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劉鶴現身、金正恩訪華如何影響首輪談判

中美官員7日(周一)和8日在北京舉行了一連兩日的貿易磋商。外界對於此次會面抱觀望態度,美方官員亦坦陳,要討論一些結構性改革,具備挑戰性。一些觀察人士認為,這次談判有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中美兩國有深層次的矛盾,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

然而在首日會面中,中國副總理劉鶴現身會場,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也在這談判進行中開始訪華,令這次貿易談判增加了一些令人意外的因素。

談判要點

今次美方派出副貿易代表格里什(Jeffery Gerrish)、財政部副部長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商務部負責國際貿易事務的副部長卡普蘭(Gilbert Kaplan)、以及農業部、能源部等副部級官員,合共六人。中方則由副商務部長王受文率領談判團。

中美雙方暫時沒有透露此次談判的具體內容,但從參加談判的人員來看,外界猜測這次較低級別的會晤,是以農業、能源話題為主。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美方代表正想方法確保北京恪守承諾,例如美國希望中國能夠更具體地講「特定的日期購買甚麼特定的產品」,而如果北京放寬美國進入中國市場的規定,美方談判員希望能確保中國政府不會用政府發牌、環保限制等權力,對美國企業加以限制。

另外,消息人士說,美方希望北京能夠列出一些政府補貼企業的細節,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後,美國多次投訴北京沒有按世貿規定公布政府補貼企業的資料,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補貼項目,但中方回應說已經交代所需資料。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說,貿易戰會損害中國經濟,相信北京和華府可以達成雙方均接受的和解方案,迫切的貿易議題是最容易解決,但涉及知識產權、市場凖入等執法問題及結構性改革,則比較具挑戰性。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表示,中國經濟不佳,有誘因與美國達成經貿協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中方會在對等的基礎上,同美方解決好兩國之間的經貿摩擦,而中國的發展有足夠的韌勁和巨大的潛力,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有堅定的信心。

劉鶴現身

《華爾街日報》記者在社交網站上載相片,看到副總理劉鶴周一現身開會現場,他的表情輕鬆,但不知道他逗留了多久,據報道,他的現身得到在場美國代表團成員的鼓掌。劉鶴預料在1月下旬訪美,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進行談判。

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認為,劉鶴的現身是「不必過度解讀」,雖然一般來說,參與會議的官員級別越高,談判談得攏的概率看起來就越大,但去年,劉鶴也曾經親自帶團去美國,結果沒有談成。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的傑克斯‧帕克(Jake Parker)則對BBC表示,劉鶴現身會議是正面的訊號,顯示中國在這「極為重要」的時間,接待這「極為重要」的代表團。

帕克認為,在這次談判中,中國要提出更具體、更可行的方案,在購買農產品及能源產品方面,可以盡快執行,一些有關知識產權保障的措施也可能快速展開,但一些較挑戰性的議題,例如補貼、產業措施等則不會這麼快改革。

金正恩訪華

這次會談期間的另一關注點就是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此時此刻訪華。特朗普過往曾表示,他願意放寬對華貿易要求,以換取中國協助處理朝鮮核問題,但中國否認在貿易談判上以朝鮮作為籌碼。

美國智庫國家利益中心防衛研究總監哈里‧卡齊亞尼斯(Harry Kazianis)對法新社表示,這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是一個「不能再好」的時機,在中美官員討論如何應對貿易戰時,金正恩訪華,顯示出北京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大打朝鮮牌。

北大學者梁雲祥說,中國正在間接告訴美國,「朝鮮這個問題上,你離了我不行。只有我配合,你才能解決。所以如果你在貿易問題上對我不斷施壓,那我在朝核問題上我就配合你少一點。」

不過他認為,中國既要拿朝鮮和美國來討價還價,但又不願意給世界的感覺是完全站在朝鮮一邊,和美國對抗。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星期一對美國媒體表示,讚揚中國協助解決朝鮮核危機,他不認為中美貿易摩擦與朝鮮問題有關。

「中方對我們十分明確,這是兩碼子事,」蓬佩奧說。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法新社表示,看不出金正恩訪華與貿易磋商有關。她說,自從特朗普與金正恩建立溝通渠道以後,中國能夠動用的朝鮮牌已經明顯較小。

談判成功的可能性

中國過往也曾承諾開放市場等措施,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去年4月宣佈,將外資持有的大陸券商上限,由原本49%,提升至51%,但目前,只有瑞銀UBS集團能夠獲證監會批准,能夠持股51%,成為在華唯一一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其他銀行均沒有獲北京當局開綠燈,因為按當局規定,最大持股人要有一千億人民幣淨資產,增加了外資持股的難度。

而近日中國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資法草案,進一步開放外資凖入政策,包括不強制要求轉讓技術,但貿易專家認為,草案仍然留有空間,可以讓中國透過國家安全審批以及其他潛在漏洞,在其他方面打擊外資企業。

這些事件令美國擔心,中國作出的讓步並非「真讓步」。然而,中國也同樣擔心美國會進一步討價還價,作出妥協後,美國或會再有新要求,例如去年5月中美貿易談判,原本劉鶴和美國財長姆努欽見面後,發表了停戰聲明,但很快就被特朗普推翻,指中國仍然沒有作出足夠讓步,隨後加大了關稅增加力度。

去年12月1日,特朗普和習近平會面後達成90日停火協議,才再次出現轉機,這次雙方派出副部級官員在北京會面,是達成停火協議以來首次面對面談判,美方強調一旦無法達成協議,會把關稅從10%提升至25%。

特朗普和習近平還是哥們嗎?

北大學者梁雲祥對BBC中文表示,這次談判或局部達成某種協議,但即使有突破,也只是「暫時性」、「治標很難治本」,他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是一個「長期的問題」,「美國的壓力並非只是這一次,長遠來看還是會有矛盾」。

「中美雙方不僅僅是貿易順差或逆差的問題,甚至涉及到雙方的根本政治制度、實力對比。在美國看來中國現在不斷崛起,而且存在不公平的貿易,政府在背後支持企業,和美國的體制是不一樣的,這對美國整個世界的領導地位都是一個挑戰,」梁雲祥說,「所以它想在制度方面有所干預,比如政府補貼國營企業、還有產權的保護和強迫技術轉讓,在美國看起來都是不公平的交易,背後都有政府的影子。但是在中國的這種體制下,有些東西可以讓步,有些東西是不能讓步的。比如國營企業問題,如果中國的國營企業像美國一樣都推向市場,那中國政府的統治力可能被削弱。」■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