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次打破了經濟學家們的預期。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之時,有關中國外貿的悲觀預測卻被證偽,連《華爾街日報》、《路透》、《彭博》都不例外承認超出了預期。
2018年10月,是受到特朗普關稅全面影響的第一個完整月份,中國出口數據卻異常驚人。
周四海關數據顯示,10月出口同比(美元計價)同比增加了15.6%,1-10月中美貿易順差接近2600億美元,同比上升了15%,全年貿易順差極可能再創歷史新高。
節節攀升的出口數據,與日益嚴峻的貿易摩擦形勢形成背離。
但是,中國大多數出口企業卻笑不出來。
2019年1月1日,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大限,特朗普將在這一天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現在,距離這個大限僅剩兩個月不到了。
從未有一個月份像剛剛過去的這個10月這樣焦灼。
為出口訂單奔波的廠商,流水線上的工人,碼頭上滿載集裝箱的貨輪,所有的生產環節像上緊了發條,日夜不休。
此前,引發世界關注的大豆船「飛馬峰號」給他們做了一個反面教材。這艘貨船載着的7萬噸大豆在海上開足馬力一路狂奔,想趕在7月6日中午12時25%關稅正式生效時抵達大連港。天不遂人願,這艘船最後還是遲到了3個小時,成為了大國交戰之下的炮灰。
現在,時間是要靠搶的。
佛山的奧達信電器公司,在10月份拿下了建廠15年來最高的訂單量。從明年1月1日起,奧達信生產的紅酒櫃將被加征25%的關稅,如果要趕在12月31日前到達美國完成報關,考慮到40天左右的航程,這些訂單必須在11月10日前完成。
浙江省商務廳也發現了出口企業都在加快訂單出貨進程:
「因美國客戶的要求,新承接的美國訂單,基本上要求在11月底前出貨。不少企業趁着靴子沒有落地之前,趕訂單、趕船期,爭取一些利潤空間,以避免2019年不確定的25%加徵關稅。浙江能福旅遊用品有限公司的傢具產品訂單如若全都能在11月15日前出貨的話,將不會受關稅影響;如果在此日期前不能完成或者還有後續訂單的,增加的15%關稅將要由公司自己承擔。」
雖然關稅是2019年1月1日落地,但考慮中間航程,真正留給他們的時間其實連半個月都不到。
在大國夾縫之中,企業們只能搶奪時間,提前裝運。約佔中國出口60%的電器和機械兩類產品,也是中國出口美國最大的產品部門,在10月份同比增長了15.3%。
大大小小的出口企業卯足了這股「搶出口」的勁兒,支撐起了近來中國一路攀升的超預期出口數據。
除了企業搶跑效應,人民幣今年以來的大幅貶值,全球需求的意外良好,疊加10月份出口退稅政策的影響,都大大提振了中國出口。
中海晟融首席經濟學家張一表示,綜合全年判斷,外貿增長高於10%已經成定局,年中有關外貿的悲觀預期基本被證偽。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短期、局部的因素被放大導致市場判斷出現誤差。
但10月一過,搶出口的紅利期基本接近尾聲,反觀出口訂單環節,比較嚴峻的形勢已經初露端倪。
10月PMI數據中出口新訂單指數進一步下行至46.9,創下2016年以來最低,這已經是連續5個月位於景氣區(50)以下。作為外貿大省、出口產業鏈上游的廣東,在更早的時候已經籠罩在貿易陰雲中,其PMI在4月前高於全國PMI,4月後就開始低於全國。
作為內地出口貿易的晴雨表,廣交會也印證了統計局的數據。
在聲勢浩大的進博會開幕前一天,廣交會低調閉幕,並給出一份反應最真實市場情緒的成績單,據廣交會新聞中心:
10月的秋季廣交會出口成交298.6億美元,同比微幅下滑0.99%;
對美出口成交金額同比下降30.3%,僅為27.9億美元;
主要發達經濟體和傳統市場參會人數普遍減少,歐盟採購商人數減少3.93%,美國採購商人數減少4.07%,中國香港採購商人數減少6.34%。
按照這個趨勢,不少市場人士預估明年上半年下行概率將加大,搶出口的超預期表現背後,實際長期訂單可能已不容樂觀。
官方同樣意識到出口態勢嚴峻。
同為外貿大省的浙江,就在廣交會上看到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影子。
浙江商務廳發布了一份不甚樂觀的調查報告:「總體來看,預計2018年1-11月,我省對美出口將持續保持增長,到12月份基本恢復常態,2019年1月將會呈現下滑趨勢,貿易摩擦的影響將集中體現在明年上半年。」
