是那麼順利,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成為歐盟與美國博弈的談判槓桿。

就長遠而言,也是加強歐洲金融和貨幣自主權以降低美國政策對歐洲產生的不利影響、減少對美國依賴性的一次嘗試。

歐元是僅次於美元的世界第二大國際貨幣,歐盟構建新的國際支付體系,若一切順利,對提升歐元國際貨幣地位將大有裨益。

而通過構建SPV為國際社會提供另一種支付體系的選擇,可以對當前仍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核心的全球金融體系形成補充,有利於促進國際金融機制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國際金融體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即便短期內無法打破美元霸權格局,繼而真正實現國際貨幣儲備多元化,此舉也可改善當前美元一家獨大的現狀,進而減少美國國內貨幣政策對他國的外溢影響,為國際社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供更大安全網。

不過,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歐盟想要創建另一支付體系,仍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
比如,面對遍布全球、無孔不入的美國情報系統,SPV要保障交易信息安全、避免美國當局調取資料和進行審查,難度似乎很大。

美國對伊朗恢複製裁足以讓伊朗經濟和安全形勢陷入艱難境地。從短期來看,伊朗的市場風險還是安全風險均將提升,投資和營商環境的穩定性將大幅下降。

企業市場行為尋求規避風險,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恐怕更傾向於選擇暫時撤離伊朗,靜觀其變——若鋌而走險導致被美國「二次制裁」將面臨極其慘重的損失,如無法進入美國市場、面臨巨額罰金,等等。

因此,SPV即便組建成功,也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歐洲企業撤出伊朗的趨勢。

美國主導地位暫時難以撼動

SWIFT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是以美國的國家實力和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為基礎的。

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格局中的地位,取決於該國在國際貿易與資本流動中計價、結算和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真正提升,而並非來源於任何協議或安排。

換言之,美元主導地位是因為美國經濟實力超群,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場,並在其中具有結構性制度權力,控制着最廣泛的國際使用規模和交易網絡,始終堅持資金匯兌自由,可確保持有和交易美元資產的便利性。

而且,美國評級公司幾乎壟斷了國際評級市場的話語權,美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又充分保障了美元的安全性,可以給美元持有者帶來信心。

此外,當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制度慣性等因素會增加其他貨幣取代該貨幣的難度。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國GDP超過英國半個世紀以後,美元方才取代英鎊成為全球貨幣。

同理,任何貨幣如果要取代美元的主導地位,需要該國實力作為支撐,且需要經歷多年的市場培育,最終取決於國際市場選擇和貨幣競爭的結果。

當前,美國經濟形勢良好。2018年第二季度GDP實際增速為4.1%,失業率屢次降至4%以下,創近20年歷史新低。

為避免經濟過熱帶來通貨膨脹,美聯儲日前可能正式結束寬鬆政策時代。美元再次升息將使其在國際貨幣市場上更具吸引力,提高市場主體持有美元的信心,進一步鞏固其國際貨幣地位。

因此,在美國政治、經濟實力仍獨步全球的形勢下,其他國家想要在短期內另起爐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即便歐盟於11月前建立新國際支付體系,在中短期內取代SWIFT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德國總理默克爾此前對SPV持謹慎態度,她不贊成歐盟此時成立該機構。她認為,儘管當前與美國就制裁伊朗方面有所分歧,但SWIFT體系本身極其重要,特別在監測恐怖主義融資問題上。

新體系建設將加劇美歐對抗程度

大多學者認為,歐日等美國傳統盟友可能會基於現實利益而另尋出路,當然,發生直接激烈對抗的可能性不大。

海科•馬斯本人也承認,儘管當前美歐關係有所變化,但美國仍然是德國在歐盟之外最重要的夥伴。美國對歐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我們看到,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歐關係已經經歷不少挑戰。

  • 美國執意退出巴黎協定;
  • 美歐就北約軍費問題發生爭執;
  • 特朗普政府所施加的鋼鋁關稅和汽車關稅最終會對歐洲持何立場尚不明朗;
  • 美歐經貿關係究竟要經歷怎樣的再平衡……

這些問題即便未讓美歐關係走到十字路口,也使雙方陷入久未經歷的不確定性中。
此時,歐盟出台這一新舉措,無疑加劇了美歐在伊朗問題領域的分歧,甚至激烈對抗。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立刻予以激烈抨擊,聲稱:此感到「不安,甚至深感失望」,並認為「這是這是能想象得到的、最不利於地區及全球和平安全的舉措之一」。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一方面,如果缺少歐洲協同配合,美國制裁伊朗的效果將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其在中東說一不二的影響力也將隨之褪色;

另一方面,讓美國更加擔心的,恐怕是這一基於歐元的新支付體系,將給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帶來衝擊。

如果歐盟藉由此次美歐在制裁伊朗問題上的分歧而建立起基於歐元的獨立支付體系,加強自身獨立性,甚至明言歡迎被美國視為戰略對手的中國和俄羅斯加入,影響必然會波及美元霸主地位。

要知道,美元是美國金融霸權的基礎,事關美國核心利益。歷史上,但凡美元地位遭遇實質性威脅時,美國就會採取措施來阻斷這種變革的可能性,想方設法進行擾亂,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目前,SPV的各細節仍未確定,若各項議程切實加以推進,且嚴重影響到美國利益,美國政府可能會直接採取措施進行干預。

寒潮來襲,亞歐須抱團取暖

二戰後,美國聚焦於促進開放市場、民主、制度合作和多邊紐帶,在一定程度上視之為國際秩序的基礎,主導構建了國際制度網絡。

當美國能夠自我約束並恪守承諾時,他國也會更願意與之合作,延續美國權力巔峰;反之,如果美國一味謀求本國利益、追求絕對權力,其他國家將不得不另闢蹊徑以求自存,即便是傳統盟友,也難以維持真正長久的合作關係。

從目前來看,若特朗普執意秉持「美國優先」理念、對國際規則視若罔聞,完全從現實主義層面理解當前國際體系中的利益分配,美國和世界的衝突將曠日持久地存在下去,且可能愈演愈烈。

中、俄、英、法、德均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經濟體,不僅在經貿關係方面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彼此的關係走向對世界秩序和平和全球經濟繁榮都至關重要。

共同抵制單邊主義行為、堅持在多邊機制框架內協調溝通和解決衝突、堅定維護全球多邊制度體系,也是各國共同的責任。

中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等將協同促進歐盟構建獨立於SWIFT之外國際支付體系,已經給各國敲響了警鐘:

面對這樣咄咄逼人、踐踏他國利益且反覆無常的美國,各國都必須做好充分的應對預案——在可行的範圍內逐漸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尋找其他替代市場和合作夥伴,從而降低美國政策對己方的不利影響。

面對美國掀起的這股可能席捲全球經濟的「大寒潮」,各國很有必要抱團取暖。■

來源:瞭望智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