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時代的句點!「德國媽媽」為何走下神壇?

10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柏林總部的記者會上宣布,12月將不再參選基民盟黨主席,且2021年不再競選連任總理一職——默克爾18年的黨主席、13年的總理生涯即將劃上句點,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默克爾的執政作風一直以來都以理性、踏實、認真為核心理念,她對退出政壇的細膩安排果然也是如此。多年前,默克爾已經向友人暗示,她不想要成為下一個赫爾穆特·科爾。雖然她拖到了最後一刻,但實際上,默克爾自願且有序的離職是德國總理中首位。

默克爾在記者會上透露,放棄連任是她早在6月就做出的決定。她並沒有屈服於極右派多年來所叫囂的,以及過去一年,許多媒體紛紛叫囂的「默克爾必須走!」論述。在地方選舉結束的隔天,默克爾馬上宣布退出政壇,一邊搶先於黨內的批評聲浪,一邊則響應人們經過民主程序的表態,使她能保持面子和尊嚴,自主有序地退出政壇。

然而,默克爾此舉同時也違背了自己多年的主張:執政黨主席和總理二職,應由一人所擔任。她究竟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點做出這樣的決定?在記者會上,她坦承放棄連任的決定背後,主要考慮有三:基民盟-基社盟(CSU)政黨聯盟(Union)在巴伐利亞自由州和黑森州兩個州議會選舉得票率大跌;基社盟、基民盟姊妹黨之間的裂痕,尤其是基社盟高層不斷扯她後腿;大聯合政府組成和執政期間的種種困難。

報道稱,延斯·施潘是默克爾近年來黨內的最大批評者,也是有望成為新黨主席的黨內領袖之一,屬於基民盟保守派。2017年大選後,默克爾不得不邀請他擔任衛生部長並加入聯州內閣。施潘認為默克爾的難民政策是錯誤的,他10月31日在《法蘭克福彙報》的一篇社論中寫道:「房間裡的白象是『移民問題』……對許多人民而言,這個議題的討論並未結束,也尚未解決。」

確實,默克爾這幾年來一直在迴避收容100多萬難民所產生的反彈和社會問題。尤其在2017年選舉期間,難民一詞完全沒有出現於基民盟的競選論述裡。相關民調結果也顯示,2017年底以來,一直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默克爾在難民和庇護政策上表現得並不好。

但難民和移民問題在州議會選舉真的發揮這麼大的作用嗎?德國選民真的這麼重視它嗎?最近的巴伐利亞州和黑森州的選舉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默克爾走下神壇:都是難民政策的錯?

報道稱,巴伐利亞州和黑森州分別是基社盟和基民盟保守派的鐵票倉,兩者打的選戰卻大不同。黑森州州長大致上挺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巴伐利亞的基社黨卻從2015年,就不斷挑戰默克爾,甚至主推自己的外交及治安政策,跟歐盟的其他右派保守勢力,如匈牙利和奧地利總理,共同結盟反對默克爾。

在地方競選期間,德國內政部長兼基社盟黨主席的澤霍費爾以反中央的難民政策為主軸,企圖弱化極右派德國選擇黨(AfD)在巴伐利亞的興起。顯然,澤霍費爾的策略嚴重失敗——基社盟的得票率跌到32.7%,是1950年以來的新低。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巴伐利亞選民最關心的議題是教育政策、社會不平等、環保和房價等議題,70%的人認為,基社盟過度強調難民議題;黑森州選舉中,基民盟得票率慘跌至27%左右。

報道指出,德國整體的經濟狀況雖然領先於其他歐盟國家,可是仍面臨許多急迫的社會問題。這些在德國的公共論述中甚至被稱為“危機”的問題還真不少:護理及看護危機、教育危機、住宅危機、托兒危機、退休金危機、兒童貧困危機、生態危機,以及種種勞動市場失調的問題。

報道稱,德國缺少師資、託兒所,和社會住宅。同時,有20萬餘人儘管有全職工作,卻無法純靠該份工作的薪資過活,仍需要向國家申請補貼。

在這些急需要改革的議題上,默克爾所帶領的政府進入了停滯的狀態。德國一次又一次的民意調查顯示,人們迫不及待希望政府對這些社會問題能有所作為,但幾個執政黨卻反覆被極右派反對黨的反難民和公共安全論述綁架。

巴伐利亞、黑森兩個州議會選舉結果也分別證明了,反對默克爾難民政策與否,對人民是否認同基民盟-基社盟政黨聯盟並沒有發揮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默克爾也抓住這個宣布退出政壇的最佳時機,好撇清難民議題和她的決策之間的關係。

但無論如何,默克爾黨內外的支持度下降仍是事實,也是她為什麼不得不選擇退出政壇的主要理由之一。在9月底的黨團召集人選舉中,現任召集人、默克爾心腹考德意外落選時,國會黨團就已經向她釋出警號。

向左走向右走?基民盟「左右為難」

報道稱,政黨光譜上,基民盟不斷向左靠攏。根據德國民調機構迪麥頗公司在1998-2015年間的調查:2001年默克爾出任黨主席一年後,人們對基民盟的理解仍然是「明確的右翼」政黨;2008年至2015年間,卻可發現,默克爾所帶領的基民盟越來越「傾向左翼」;甚至在2015年11月,基民盟更首度被主流受訪者定位成「中間左翼」。

雖然默克爾似乎別無選擇,但基民盟被改造成中間偏左的政黨,卻讓德國政黨光譜產生很大的失衡——基民盟的「社民黨化」不僅奪走社民黨的支持者,讓社民黨越來越難表現,同時也留給極右派發展的空間。

2013年以來,聯盟政黨的右翼出現了德國選擇黨。如今德國選擇黨的高層更有不少是前基民盟的黨員,其支持者中,也有許多基民盟的前支持者。2017年國會大選時,有105萬前基民盟選民投給德國選擇黨;同時,默克爾2015年的難民政策,則得到許多原來是社民黨和綠黨支持者的認同。

這些發展令作為中間傾左的基民盟進入四面楚歌的狀態:右翼是極右派民粹主義的德國選擇黨;左翼則是越來越強大的綠黨。

有選舉專家甚至警告,如果基民盟現在改變方向,將面臨「重新遠離社會多數民眾」的危險,巴伐利亞州本次州議會選舉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基社盟向右靠攏,但是德國選擇黨並沒有消失,反倒是對基社盟感到失望的都市選民改投給綠黨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