其中還提到:
「預計明年對美訂單減少。許多企業反映,今年最後兩個月出現趕貨現象,對出口數據增長有一定拉動作用,但明年美國客戶訂單預計將會大幅度減少。匯信進出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當前訂單銳減,利潤率幅下降,具體幅度受其產品、客戶、時間等等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現在是美國客戶下單期,但現在都在猶豫、觀望、等待,有的已轉移其他市場供應商,預計不良影響明年將會顯現。」
搶在關稅落地前衝刺出口,只是贏得短暫的窗口期。
在明年下半年,更多企業要面臨的是生存問題,就像上述奧達信公司的總經理的擔憂:
「來自美國的訂單佔總訂單量約25%。這幾個月我們一直在思考,如果沒有美國的訂單,我們該怎麼辦。」
中國的製造業負擔本就不小,勞動力、原材料成本都在上升,房地產擠壓企業的生存空間,現在微薄的利潤如果再被關稅擠壓,中小型外貿企業的生意根本沒辦法做下去。
中美之間的貿易依賴如此牢固和深切,割裂時的痛楚就愈發強烈。
對於嚴重依賴中美貿易的出口企業,擺在他們眼前的選擇有三個:
1、 把整個產業鏈搬到美國去,直接零關稅。
四年前,玻璃大王曹德旺花了1500萬美元的價格,買了一座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他把福耀玻璃從中國的福州帶到了美國的俄亥俄州。在美國,曹德旺可以享受到的是比國內製造業低了至少一半的稅負,美國的能源也比中國便宜,天然氣的價格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每過一兩個月,曹德旺就會坐上私人飛機,考察在俄亥俄州的工廠。
他是玻璃王國的龍頭,但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說出這一句話:「美國可以儘管加,20%、30%、40%都沒有關係。」
這股底氣的前提是,你必須有資本的積累。在曹德旺花了3000萬美元買下的工廠裡,美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是總營業額的40%。除此以外,他還得處理中國員工和美國員工的文化差異問題。
2、把產業轉移到製造業成本窪地。
沿海地區的製造業人均工資成本,早已經是柬埔寨的4.3倍、越南的2.7倍、印度的2倍。再加上近幾年席捲而來的環保風暴,以前欠下的債統統到現在要人來償還。
今年6月,杭州的上市公司巨星科技花了3000萬美元轉移到越南,目的是規避美國的高關稅。生產自行車配件的深圳信隆健康公司也將在越南建廠抵禦貿易風險。
東南亞憑藉著低廉的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成了貿易摩擦下為數不多的贏家,這當然也需要企業有開荒的勇氣:
今年首九個月,越南製造業的外資流入激增18%。
今年首七個月,泰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凈額比前一年多53%,增至76億美元,其中流入製造業的資金翻了近五倍。
菲律賓製造業吸引的投資凈額飆升至8億6100萬美元,與去年相比,也是翻了近五倍。
3、出口轉內需,依靠消費升級。
但消費的提振是一個長周期過程,不是一兩個政策、三四個優惠就能有效果的。
如果走低端商品,則遭遇消費降級風潮;走高端商品,一是面臨企業升級轉型之難,二是“擴大進口”已成政策主題,有幾成國產貨敢與進口貨的品質相較高下。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外貿轉到內銷的路在當下,將會遇到很大挑戰。
第一個選擇需要資本,第二個選擇需要勇氣,第三個選擇需要時機,沒有哪一家成功的企業是一路順風順水的。
最近,中美高層頻繁接觸,釋放出貿易形勢緩和的信號。
但沒有人會否認,出結果沒那麼容易。
好消息是,受出口退稅政策、減稅等政策的提振,信心可能會慢慢回來。
而在大棋局中,中國下一步野心勃勃,準備拿下「進口大國」這一顆子。這也是一個中國經濟結構尋找再平衡的必經之路,對於出口企業來說,未來是陣痛,對於進口經銷商來說,現在就是機遇。
中國的外貿版圖,必將迎來一輪大洗牌。■
來源:智谷趨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